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翻译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翻译一向被认为是很枯燥的一们学科,翻译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枯燥、机械、晦涩、难懂。在参加了学院本学期的“精彩一课”后,很多老师对我说:“没想到翻译课能上的这么美,翻译课能上的这么活跃”。我的回答是“翻译是件语言的事情,但又不仅仅是语言学家们的事情。尤其是文学翻译,涉及的是文学,也就是艺术,是一种美所以学生才会对美的课程产生兴趣,因此课堂才会变得活跃”。我想通过这一次讲课和大家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历来被认为是枯燥的课堂变得兴趣化。
这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兴趣是开启知识之门的第一道钥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把握这第一道钥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教过各种年龄段、各种学历的学生,我都会尽一切办法调动每一层面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最有效地学到知识。
拿翻译这门课来讲,我从1997级到2005级教了几届学生,在每一次翻译课的第一节课就打消学生对翻译的恐惧心理,我会告诉我的学生翻译不仅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又积极踊跃地发言和回答问题,所以这门课每一次都会上的很轻松、活跃。翻译是艺术,是指翻译可以被提高到自我创作的高度。而且每节课我都争取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欣赏一段翻译佳作。正是由于喜欢这门课,正是兴趣推动了学习,我的学生从欣赏翻译佳作发展到主动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我的学生都能跟着我一起脱口而出很多名诗名作中经典语句的翻译。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核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拜伦的《我看过你哭》,“我看过你哭/一滴泪/涌上你兰色的眼珠/那时候/我就想/这岂不就是紫罗兰上垂着的露”。这些经典的译文,我的学生们脱口而出,并且每一次还禁不住感慨“真美”。
这种对翻译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爱好所带来的连锁反映就是学生想进一步去探讨翻译的未知世界,因此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对学生一向要求严格,书本上的内容学生下课解决。课堂上我则结合书本知识扩展知识面,拓宽学生的眼界。这样大的学习量,不仅没给学生带来负担,而且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基于这一点,我认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那么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从教师的角度在每一门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我认为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是第一要素。何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首先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素质。上好一门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授业者需要做大量的知识储备,说得简单点,就是教师自己要阅读与本课程相关的大量书籍,尤其是高校教师,我们充当的不是“教书匠”的角色,我们需要展示给学生的是“广博”————广博的胸怀,广博的知识。学生才会从中汲取养分,并受到这种良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会由敬佩老师的知识发展到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并继而主动学习。其次,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导演,一个好教师要具有驾驭课堂的本领,要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节课,要精心地设计每一节课。授课者态度认真,听课者才会认真对待。授课者设计得好,听课者才会津津有味地去听。第三,教师的责任感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教师的严格要求并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影响自己做一名好教师。严格要求,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重视,会从另一个侧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严格要求是一个老师责任的体现,它不是一个和好教师相悖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问题。
兴趣既能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也能对教师自身从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因为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把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传向世界,又如何从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中汲取营养,这些正是翻译所要做的,同时也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涉及到的。而如何把枯燥乏味的翻译变成美,变成艺术,我想这对于我们的翻译教学工作才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