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行为——反向行为分析

标签:
情感 |
分类: 心理咨询 |
一般人都认为动机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即动机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它们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但心理学却向人们揭示了另一种情形,这种情形被称之为反向行为或反向作用,它是指人的外表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的情况,所有的教科书都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为了方便分析,我把与反向行为相对的第一种情形称之为顺向行为。
反向行为之所以相对于顺向行为少,是因为反向行为会导致当事人内心的心理、观念、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产生各种各样的负性反应,并最终导致生理、心理上的伤害,为了逃避这种伤害,人们会很自然地选择顺向行为。反向行为的产生源自于在动机与行为之间嵌入了一个干扰变量,如下图。
本来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但人们却很多时候却往往只懂得按照顺向行为的模式来理解反向行为,原因是:人们找不到那个隐藏的干扰变量。几乎所有的干扰变量都不是显而易见的,往往只有当事人自己知晓这个干扰变量,有时候甚至连当事人都不知道干扰变量是什么,因此很多人便按照顺序行为的模式来理解或解读本属反向的行为。在爱情婚姻咨询中我就遇到了大量类似的情况,不少求助者都说过类似的话:“他(她)对她(他)那么好,肯定是他(她)很爱她(他),否则他(她)为什么会对她(他)那么好?”显然这样的推理是未必成立的,但几乎所有的求助者都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当我告诉这些求助者“实际的情形可能恰恰是相反的”这个结论时,他们大多数都会认为我是在为对方辩解,并由此产生明显的阻抗。
可见,要判断清楚一个人的行为属于顺向行为还反向行为的关键是找到那个永远都“处于水面之下”的隐藏的干扰变量,而找到这个干扰变量在某些时候还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个时候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而对于那些反向行为,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区分,那就是按照主动接受干扰变量或被迫接受干扰变量分为两种类型的反向行为,主动性反向行为是指当事人主动自愿地接纳干扰变量,被动性反向行为是指当事人被动被迫地接纳干扰变量。比如张三本来不喜欢领导,但由于领导掌握着奖惩自己的权力,只好被迫无奈地对领导迎奉讨好,如此张三的感受便是无奈的委屈的愤懑的,而王五同样不喜欢领导,但他却认为这是修炼自己承受力的机会,是修炼自己自我调节能力的机会,然后主动自愿地配合领导、顺从领导……那么王五的内心感受就与张三的迥然相异,他很可能在顺从领导的时候也是轻松的自然的。心理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的大量工作实际上就是引导求助者主动自愿地接受那些干扰变量。比如,对于那些处在婚姻困境中又无望迅速摆脱痛苦婚姻的当事人,我会引导他们努力将痛苦乃至绝望的忍受变为主动积极的修炼,我告诉他们:“爱你不爱的人是人生最无奈最痛苦最绝望也最为难得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