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职场风云 |
“军训”夏令营,考孩子还是考父母?
□本报记者杨可实习生刘超群
“军训夏令营”向来被视为锻炼孩子意志、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前不久刚刚落幕、由汕头青旅举办的一次以军事训练和素质培训项目相结合的青少年综合素质夏令营活动中,在很多家长认为效果很好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家长主动前往营地把打“退堂鼓”的学员接走的情况。此次夏令营的400多名学员中,除了有2个孩子是因发烧不得不回家之外,另有10个孩子因为受不了苦中途被父母主动接走。以“军训”为主题的夏令营,考验的到底是孩子的意志力还是父母的承受力?
【表现】孩子:第二天开始刮起“想家风”
对于参加为期5天的夏令营的孩子来说,第一天往往是最新鲜的。孩子们穿起军服,戴起军帽,过起了从未有过的集体生活,对夏令营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然而好景不长,第2天晚上,宿舍里就开始出现哭声:“我想回家!”
据这次“欢乐军营”青少年综合素质夏令营的主要组织者、汕头青旅副总经理陈泳佳观察,从第2天开始,就有不少孩子哭闹着称无法适应,要父母来接他们回家,有的为了说服父母,夸大了营地生活的艰苦性;孩子用各种借口逃避训练的情况也屡屡出现。陈泳佳举了一个例子:某天,一个孩子因出现中暑症状而被领队送到医务室休息,另外几个孩子见状,也纷纷喊起头痛来。十几分钟后,领队到医务室查看孩子状况时却发现,几个喊“头痛”的孩子围成一圈打起了扑克牌。这令领队又好气又好笑,只好让孩子们重新回到训练场上。
当然,表现优秀的孩子也并不在少数。一个9岁的女孩子从进夏令营的第一天开始哭闹着要回家,到了第4天,孩子忽然停止了哭泣。当领队跟她沟通时,她对领队说:“我想通了,哭有什么用?如果我坚持到最后才回家,爸爸妈妈的态度会大不一样。”有的孩子还表现出相当强韧的意志力。一个7岁的一年级小学生,从进入夏令营到离开,从未给家里打过电话。孩子曾在吃饭时想起爸爸妈妈,忍不住掉了眼泪,但他很快就把眼泪擦掉了,并鼓励自己要坚强一点。因为担心第2天起晚了来不及穿衣服,他还曾穿着迷彩服睡了一晚。由于表现出色,这个懂事的孩子在夏令营表彰会上获得了“优秀学员”的称号。
家长:三类型表现折射复杂心理
面对孩子吃不了苦要求回家的声音,家长们又有着怎样的表现?陈泳佳发现,按家长的表现,可大致分为“软心肠型”、“硬心肠型”和“技巧型”家长几个类型。
“软心肠型”家长的表现是,一听到电话那头孩子委屈的声音时,内心的“护堤”顿时坍塌,“接孩子回家”的念头不停在脑子里盘旋。一个11岁的身体较为瘦弱的男孩子,在到达夏令营3天后,领队就接到其父母主动要求带孩子回家的电话,理由是“怕孩子受不了苦”。“硬心肠型”家长的态度却恰恰相反:“就是要让他受苦!”无论孩子如何哭闹,就是不跟孩子通电话,甚至不闻不问直到夏令营结束孩子回家。
相比而言,“技巧型”家长的做法较为理智。有个9岁男孩的父母在听到孩子的诉苦后联系了夏令营的领队,请领队悄悄去察看孩子身体是否异常,“如果不生病就由他去吃苦”,并嘱咐领队不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关心过他。陈泳佳认为,这是家长在面对孩子打“退堂鼓”时相对理智的表现。
【观点】组织者:夏令营锻炼孩子同时锻炼父母
“从报名的火热程度就可以看出,家长对于‘挫折教育’的意识提高了,态度更为积极了。”组织者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忙于学习很少到外面参加锻炼,很容易养成娇生惯养的坏毛病,举办“欢乐军营”青少年综合素质夏令营,目的正在于让孩子置身于军营式的环境里,学习整理内务,接受生存教育、探险训练、战术训练等等。孩子在这里并不仅是军训,也不仅是吃苦,而是能学到很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体验到很多人生哲学。家长把孩子送来夏令营的目标都很明确:让孩子离开家庭这个“温室”到外面吃苦,并且希望孩子参与“小社交”,多交一些朋友,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对于孩子是否吃得了苦这一点,不少家长的想法仍停留在理想状态,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一听到孩子“受苦”的消息,往往自己先变得脆弱,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他说,这类夏令营在锻炼孩子的同时,也在考验着家长的心理素质。陈泳佳建议,如果小孩确实无病无痛,最好不要把孩子接回家,以免他(她)产生依赖心理。“让孩子受点挫折,对孩子是有好处的。”而有些没有打电话回家的孩子的家长,却不习惯了,总是打电话过来“想知道孩子今天有没有多喝水,有没有吃饱?”
就如何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家心理咨询师陈智雄。他认为,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有碰见困难的时候,而这个时候调整心态是最重要的。
陈智雄建议,家长首先应有长远的眼光,以人生的角度看教育,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重重保护中,日后便无法承受生活的挫折。比如小孩想要什么东西,可以采取“延时满足”的策略,让他(她)通过劳动来获得。家长应该调整心态,不能以孩子为中心,要将其视为家庭的一部分,避免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而露营、野外生存训练等就是很好的锻炼手段。 他同时提醒家长,在鼓励孩子多尝试、接受“挫折教育”的同时,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应让孩子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懂得“重在参与”的道理,懂得不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是一种可贵的经验。他说,一些孩子一遇见困难,就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过分关注自己缺点的“雷区”。这时家长就应举出孩子以前成功的经历,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如果孩子表现较佳,就应该适时表扬鼓励,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家长还应为孩子创造多一些与人交流的机会,如带孩子去亲戚朋友家串门、或者让他们与同龄人交往等。
“面对孩子在夏令营中途打‘退堂鼓’的情况,应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陈智雄还指出,有的孩子哭闹是为了“打动”父母的心,而有的孩子则仅仅是向父母撒娇、倾诉,并不是真的要回家。对此,父母应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冷静分析,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态度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