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中庸》《论语》《礼记》批判

(2013-10-18 20:06:54)
《大学》《中庸》《论语》《礼记》批判
9111
   《大学》《中庸》《论语》《礼记》批判

    批判奴才思想家孔子的奴才思想!

    砸烂出售天命论尊卑观的孔家店!

    砸开两千年来禁锢读书人铁屋子!

    斩断束缚民族智慧发展思想绳索!

    批孔丘

    也曾卑贱住穷庐,一旦翻身忘本初。

    满腹秕糠充学问,一心想做帝王奴。

    第一部分《大学》错误思想批判

    第二部分《中庸》错误思想批判(精选精修)

    第三部分《论语》错误思想批判(精选精修)

    第四部分《礼记》错误思想批判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不断淘汰落后传统不断创新的历史。

    孔学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秕糠垃圾,尊孔派不但不以自己的无知为耻,还挥动保护传统文化的大棒,放肆攻击批孔批儒先驱者鲁迅和当今勇士。这些驴子一样不用脑筋的蠢物,他们已无法想一想:

    假如凡是传统都必须保护的话,人类就不该直立行走,而应趴下去用四肢在地上爬。

    那么欧洲人就不该推翻教皇政教合一的统治。

    那么中国女子就应包裹小脚、至尊者应养三宫六院和太监,爱新觉罗氏应该重坐龙庭宝座。

    那么就该把计算机和互联网毁掉重操文房四宝和算盘。

    ----

    这天底下到底还是有人明白,祖先的文化传统,是应该区分开封建性糟粕和人民性精华。特别是思想意识方面的传统,有这个区分和没有这个区分,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关系到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的问题。

    那么如何区分传统文化特别是思想领域的传统文化,什么是封建性糟粕什么是人民性精华呢?我以为可遵循毛泽东的说法,看其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

    孔子表现于《大学》《中庸》《论语》《礼记》的思想,其主体就是封建性糟粕。还有董仲舒和朱熹的,也是封建性糟粕。

    不允许封建主义借机尊重中华文化传统的宣传复辟,阻碍社会进步。

    2013-7-9

    第一部分《大学》错误思想批判

    《大学》错误思想批判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四明陈彤指出:

    大学,意大人之学。

    孔子这篇谈话,一开头就定错了大人之学的目标。

    孔子把“至善”定为学生目标,但他特缺思辨力没能把“善”或“至善”的含义说明白。

    在普通百姓看来,“善”就是做好事。有钱人修桥筑路就是行善,一般只够温饱的人家,看到乞丐上门,打一碗饭施舍也是行善。

    孔子大谈其“善”,要学生止于“至善”。这个“善”是什么意思呢?“至善”又是什么意思呢?从老百姓的视角看孔子,他做了几年司寇就从一个穷少变成阔富,却毕其一生没有做过一件行善好事嘛!

    联系全文来看孔子讲的“善”,实际就是做官,官越大“善”的造诣越高。而“至善”者不是国君也是宰相一级的人物。原来孔子以手中在握的权势大小来论“善”的。

    本人以为,无论是小人之学,还是大人之学,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者的潜在创造力,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幸福。为此本人认为学者应该树立唯物主义发展观,学习尽量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善于质疑和突破,立足于创造。

    孔子在这段讲话中另一个错误是玩文字游戏,什么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些罗哩罗素且多同义重复的话,完全可以简要地说,有了目标,就能努力,获得结果。

    玩文字游戏是思想贫乏表现。

分享到 《大学》《中庸》《论语》《礼记》批判 《大学》《中庸》《论语》《礼记》批判 2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7-16 16:16:22    跟帖回复:
    《大学》错误思想批判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四明陈彤指出:

    分析这段话时,先要指出,孔子这段话中“格物”的“物”,并非今天说的“物理”的“物”。孔子对自然科学根本不感兴趣,完全无知一个,既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去“格物”。孔子这里讲的“物”,是除自己之外的别人,就是成语待人接物的“物”。

    孔子确实“格”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孔子生长那个时代,社会的人分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或称作君子与小人这样两个尊卑层次,在统治阶级中又分成天子、诸侯、大夫、士这样四个层次,在诸侯中再细分出公侯伯子男这样五个层次。孔子的脑子里,这样的尊卑层次是天命所定,尊贵的永久尊贵,贫贱的永久贫贱。处在低层次的君子只有格物致知、正心修身明明德,才可能获得上天青睐,晋身到尊贵者更高行列去。

    孔子在这段话中,给读书人定的目标就是扬名天下。为了把话说得好听点,改作“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里就发生了一个错误:孔子认为“德”和“名”是一致不可分的,有德就有名,有名就有德。有至高的名,就有至高的德。他在《中庸》里甚至于认为,像周武王那样贵为天子拥有至高政治地位的人,是至诚至德修来的。这就有巨大的欺骗性。孔子就是这样为统治阶级粉饰,欺骗读书人和普通百姓的:如果他们感觉命运不好,那不该怨天尤人,要自责诚意、正心、修身不够。即使在今天,揭穿孔子这类欺骗具有重大的意义。

    接着孔子教给读书人如何能做到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也是错误的。任何一个读书人,如果把孔子的无知说教当作真理,照他说的那套去“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想达到治国平天下,那是做梦。孔子误导读书人两千多年!

    能做上大官的,一般是两类人,一类是有权势背景的,皇上要重用他或宰相极力要推荐他,他即使没多大本领也能做上大官的。另一类必是从社会底层打拼出来的,这些人要出成绩、更要善于领会权势者的意图,意诚呀心正呀有个屁用!赵高意诚了吗?秦桧意诚了吗?

    至于打下江山的君王,更不靠至善至诚,全靠见识谋略和用人。刘邦、刘裕、赵匡胤、朱元璋,那个是读书修身修出来的?刘邦是混迹江湖混出来的,刘裕和赵匡胤是从赌场混出来的,朱元璋是造化和尚混迹出来的。打下江山的开国皇帝必是从社会大学锤炼出来的。

    就是民主国家竞选总统,也不靠什么至诚至善那一套,他只要不做犯法的事就比各自的本领了。

赞同 | 回复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7-16 16:53:30    跟帖回复:
   第 3 寻找广州凯迪网友
   《大学》错误思想批判3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四明陈彤指出:

    自天子到庶人都以修身为本?可笑!

    孔老师真不知道嘴上吃的、身上穿的从哪里来的?是从地上涌出来的么?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小民劳动者孩子的良好品质是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养成的。他们从小就要帮妈妈照顾比自己更小的弟妹,跟着父兄辈“也傍桑阴学种瓜”,或者跟小伙伴放牧牛羊。

    对小人劳动者来说,学会劳动就是本,就有饭吃。

    天底下有哪个帝皇是修身修来的?对已经坐了御座的帝王来说,要做一个好国王,首先要使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他自个儿修身有个屁用!在古代作为君王,用好了宰相,使天下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天下百姓管你在深宫怎么荒唐呢!唐玄宗霸占儿媳这样恶劣的事都没人来管!安禄山叛乱不是因为唐玄宗荒唐,而是唐玄宗用错了宰相杨国忠,没有及时收回安禄山的兵权。

    假如一个君王听了孔子的话,整日价在诚意、正心、修身,但假使天下百姓没有饭吃没有衣穿,那照样是要造反的,遍地烽火,血流成河。

    孔子屁事都不懂,却老爱喋喋不休欺骗世人!无知者还真以为帝王将相是修身来的呢?孔子的一代代传人,只晓得把孔子的屁话当作最高道理,死背死记,像驴子一样不用脑筋,结果消磨了民族的创新精神,难逃悲剧的命运。

赞同 | 回复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7-16 16:57:24    跟帖回复:
寻找深圳凯迪网友   第 4 
    《大学》错误思想批判4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四明陈彤指出:

    帮畿,天子住的地方。缗,蛮鸟叫声。穆穆,深远。缉熙,常常光明。僩,胸襟开阔。谖,忘记。恂栗,害怕。

    孔子学风教风不正,为了推销他的私货,甚至于对《诗经》进行曲解。

    第一层次,《诗经》“邦畿千里,惟民所至”,意思是天子所住的地方,是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缗蛮黄鸟,至于丘隅”,意即鸣叫的黄鸟,停留在土丘上。孔子说:“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鸟停留在土丘上,怎么可以比喻或用来解释读书人对于道德的追求呢?这个江湖卜卦先生,喜欢如此糊弄学生!然而可悲的是,他的三千子弟还有一代代尊孔读孔的传人,真还被这位江湖术士胡弄到死呢。不会思考、毫无质疑精神的驴子啊!

    第二层次,《诗经》“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意思是周文王思想深远,一生光明恭敬至善。孔子借此说教: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论语》里有这样的对话,有个学生说,周文王和武王在社稷坛遍植栗树,用来恐吓百姓。孔子立即阻止道,事情过去了就不必提起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仁心善意在哪里?

    孔子的说教没有一丝新意。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国君和大臣要拿出办法给百姓带来安定幸福,老百姓哪里知道这些人仁不仁、敬不敬?对一个开明的父亲来说,儿子能创造出业绩来最为开心。人与人讲信用是为人的基本道德,一个人道德方面的高标准是助人为乐。

    第三层次,《诗经》“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孔子讲解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孔子在谈统治经验,他认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又要有威仪,这样才能使百姓敬畏。孔子的话使本人想起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文中写到赶百里路去请教一位学问家,那个学问家摆出一副威仪,真有点使年轻的宋濂忐忑不安呢。可见孔子把后学者教坏了。

    第四层次,《诗经》“於戏!前王不忘。”孔子讲解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

    孔子是个顽固分子,总不能改一改他那个尊卑的君子与小人的说教。他总爱说小人就为利益的,可是他这个君子最讲利益得失。子贡经商他却对子贡这么好,还不是子贡有重礼敬孝吗?他辱骂杖击少年朋友原壤,可以想到原壤没有带礼品来吧?他拒见侮辱从齐国远道赶来看他的学生孺悲,也是同样的原因吧?

赞同 | 回复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7-16 17:10:56    跟帖回复:
寻找上海凯迪网友   第 5 
    《大学》错误思想批判5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四明陈彤指出:

    揜,掩盖。

    研读《论语》之后,我们根据孔子学生的大量记录,可以断言孔子的道德不好的,然孔子却偏爱在学生面前大谈道德,世上真有如此怪事!这倒让我想起当今的贪官——那些贪官总该是孔子说的君子了吧,他们在被双轨审查的前一天,还在作报告大谈什么廉政建设,孔子和当今贪官何其相似乃尔!

    孔子谈道德的语言也极有孔子特色,他说对于道德的追求应该“如好好色”。孔子讲过他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这是他的大实话,他撇开子路与卫灵公家荡妇南子幽会的事,读孔者都知道。孔子一再警告君子要慎其独(居),如此他幽会南子就应该带子路一起去,他为什么不如此光明正大地做?

    孔子让人讨厌的是,他一有机会就诬蔑“小人”,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本人很为小人抱不平。本人接触到的君子很少,但接触过的农民劳动者小人很多很多。本人这样估计,百分之八十的农民都是很诚实的劳动者,他们做做吃吃靠自己诚实劳动过日子。他们的道德比孔子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更可贵的是他们不会像孔子那样经常向人们做道德报告。

赞同 | 回复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Tragic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7-16 17:21:52    跟帖回复:
第 6 
孔子一再警告君子要慎其独(居),

这句好玩
00 谨慎地独居
赞同 | 回复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7-16 17:30:57    跟帖回复:
第 7 
孔子撇开子路独会卫灵公家荡妇南子,就忘了慎其独了。
赞同 | 回复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7-16 17:38:58    跟帖回复:
第 8 
   《大学》错误思想批判6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四明陈彤指出:

    孔子的“正心”真叫人难以理解啊!人有忿惕其心就不正?人有恐惧其心就不正了?人若好乐其心就不正了?人有忧患其心就不正了?老头子信口胡诌!真照他的标准,那天下就没有心正的君子了!只有庙里的塑像了!

    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心术端正的君子,孔子低能儿那懂啊!

    孔子无法把“心正”这个为人的最基本道德标准说明白了。

    本人是个教师,长时期担任班主任。在漫长的工作中,思考过道德的最低标准问题。

    一个好人的道德的最低标准,应由下面两条:第一条是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工作生存发展;第二条是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应有的权利和人格,尊重他人拥有的财产。

    所有犯法的青少年都因为背弃了这两条,才走上歧途邪路。

    只要具备这两条,这个人的心术就是端正的。

赞同 | 回复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7-16 17:54:03    跟帖回复:
第 9 
   《大学》错误思想批判7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四明陈彤指出:

    辟,偏。

    照孔子说的“修身”标准,天底下没有人能做到的。

    对所亲爱者不能有一点儿偏向,对所贱恶者不能有一点儿厌恶,对所敬畏者不能有一点儿屈折,对所哀矜者不能有一点儿哀怜宽待,对所傲惰者不能有一点儿辟心。

    天底下有这样的人吗?除非庙里的塑像。

    孔子自己做到了吗?他忘了自己怎样对待少年朋友原壤了?他忘了自己侮辱远道赶来拜访他的学生孺悲的事了?他忘了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也难养也”的话了?

    言行不一的孔子啊!毫无实际意义的唯心主义怪论。

    一部封建史尽是朝廷里君子们勾心斗角的丑事啊!孔子不知道武则天怎样当上女皇,难道朱熹也不知道吗?

赞同 | 回复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7-16 18:13:10    跟帖回复:
第 10 
    《大学》错误思想批判8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家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

    四明陈彤指出:

    偾,败坏。

    多次强调过了,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在于法律、政策和用人,不在于国君个人道德。自古到今,有哪个国君的道德是好的,但的确有比较能治国的君王。即使是地方官员,齐家容易做个好官难。做官的人有钱嘛,有了钱好办事,齐家就容易了。

    再说孔子善能齐家吗?在孔子的所有讲话记录中,没有一句话提到孔子的妻子的事,却记录了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也难养业”这类蔑视女子与小人的话,以此猜测,孔子可能对妻子很不满意的,也即说明孔子并没有做好齐家。

    《康诰》曰:“保我赤子。”自古到今有哪个国君真把民众视为赤子啊?骗人嘛,孔子也跟着骗嘛。孔子开口闭口都讲小人不仁的,还能有对小人的爱心吗?

    孔子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这是脑残人胡言乱语,无须多批了。

    孔子只担任了几年鲁国大夫吗,那时能从书本上获得的远古知识很少,他安知天下之事?

赞同 | 回复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7-16 18:24:47    跟帖回复:
第 11 
    《大学》错误思想批判9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四明陈彤指出: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无疑是孔子主观臆造。

    尧舜只是传说。即使有尧舜之事,那时还不能说已形成国家了,只是部落联盟而已。没有国家,哪来“帅天下以仁”这类统治理论?

    夏桀殷纣有残暴的事,但说他们一行残暴,天底下的人就跟着做残暴的事了,那是孔子的臆造。夏桀暴政时,不时有成汤吗?殷纣暴政时,不时有文武的仁政吗?

    接着孔子又是老调重弹,还是唠叨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的道理。问题在世上的事物不是按照孔子的设想发展的。普通老百姓希望公正,但实际行为中却以利益为重,谁能给他利益他就跟谁走。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就有黑帮,至今有不少的人给他钱他就会去杀与他不相干的人。这就可以解释旧上海黄金荣和杜月笙为什么能拉起势力强大的黑帮,为什么孟小冬抛弃梅兰芳而跟定杜月笙。现在有个别人疯狂攻击批孔,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想借孔子保既得利益,一是为孔教会雇佣,为了饭碗吗。

    这中国人的天底下,真正表现出正义感的人不到百分之十。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追随孙中山的人太少,使民主革命事业一再受挫,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鲁迅会感到孤独。

    要知道毛泽东是用打土豪分田地的实际利益把农民发动起来的。

赞同 | 回复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7-16 18:29:47    跟帖回复:
第 12 
    《大学》错误思想批判10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四明陈彤指出:

    矩,朱熹解释为心字。絜矩,以己的心度人的心。

    毋,禁止不做。上、下、前、后、右、左,都指人。

    孔子一生极少走出鲁国,活动也囿于鲁国一部分士大夫,他哪里真有平天下的眼光和见识啊!然他偏爱向学生卖弄平天下大道理,讲不出平天下大道理就又只好谈论正心修身那一套唯心主义私货了。

    天下之大,非比一家,作为天子纵使如孔子说的在尊老敬长、在怜贫恤孤(哪有这样的天子啊?),天下人哪能知道?知道了哪可能就起而群仿了?

    什么“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孔子真不知道即使是千家万户的小人,他们的利益也各不相同哪!即使小到惩办一个贪官村长,村上的小人的态度也各不相同的,有人表示欢迎,有人会暗地里保护。

    以孔子这样简单的思想,可以说当个村长也是当不好的。让孔子去当三年村长,他必定会总结说“唯农民也难教也”!

    可以说,平天下的理论,孔子还没有入门。

赞同 | 回复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7-16 18:37:27    跟帖回复:
第 13 
   《大学》错误思想批判11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四明陈彤指出:

    僇,耻辱。仪,宜。

    孔子在这一段话中,虽讲对了一句话即“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但是在如何得众的问题上,孔子又陷入唯心主义的说教,谬误百出。

    天子想要得众人拥护,不能在个人道德上做文章,必须在法律、政策和用人上下功夫。就个人道德讲,农村里一个普通农民都比天子或称皇上好几多倍,那他们为什么成不了皇上呢?没有权势因而没有天下人拥护啊。进一步说,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如汉武帝、唐太宗、朱元璋,他们确实没有管好本家,然治国不能不说他们是强者。

    对于已经登上帝位的皇上来说,如果真的接受了孔子说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唯心主义观点,那必定是个悲剧。

    “财”,如果大而言之指一国之经济,那才是国家之本呢。作为天子,想要国泰民安,就必须重视讲究国家生财之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了,天下黎民丰衣足食,那必是太平君王了。这种情况下,王宫里的事出得再多,老百姓也只当新闻流传罢了。什么狸猫换太子呀,什么皇上选妃呀,都不过是饭后的谈资而已。

    反之如果经济衰败,老百姓食不果腹,野有饿殍。那皇上再讲修德,甚至于像崇祯帝那样下罪己诏,国家也不可救药了。

赞同 | 回复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3-7-16 19:00:59    跟帖回复:
第 14 
    《大学》错误思想批判12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四明陈彤指出:

    断断,朴实。无他技,自己不肯说有技能。

    休休,淡然至诚。有容,能够容人。彦圣,英才。

    媢嫉,妒嫉。违,阻遏。俾,使。

    孔子引用《秦誓》这段话,是讲了两种官场上的人。一种外貌很朴实,不说自己有多大技能,淡然寡欲,肚量宽大。孔子认为国君若用这样的大臣,能“保我子孙黎民”,于国有利。另一种则有妒忌之心,若有英才他就阻遏使他不被重用。孔子认为这种大臣不能“保我子孙黎民”,国家用他就危险了。这种大臣,国君应把他驱逐到境外去。

    这个孔子啊,真是空劳神思!

    孔子不是声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吗?他为何食言,被罢官了还大论其政?

    况且孔子这段议论还不得要领啊!用什么样的大臣做事,全在于国君本身的素质啊!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国家来说,英明有为的国君不常有啊。若有英明有为的国君,贤能有为的文武大臣就能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不要说唐太宗、朱元璋这样的英明君王,就是武则天为国君,就涌现出一个个能干的大臣了。

    因此说,孔子本不必议政的,而他的议政又没能点到要害处,全是废话。再说,孔子的天命论,已经剥夺了他议论国君的资格了,因此孔子若有一点点明智,也就不必议论用什么大臣之政事了。

    还需补充一句,孔子主张把嫉贤的大臣驱逐出国境去的想法好怪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