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舞台简史·从文艺复兴到17世纪
(2013-04-23 23:14:31)
标签:
歌剧舞台舞台设计舞美历史文化 |
分类: 乐史钩沉 |
歌剧原本是宫廷演剧娱乐的一种,后来逐步走入民间,发展为一门融合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等跨多种艺术形态的综合性音乐艺术。其舞台美术、服装、灯光、置景也是构成的要素之一,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再否认歌剧是视听艺术,而且从目前渐趋豪华、大型的演出规模来看,舞台美术、服装等业已成为制作者与观众都普遍关心的问题。现实既然如此,我们不免要抚今追昔一番,让时光倒流400年,回到16世纪末的佛洛伦萨。
襁褓中的歌剧舞台 —— 1600年,佛洛伦萨
虽然目前缺乏文字记载,但是,在歌剧的童年时代,演出时角色很少,有时候一幕只有两个演员,因此,布景大多十分简陋,也不考究。在歌剧发展的头40年里,主要的演出场地是在宫廷剧场,由于观众人数有限,因此,歌剧的舞台设计带有室内性质,并不复杂。其实,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剧演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虽然在教堂演出,但是布景的噱头并不少,比如表现地狱的喷火就类似魔术表演,为了表现诺亚方舟时的洪水,竟然在屋顶上搁上许多水桶,到时候就倾盆而下等等。同样,戏剧服装在中世纪大多也不表现剧情交待的时空,演员往往着时装上场,于是,奇装异服层出不穷,比如耶稣就会穿白羊皮外套,戴白手套,足登红靴,还要染发。然而,情况到了16世纪出现了一些变化,1570年左右在浓郁的文艺复兴空气下,意大利形成了一种新古典主义思潮,舞台布景和服装都崇尚写实,追求古罗马戏剧的遗风。
革新的开端 —— 曼图亚
布纳洛提精通雕塑、绘画和文学,这也许是他能够在设计方面有所创新的根本原因,然而,在15-16世纪的意大利,真正把舞台、服装设计当作一件严肃工作来完成的人几乎没有,当时的舞台设计以及演员服装毫无创意,大多人云亦云。在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认真考虑戏剧服装的人要算是演员出身的辛西奥(Cinthio),他从文献中记载的古希腊、古罗马戏剧演出情况中寻找灵感,提出了用服装区分人物的观点,进一步将服装与人物的关系固定下来,他还主张不同国度的角色应当穿能够代表当地色彩的服装,在他演的戏里,普通市民与贵族的服装有了明显的区别,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被象征性地展示了出来。
在曼图亚宫廷,大约1565年前后,新的舞台改革家出现了,他的名字叫索米(Sommi),当时,在曼图亚舞台上依然承袭了古罗马戏剧的陈规,服装一成不变,以颜色区分人物:白色代表老人,彩色服装则属于年轻人,娼妓或者优伶穿黄色衣服,而那些拆白党和食客们就穿灰色斗蓬,这种陋习导致舞台面貌千篇一律。索米觉得,每一个人物都应当有自己独特的服装,于是,在曼图亚的宫廷剧场里舞台上突然间姹紫嫣红,各色服装令人眼花缭乱,观众马上接受了索米的改革。不过,在索米的时代,古罗马戏剧的主题始终占据了曼图亚的舞台,在之后的200年里这种情况没有多少改变。直到后来出现了一股土耳其热,于是,在舞台上出现了穆斯林头巾和异国风情的长袍,扮演宫女的演员还要戴面纱,成为当时的新闻之一。
在演出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担任伴奏的人应当如何安排,在古代是没有乐池的,演奏家需要在舞台上演奏,这就有了如何在视觉上隐藏他们的难题,文艺复兴时期的舞台设计者们想出千奇百怪的方法,比如在神话剧中把伴奏者藏在舞台道具的贝壳里,而在演田园剧时,又让伴奏者披上树叶装扮成森林等等,总之,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威尼斯 —— 公共剧院诞生地
在歌剧发展的早期阶段,王室、贵族对歌剧演出给予了极大的财政支持(因为歌剧演出的开销是十分巨大的,光是照明用的蜡烛价格就很昂贵),同时,除了自娱自乐以外,王子、公爵们开始用歌剧来招待贵宾。直到17世纪30年代,歌剧才逐渐从佛洛伦萨、曼图亚、罗马的宫廷中走向民间,在威尼斯商业演出蓬勃发展。1637年,第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公共剧院 ——圣·卡西亚诺歌剧院(San Cassiano)在威尼斯诞生,这座剧院有5层楼厅,每层31个包厢,底下两层包厢的座位售价最高,卡西亚诺剧院迅速盈利,精明的商人们发现经营剧院也是一门产业,于是,开始投资,到了1641年,威尼斯又建成了3座规模很大的公共剧院。歌剧的蓬勃发展造就了蒙特威尔第、卡瓦里等一批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受到意大利中产阶级的欢迎,与16世纪的风尚不同,他们的作品大多取材历史,因此,对于服装以及舞台的写实主义要求越来越迫切。观众不再通过想象来获得剧情中交待的种种场景,他们需要目睹,于是,威尼斯奢华的舞台风格得以产生与流行。
1637年5月6日,在新开张的圣卡西亚诺剧院上演了弗朗切斯科·曼内利的歌剧《安德罗梅达》(Andromeda)。这次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一时,服装更是精美绝伦:曙光女神穿一件缀满银丝的长袍,而天后赫拉不仅穿着镶嵌宝石的金色外衣,还要坐着由孔雀牵引的金色车舆,舞台上珠光宝气令人眼花缭乱。17世纪中叶的许多歌剧演出服装和布景的精美程度已经完全超过了宫廷的气派,因为这些剧院的后台都是威尼斯那些依靠贸易发财的大商人们。
由于公共剧院的规模超过宫廷剧院,因此,对于舞台的要求越来越高,当时的意大利人对古代罗马人的文化充满崇敬之情,所以,许多建筑家、设计师都试图在剧院恢复古罗马剧场的原貌。15世纪,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被发现并出版,人们在书中找到了关于剧场的资料,开始仿造,于是,出现了一度盛行的透视布景,即布景从平面画片过渡到由侧片和背幕构成的透视舞台。久而久之,檐幕和最前面的一组侧片被固定了下来,不再切换,就形成了“镜框舞台”,现在保留下来的许多古老的歌剧院都是这种舞台,两侧有立柱和檐幕构成的台口,这种设计在17-18世纪非常流行。
镜框舞台的设计大师 —— 托列利
在整个巴洛克时期,古代罗马人的服装一直是歌剧舞台上贵族的标准装束,这我们可以从路易十四宠幸的绘画大师伦勃朗的绘画作品中看到,在欧洲从瑞典到奥地利莫不如此。但是,这些服装变得越来越僵化、腐朽,最后,连仆人和乞丐都要穿丝绸的长袍、戴假发。1682年,当局颁布法令规定了舞台着装的规范,比如春天女神要着“绿色长袍,上面插满鲜花”,秋天之神穿的黄褐色外衣代表凋零的树叶等等,又如丘比特规定要穿玫瑰红的外套,双眼用绷带蒙上,手持弓箭,背负箭袋。至于那些并非史诗中英雄的人物,一律穿当时的服装,不得擅自使用古罗马的盛装。在巴洛克时期,歌剧演出中间经常会穿插芭蕾和哑剧表演,这既是为了活跃气氛、吸引观众,也是给歌唱家一定的休息时间,然而,这些无关紧要的演出却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用于服装,最后,当局只能规定一部歌剧中所演出的芭蕾和哑剧只能使用同样的服装。此外,从经济方面考虑,剧院开始删节演出中许多没有任何意义的角色,比如士兵、牧羊人、甚至窃贼和波斯人、土耳其人、印第安人。
然而,这种奢华的风气依然有增无减,在17世纪的许多剧院里,比如伦敦的萨德泉剧院,女王剧院等都设有专门的服装保管间,大量储存服装,但是,制作服装的费用依然居高不下,最后,剧院方面甚至开始向落魄贵族收购旧服装补充戏服。
17世纪没有专门的服装设计,一部歌剧的服装大多由道具师、布景师甚至建筑设计师来担任,比较出名的人物如托列利(Giacomo Torelli),1608年9月1日,托列利生于法诺,他曾经学习军械制造,1640年还在威尼斯的一家兵工厂干过。托列利主持建造了威尼斯的第四座公共剧院诺维西摩剧院。他在威尼斯和巴黎都曾是风云人物,这位魔术师般的设计大师惯于使用布景机关。后来托列利把意大利美伦美奂的舞台布景带到了巴黎, 1645年,托列里跟随玛扎里尼的歌剧巡回演出团来到巴黎,他的设计很快得到观众的认可,1646年托列里主持重建王宫剧院,后来在许多戏剧、歌剧演出中托列利就运用自己的才能创造空中飞人等特殊效果,成为风靡一时的演出。托列里的舞台设计没有脱离意大利流行的镜框舞台和透视法,比如他在1645年为萨卡拉蒂的歌剧《装疯卖傻》(La finta pazzia)设计的舞台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在换景机械和舞台机关的设计与制造上,尤其是托列里的换景方法,两边的侧片固定,远处的平面景片则可以自由切换,这种布景方法叫作“单元布景”,当时非常流行。
另一方面,由于表现历史内容的戏增多,出现了不少宫廷戏,原先的田园、神话主题减少(意味着外景越来越少),于是,托列里突破了原来古典戏剧全部采用外景的规定,首创了使用室内景。同时,在托列里的舞台设计中已经考虑到效果的运用,比如在有些剧院的舞台上设置了活动地板,以利表现海浪等特殊场面,演员也可以从这个特别通道上场或者离开等等,18世纪时,在拉莫的不少歌剧演出中都利用了活动地板,就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