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再谈“普13”八分票梳式齿和线式齿的区分》(作者:吴东宇)

(2014-09-29 11:47:37)
标签:

普通邮票

分类: 普13

                       再谈“普13”八分票梳式齿和线式齿的区分

     众所周知邮电部从1964年3月17日起,陆续分三组发行了普十三《北京建筑》普通邮票,全套十二枚,采用胶版单色印刷,邮票图案规格为21×25毫米,梳式打孔齿度为P11.5×11,邮局全张为20×10=200枚。在4分和8分二种面值里面,因为使用量较大的关系,故有部分票由北京邮票厂,使用线式打孔机打孔,以加快生产数量,从而产生了线式打孔的组外品。

(图一为梳式齿,由下往上打,左边纸出孔数不通边,下边纸不贯通)

http://s14/mw690/001a2idTgy6MpVxGJvT4d&690

http://s5/mw690/001a2idTgy6MpVxXyNSf4&690


(图二为11.75度线式齿,左边纸出孔通边,下边纸出孔数9个)
http://s16/mw690/001a2idTgy6MpVyrnob9f&690

http://s8/mw690/001a2idTgy6MpVyUs8nf7&690


       8分为外埠平信邮资,(图三)为外埠平信较早使用的11度线式齿组外品,由江苏南京1964年10月23日寄往湖北武汉,1964年10月26日寄达收件人。可见“普13”线式齿和梳式齿几乎同步使用。8分梳式齿目前所见最早为8月使用,10月开始大量在全国各省使用。

http://s12/mw690/001a2idTgy6MpVJNxh10b&690

       根据大家多年共同的发掘和研究,“普13”8分邮票的线式齿组外品有P11、P11.75、P12.5三种齿孔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其中P11和P12.5没有异论,P11.75又可细分为多种不同齿度,四舍五入后统一规为P11.75。线式齿P11和P12.5和梳式齿有明显区别,正常梳式齿横齿12个竖齿14个,P11横齿11个竖齿13.5个, P12.5横齿13个竖齿15.5个,故大家又称P11为粗齿线式齿,P12.5为细齿线式齿。因为P11和P12.5新票非常少见,本人手上并无P11和P12.5新票,仅能用实寄封来展示区分。

(图四)

http://s15/mw690/001a2idTgy6MpVPtTkO4e&690

(图五)
http://s10/mw690/001a2idTgy6MpVQcX6V99&690


 (图六)分别为P12.5毛齿双联实寄封,P12.5光齿双联实寄封,P11光齿双联实寄封。
现在重点来说明线式齿P11.75和梳式齿区分,P11.75线式齿和梳式齿特殊情况下外观相同,仅凭肉眼难以分辨,经多年的收集区分其中又分为二种类似情况:第一类为梳式移位,造成外观上为线式齿;第二类为线式齿打孔重叠,造成外观上为梳式齿。


http://s1/mw690/001a2idTgy6MpVQK0ak70&690

            一、由于梳式打孔经常有齿孔小移位等现象,包括上下左右的,经常出现一些错位现象,如果不仔细很容易把它当成线式齿看待(如图七)。上面两枚票幅大小为2.45CM,下面两枚票幅大小为2.65CM,正常票幅大小为2.5CM,这时如果不量取票幅大小极易将上面两枚理解为线式齿。

http://s1/mw690/001a2idTgy6MpVW8FlC60&690

        二、由于线式齿打孔的特征是:齿孔四角大部分会出现错位,这时碰到四角重叠时就难以区分是线式齿还是梳式齿。如(图八)中左边那枚四角几乎刚好重叠,仅放大后方能看到重叠处尚有细小未重叠,而横齿12个竖齿14个又刚好和普通梳式齿数量相同,如果不放大看还真容易看成是梳式齿。而(图八)中右边那枚一眼看上去根本和线式齿没有相似之处,仔细数一下横齿12个竖齿15个,方区分出这枚是线式齿。

http://s16/mw690/001a2idTgy6MpVZhnEr8f&690

      综上所述“普13”邮票较为复杂的齿孔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普票研究者关注的课题,分析研究最好还是以较大的方联为标准进行区分。如(图九)类梳式移位的实寄封,稍加修改就可以变成一枚P11.75的当年较早使用封,邮集中好的素材故然可遇不可求,但碰到后也需要去伪存真使邮集更上一层楼。本人对“普13”北京建筑邮票尚处于探索阶段,特拙此文供大家参考学习,以上均为个人观点,此文目地在于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望各位师友批评指正。

http://s4/mw690/001a2idTgy6MpW1nA3xc3&690

编者说明:此文发表于《中国邮史》2009年第66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