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体系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

分类: 胡说教育 |

“不成体系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的观点估计少数朋友听说过,在听说过的这些朋友中,估计对它是什么意思是不明白的,只是属于“我知道了”,这显然是典型的囫囵吞枣。
为什么不成体系的知识没有意义?因为不成体系的知识无法运用,而为什么不成体系的知识无法运用?这就是本文企图分析解释清楚的问题,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科普式的分析和解释,以大家都无比熟悉的“尊重”为例进行展开分析。
一、人们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尊重
我们随意地问任何一个人“什么是尊重?”我保证没有人能准确说出尊重的含义。那就直接给答案:尊,身份、地位、辈分高的人,重,重视。所以尊重就是把沟通或交往的对方当作是比自己身份地位辈分高的人来加以重视。
这就是知识“点”,这样解释了以后人们就明白、理解什么是尊重了?就可以在实践中做到尊重了(即尊重知识的运用)?非也!因为人们还是不知道尊重的核心要义。
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又得问:我们是怎样对待上级、长辈的?直接给答案:尊重上级、长辈的表现就是顺从。不展开分析了,朋友们可以自行推导。
到这里,人们可以理解和做到尊重了?依然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尊重具体表现应该是怎样还不知道。那么尊重具体行为表现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更庞大和复杂的问题!这包括语言、用词、语气、语调、眼神、表情、姿态、动作……这是专门的“礼仪”课程了。
假设,有人把礼仪课全部学完了,他就可以做到尊重了吗?答案依然是不能!为什么?因为每个人要做到尊重都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内在或外在的阻力,如果不能把这些阻力消解了,哪怕懂得了什么是尊重,他也是做不到的。而要消除这些阻力就不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可以解决的了,这是更深层的更大的更难的问题了。
再假设,有人真的解决了大量的阻力问题,他就可以理解和做到尊重了?依然未必!为什么?因为哪怕有人认认真真地学习了礼仪课程,课程是无法涵盖一切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尊重的表现是变化万千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尊重的表现都会不一样,所以要能够在所以时候都做到尊重,这就太需要圆融的智慧了,同样的,这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实践问题了。
如果把这个问题转换一下,就变成了这样的问题:不管对谁、不管何时、不管何地都需要做到尊重吗?显然答案应该是:No!如果是这样,那什么时候应该尊重?什么时候不需要尊重呢?毫无疑问这就不是此小文能够解决的问题的。
针对尊重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还可以也应该问出更多的问题:为什么人们都需要他人的尊重?为什么要强调尊重?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会尊重了?是什么具体的因素阻碍了我去尊重?尊重那么复杂,我为什么要学习尊重?在大家都不尊重的情况下我又该如何应对?毫无疑问,能问出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而针对这些问出来的问题,我们又可以逐一再问出一堆问题,分析到这里,要亮出结论了:只有当把“尊重”周边的问题都弄清楚之后,我们才算是真正懂得了“尊重”,而这个时候,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见图一)。反之,如果仅仅“知道”了某个知识“点”,那这个“知道”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结论就是:不成体系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

三、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首要的关键的是“提出问题”,这是第一步,然后第二步是针对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回答,并对这些问题再提出问题,如此往复,我们就有了对某个问题的完整的、庞大的、深入的、系统的认识或认知,而当我们有了这个体系之后,要实践运用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就一定是“胸有成竹”的,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我们都可以笃定地予以应对。
这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实践起来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并且一定需要漫长的时间进行训练,我个人以为没有三五年认真的训练是不会有效果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朋友,你会坚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