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浅议版模特征的认定与长城普票版式划分的若干问题

标签:
转载 |
浅议版模特征的认定与长城普票版式划分的若干问题
“版模”,是邮票的印版和母模、子模的统称;“版模特征”,即“同一邮票的版模之间所出现的细小差异。如版模的磨损、缺划、断笔、多点、线条弯曲等,这些差异就是版模的特征。”(注1)版模特征是划分邮票版式的基本依据。实践表明,只有能准确认定邮票的版模特征才能正确划分邮票的版式。本文拟对“长城普票”研究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做初步探讨。以期引起争论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
一、版模特征的认定在单色票品分版中的运用
分两次发行的普12《革命圣地图案(第二版)》14种普票,因其版式、纸质和齿度等情况比较复杂,曾是传统集邮爱好者特别钟情的研究对象。人们习惯于将1962.1.10发行的前8种票称之为“普12甲”;而将1970.7.1发行的后6种叫做“普12乙”。http://s1/mw690/66b4d119ge0d5332fb8e0&690
图1展示的是普12中面值2分,全都叫《南昌“八一”大楼》的三枚票。表面看,除了个别票的齿孔疏密稍有差异外,觉察不出票图有什么不同。尽管图1正中的X票的齿孔度数与右边的普12(14-9)一样,可它并没有像后者一样归属于普12乙,却跟与它齿度不同的普12(14-2)一样,被划归了普12甲。具体原因是:图1中各票被红或白色圆圈圈定的地方,也就是大楼二层从右边数第三个窗口券顶外沿线条的左半部不一样。普12(14-2)和X的情况如图2红箭头指处,有断口;普12(14-9)则如图3白头所指处,没有断口。人们据此便将X划归普12甲,并认定它为普12(14-2)的P11×111/2°组外品。http://s8/mw690/66b4d119g7ce21fee0207&690
单色票品版模特征的认定比较简单,据此划分单色票品的版式也简单:凡票图版模特征有异者即为不同版式。
二、“长城普票”版模特征认定中的问题
某些长城普票的研究者由于思想浮躁,行文草率,所著邮文中在多色影写版长城普票版模特征的认定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问题。给读者,尤其是给刚开始踏进集邮研究门槛的爱好者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令人家无所适从。http://s6/mw690/66b4d119ge0d54af3ae05&690
例如,有人将“齿孔孔径的不同,以及齿孔排列是否通边”当作依据,从而把只是齿孔孔径不同而版模特征完全一样的《慕田峪》票认定为不同版式(注2)。有人把《黄花城》上的“左上厂铭‘厂’字与黄色梯尺水平距离”“灰、黑二个梯尺距离”当成“版式区分点”(注3);还有人把是否使用“荧光防伪油墨”;甚至把“张号位置”“张号数字位数”和“荧光喷码位置”等也看成是版别的“鉴别要点”(注4)。亦有邮友认为:附图4、5的版纹差异“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影写底衬”形成的,从而得出“《边靖楼》票至少有两种不同版式。”的结论。再如,某邮友发现了如附图6-C那种右上角比图6-D多一个红点的100分《八达岭》票(图6左),便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提出《八达岭》票有两种版式的看法。http://s15/mw690/66b4d119ge0d54cfea3ae&690
个别100分《八达岭》票右上角之所以多出一个红点并不是因为换了新印版的缘故,而是印制过程中套色位移的结果。该票为洋红、红、黑三色套印,当邮票左侧直边的情况如图6-B,即红色左移时,右上角则如图6-D那样,不见红点;如果刷印的红色如图6-A移向右上时,邮票的右上角就成了图6-C那样,多出了一个红点。
再回过头来说说前面提到的另外几个问题:《黄花城》票“左上厂铭‘厂’字与黄色梯尺水平距离”和“灰、黑二个梯尺距离”属同一邮局全张上不同颜色信息记号之间的相对距离;用否荧光防伪油墨;邮局全张张号有几位数字,在什么位置;喷不喷荧光喷码,荧光喷码喷在了哪里,这些情况都跟邮票的印版没有关系。将它们作为区别邮票印次的参考依据,无可挑剔。但当作“版模特征”去划分版式肯定是不对的。认为图4、5所示《边靖楼》票颜色深层次部分的版纹差异,是“两种不同的影写底衬”形成,并据此得出《边靖楼》票至少有两种不同版式的结论,很难服人。北京邮票厂专家董纯琦先生曾介绍说:“照相凹版的缺点是,由于版纹较深,墨量较大,而且油墨是粘性很小的流体,且用挥发性很强的甲苯作溶剂(由于甲苯有毒,现代的照相凹版印刷已有用水溶性油墨代替苯溶性油墨),所以在深层次处呈现出不规则的水纹……”(注5)。图4、5所示情景到底是不同的版模特征,还是因为油墨所用溶剂种类或多寡的不同所致呢?有待考察。据说《边靖楼》确有两种版式,但所依据的版模特征并不在图4、5所反映的地方,而是要看邮票铭记“中国邮政”的“国”字中“玉”字的第三横划是否与“口”字框相连(不知是何原因,具有这种版模特征的《边靖楼》在本人为数不少的该票藏品中却难觅踪迹?)。
图② |
窃以为,上述错误认定“版式区分点”“鉴别要点”情况的出现,很可能是人们的思维惯性使然。多数长城普票研究者的资历都还不够深厚,常常需要借鉴资深集邮家们的研究理念和方式方法。而大多资深集邮家们的研究领域和著述内容则多是新中国早期乃至民国或清代用平压机印制的单色雕刻版、胶版票品。倘若机械地将平压机印制的单色票品版模特征的认定方法移植到现代轮转机印制的多色影写版“长城普票”上来,出现问题就在所难免了。把看似比别的票多一个红点,而实际上并不多那一点的100分《八达岭》票当成另一种版式,大概就是因为受“凡票图版模特征有异者即为不同版式”这种单色票品分版原则的影响,而忽略了多色票存在套色位移的情况。
三、“长城普票”版模特征认定问题的探讨
前述普12单色票的印版只有一块,而轮转机印制的影写版“长城普票”最少也有两个版辊,一般都是三个版辊,即一色一版。因此版模特征的认定和运用不可能通用。下面以长城《九门口》票为例,谈谈笔者对长城普票版模特征认定问题的粗浅看法。http://s3/mw690/66b4d119ge0d550e6fc72&690
《九门口》是黑、绿双色印制,图7-A是用高分辨率扫描仪扫描得到的两种《九门口》票的部分情况。该票印制过程中是先印出如图7-B那样的绿底色,然后印黑色的票图和中英文铭记(如图7-C)。看了图7-A,便能清楚两种票黑色图文版模特征的差异,尤其是“国”字的差异更为明显;两票的绿色底纹也不一样,图7-B左侧者是横纹、图7-B右边的是竖纹。对于《九门口》来说,不论是依据黑色图文的差异,还是按照绿色底纹的不同确定其版式都是正确的。寻觅长城普票的版模特征时,不能只把眼睛盯着邮票的主图,必须综合考虑各色印版的版模特征。
长期以来,笔者对部分长城普票反复进行了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些一般人很少注意到的版模特征。计有如下几种情况。其一,发现所有《古北口》邮票上的黑色版纹与票图底边的夹角都约是55度和125度(即前面提到的“竖纹”),黄色版纹与票图底边的夹角都约是35度和145度(即“横纹”),但棕
|
万字横与棕色“十”横间的垂直距离 |
各色版纹状况 |
各色十字的规格横长/竖高 |
||||||||
黑 |
棕 |
黄 |
黑 |
棕 |
黄 |
||||||
Ⅰ-A-宽 |
约1.5mm |
竖纹 |
横纹 |
横纹 |
5/5 |
5/5 |
5/5 |
||||
Ⅰ-B-窄 |
约0.5mm |
竖纹 |
横纹 |
横纹 |
5/5 |
10/5 |
5/5 |
||||
Ⅰ-C-窄 |
约0.5mm |
竖纹 |
竖纹 |
横纹 |
10/5 |
10/5 |
10/5 |
||||
Ⅰ-a-宽 |
约1.5mm |
竖纹 |
横纹 |
横纹 |
5/5 |
5/5 |
5/5 |
||||
Ⅰ-b-窄 |
约0.5mm |
竖纹 |
横纹 |
横纹 |
5/5 |
10/5 |
5/5 |
||||
Ⅱ- A-宽 |
约1.5mm |
竖纹 |
竖纹 |
横纹 |
5/5 |
5/5 |
5/5 |
||||
Ⅱ- C-窄 |
约0.5mm |
竖纹 |
竖纹 |
横纹 |
10/5 |
10/5 |
10/5 |
||||
Ⅱ-D-中 |
约1.0mm |
竖纹 |
横纹 |
横纹 |
6/4 |
6/4 |
10/5 |
||||
Ⅱ-D-宽 |
约1.5mm |
竖纹 |
横纹 |
横纹 |
6/4 |
6/4 |
10/5 |
||||
Ⅱ-E-宽 |
约1.5mm |
竖纹 |
横纹 |
横纹 |
6/4 |
6/4 |
6/4 |
||||
Ⅱ-E-中 |
约1.0mm |
竖纹 |
横纹 |
横纹 |
6/4 |
6/4 |
6/4 |
||||
Ⅱ-F-窄 |
约0.5mm |
竖纹 |
竖纹 |
横纹 |
6/4 |
10/5 |
6/4 |
||||
Ⅱ-G-窄 |
约0.5mm |
竖纹 |
竖纹 |
横纹 |
6/4 |
10/5 |
10/5 |
色网纹与票图底边的夹角则两种情况均有(如图8)。http://s10/mw690/66b4d119ge0d55a5cfec9&690
上述部分长城普票版模特征的发现和认定对笔者确定、区分长城普票,尤其是单枚票的版式、版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版模特征在传统集邮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版模特征的认定问题上,每个集邮者务必谨慎行事,否则,极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有时甚至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四、邮局全张适宜作长城普票版式的基本单位
“版式”一般解释为:“指邮品在印制成成品后所表现出的组版特征;是印制邮品的工艺、材料以及操作过程表现在成品上的特征。”(注6)“整版邮票版面的格式。包括邮票尺寸、枚数、位置安排、厂名、套印、打孔、规矩线、色标、梯尺以及其他工艺标记”(注7)
按什么划分长城普票的版式,集邮界有两种意见。一是“应该按照印刷全张版面格式的异同划分邮票版式”(注8);另一主张则认为邮票版式应依据邮局全张版面格式的差异厘定。
很显然,若“按照印刷全张版面格式的异同划分邮票版式”,就必须先解决复组印刷全张的问题。笔者曾仔细认真地拜读过一些研究者有关复组长城普票印刷全张的论述。但是,大多数结论都缺乏必要且充分的证据,难以令人信服。
例如,某作者在陈述其论断理由时说:“缘何认定置有三个电眼标记和完全电眼标记的邮局全张是由六格组版的版型呢?据笔者推断,这与印刷机印版的规格有直接关系。乔利机印制普23民居60枚版票的四格规格,正是长城普票六个邮局全张的规格。”(注8)另一位作者在谈到印刷全张时说:“后期出现的邮局全张上,3种颜色的信息记号要么一种都没有,要么则全部出现在左边纸或右边纸的之间部位……。据此认为这时期的版式为一个印刷全张含有6(2×3)个邮局全张。”(注9)
事实是,六格和四格的《古北口》都是在乔利机上印制的,六格印刷全张跟四格60枚版票组成的《民居》印刷全张的规格确实无甚差别,但后者的规格则与之相去甚远。前后矛盾的陈述,无法自圆其说。至于邮局全张的边纸上有没有、什么位置有、有几种颜色的信息记号,跟印刷全张含六个抑或是四个邮局全张,根本就扯不上任何关系。
复组印刷全张不是空谈、不能凭空推断。要用证据证明组成印刷全张的各格间的必然关系。笔者自认为拙文《谈复组长城普票印刷全张的若干问题》(载2003年第84期《中国集邮报》)中有些地方尙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择其要点摘录如下,供大家评判。
《慕田峪》发行初期,同时有齿孔上下贯通和左右贯通的邮局全张出售。对大量齿孔左右贯通三色对色标记置于直边的邮局全张进行观察、研究后发现以下几种情况:㈠、凡张号相邻者一般都可以在对齐齿孔后,一左一右地吻合起来。多个全张吻合后亦有两种情形:一是所有全张间都没有对色标记,一是全张间每隔一个公共边对色标记就出现一次;㈡、吻合后的全张之间都没有对色标记时,它们的上边或下边总要有一边平齐,而另一边则未必平齐;吻合后若全张之间每隔一个公共边出现一组对色标记,则它们的上、下边一般都不是平齐的。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张号相邻的邮局全张原本是连在一起的;2.边纸上没有对色标记且吻合后只有上边平齐的全张应是印刷全张的上格,而吻合后只有下边平齐的应是印刷全张的下格;3.有对色标记的邮局全张是印刷全张的中格;4.由这样的邮局全张组成的印刷全张是六格式的。
根据类似的思路和方法,本人复分别组出了《古北口》《慕田峪》《黄花城》等几种印刷全张。单就版型来说,复组成的印刷全张肯定与事实相符。但是,复组成的印刷全张各格与我所用邮局全张的版模特征是否一样?则无法证明。既然复组出来的印刷全张存在不确定因素,那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也就不能根据这样的印刷全张划分版式。
邮票厂的“成品”是邮局全张,它的计量单位用“版”;邮局全张即人们所说的整版邮票,尽管它仅仅反映了部分印版的情况,但印制邮票的工艺、材料以及操作过程的特征却基本都表现出来了。邮票尺寸、枚数、位置安排、厂名、套印、打孔、规矩线、色标、梯尺以及其他工艺标记在邮局全张上也是应有尽有。长城普票是在多色印刷、打孔及部分裁切作业连续进行的轮转式印刷机上完成的。它们的“印刷全张”(即各色版辊转动一周所印出的部分)虽然能够反映整个印版的情况,但它实际上并不存在,下机时就被肢解了。许多印刷全张,尤其是多格者,如果印刷厂不发布详情,集邮者简直无法弄清其庐山真面。
有鉴于此,长城普票若依据邮局全张版面格式的差异进行划分,把版模特征、版面格式存在差异的同图邮票之邮局全张称作不同版式的方法是可行的。此法既便于操作、核查、考证,还省却了复组印刷全张的麻烦。除了版式数量多些之外没有什么不妥。故笔者主张“版模特征、版面格式存在差异的某种票的邮局全张即为不同版式”。
注1:《中国集邮大辞典》(第一版)P132
注2:《集邮》第4期增刊:吕增春、殷托安《慕田峪长城80分普票版式初步研究》
注3:《中国邮史》2001年第1期:李秋实《“黄花城”普票版式明细表》
注4:中国邮史出版社:吕增春《新中国普通邮票研究论文集》P86
注5:《集邮》1990年第3期:董纯琦《谈邮票印刷技术》
注6:耿守忠、杨治梅夫妇合著:《集邮百科知识》(电子版)
注7:《中国集邮大辞典》(第一版)
注8:《普票园地》总第27期:曹骅《读〈浅谈邮票的版式研究〉—与 李秋实先生商榷》
注9:《集邮》1999年第3期:李秋实:《普29〈万里长城(明)——古北口〉邮票版式及版型初探》
注9:《上海集邮》1999年第10期:边道坤:《普29“古北口”50分票版式特征》
(本文载2012年《集邮》第19期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