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错误思想批判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四明陈彤指出:
分析这段话时,先要指出,孔子这段话中“格物”的“物”,并非今天说的“物理”的“物”。孔子对自然科学根本不感兴趣,完全无知一个,既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去“格物”。孔子这里讲的“物”,是除自己之外的别人,就是成语待人接物的“物”。
孔子确实“格”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孔子生长那个时代,社会的人分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或称作君子与小人这样两个尊卑层次,在统治阶级中又分成天子、诸侯、大夫、士这样四个层次,在诸侯中再细分出公侯伯子男这样五个层次。孔子的脑子里,这样的尊卑层次是天命所定,尊贵的永久尊贵,贫贱的永久贫贱。处在低层次的君子只有格物致知、正心修身明明德,才可能获得上天青睐,晋身到尊贵者更高行列去。
孔子在这段话中,给读书人定的目标就是扬名天下。为了把话说得好听点,改作“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里就发生了一个错误:孔子认为“德”和“名”是一致不可分的,有德就有名,有名就有德。有至高的名,就有至高的德。他在《中庸》里甚至于认为,像周武王那样贵为天子拥有至高政治地位的人,是至诚至德修来的。这就有巨大的欺骗性。孔子就是这样为统治阶级粉饰,欺骗读书人和普通百姓的:如果他们感觉命运不好,那不该怨天尤人,要自责诚意、正心、修身不够。即使在今天,揭穿孔子这类欺骗具有重大的意义。
接着孔子教给读书人如何能做到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也是错误的。任何一个读书人,如果把孔子的无知说教当作真理,照他说的那套去“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想达到治国平天下,那是做梦。孔子误导读书人两千多年!
能做上大官的,一般是两类人,一类是有权势背景的,皇上要重用他或宰相极力要推荐他,他即使没多大本领也能做上大官的。另一类必是从社会底层打拼出来的,这些人要出成绩、更要善于领会权势者的意图,意诚呀心正呀有个屁用!赵高意诚了吗?秦桧意诚了吗?
至于打下江山的君王,更不靠至善至诚,全靠见识谋略和用人。刘邦、刘裕、赵匡胤、朱元璋,那个是读书修身修出来的?刘邦是混迹江湖混出来的,刘裕和赵匡胤是从赌场混出来的,朱元璋是造化和尚混迹出来的。打下江山的开国皇帝必是从社会大学锤炼出来的。
就是民主国家竞选总统,也不靠什么至诚至善那一套,他只要不做犯法的事就比各自的本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