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论生死
(2009-08-14 12:59:03)
标签:
宗教外物普通人生死海德格尔杂谈 |
分类: 人生思考 |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人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而获得的。他强调一个人只有返回到自己最内在、最隐蔽的自我,才能获得自己的真实的存在。但人们这条“返回”道路由于受到严重障碍而变得异常艰难。
这种障碍来自于何方?他继续分析,人一经卷入这个喧闹不息的大众化社会,在追逐外物和舆论声浪的沉浮中,人把自己最真实的“自我”忘得一干二净。首先人大众社会中,人的个性消灭了,其次在大众社会中,公众意见主宰一切,而任何优秀的状态都被一声不响地压住了。
许多人都愿意成为普通人,因为普通人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成有功败无责。正因为“普通人”有如此重大的功能,故虚弱的个人都乐于躲藏到“普通人”中去。于是,无责任感或不负责任,就成了现代社大众社会的一个痼疾。
由于我们自己的懒惰和社会压力,我们停留在这样一个日常的俗世间,在那里我们并不同我们最内在、最深层、最重要的自我相接触。海德格尔用“沉沦”一词来描述这种存在状态,沉沦是对“我”(海德格尔称之为“亲在”)的一种诱惑,因为沉沦到众人中去,与众人取得一致,可以得到一种“安宁”。
但人“沉沦”于世,等于失去了选择自己个性的诸种可能性,等于不敢正视、直面人生。在这种沉沦中,人们表面上意见一致,实质上进行着一场没完没了的相互算计与倾轧。人们在这种充满计谋和倾轧的生存状况中所能体验到的一种主要情绪就是烦心。烦心是人的基本的存在状态。
海德格尔认为,人沉沦于其中的世界处于一种“深闭的状态”。人陷于计谋倾轧物欲横流之中感到烦心,然而仍不知退步抽身。只有当人受到重大事件的震动,并体验到剧烈的苦闷时,这种“深闭状态”才能冲破,这时人的内在的自我,或者说人的最真实的存在才开始向自己的意识显示出来。
因此,当我们遇到了人生重大灾祸,如严重的疾病,丧亲之痛,甚至直接地面临着死亡的时候,我们就会被深沉的悲痛和苦闷所包围,在这样的时刻,人就会意识到以往在这烦心世界中的一切追求和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
这时,我们或许会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重大的认识问题,生命对于我还有什么意义?功名利禄、事业、不朽、人类的福利等等,这些对于一个终有一死的生命来说,有无终极意义呢?你感到你的这条生命的获得是偶然的,你存在着,但找不到可以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人生意义,人的这种状态,海德格尔把它称之为“无家可归状态”,他说:“无家可归状态乃是存在被遗忘的标志。”
人从烦心的世界返回到自己最内在的自我,这时他发现自己被“畏”和“惧”包围着,他所说的畏惧是人感到被抛到这个世界而又找不到意义和归宿时的惊恐,畏惧的最终根源是生活意义的丧失。人生的这种畏惧,是人类之所以创立宗教、建立哲学体系的最终根源;也是大部分人躲到习俗、风尚、政党、大众、舆论中去的根本原因。要不然,就一头栽到物欲的洪流中去,醉生梦死。
但对于一个高度发达的知识分子来说,如果他看穿了上帝、天国、未来、习俗、风尚、大众、舆论、功名、物质……都不足为人生最后的根据;如果他遍索天上、人间、历史、未来而找不到人生的终极意义,找不到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最后面的,那么余下这“无可排除”的惧怕之外,还能体验到什么呢?
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分为两种:本真的存在、非本真的存在。非本真的存在方式不是先行到死亡之中,而是逃避死亡,沉沦在世。死亡被理解为自身之外的可能事件。本真的存在方式则是先行到死亡中,把死亡作为可能性无遮蔽地展开来,成为自由的自身。
海德格尔说,只有明白了人是要死的,才是从本体论上领会了人的存在的具体结构。超越死亡的有效方式似乎就是竭力抓取眼前可资证明自我存在、显示自我尚有生命力的东西。其特征就是占有外物。然而,当死亡来临之时,占有者终于发现,占有与死亡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死亡使占有与其结果成为悖论。回避死亡的最终结局是取消生命的真实性,这种生存假象在死亡降临时暴露无遗。
一个人纵使可以上天入地,但终归逃不脱人生的大限——死亡。因此,一个要成为“强者”的人,就是正式“死”,果断地心甘情愿地去选择死亡,这是人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