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种子-法律法规 |
玉米品种审定规范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科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扬州大学农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沈阳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世贤、张世煌、李登海、王延波、张进生、陆卫平、戴法超、赵久然、王乐凯、史振声。
本标准由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1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Zea mays L.)品种国家审定时应具备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品种审定,适用于国家农作物品种试验主管部门向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玉米品种。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53
GB/T
3543.1-3543.7
GB
4404.1
GB/T 5497
GB 6194
GB/T
6432
GB/T
8613
GB/T
17890
NY/T 3
NY/T 4
NY/T 11
NY/T 55
NY/T 56
NY/T 519
NY/T 520
NY/T 521
NY/T 522
NY/T 523
NY/T 524
NY/T 5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1年第44号令
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品种
经过人工选育具备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具有适当的名称。
3.2
品种试验
国家农作物品种试验主管部门组织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抗病鉴定、品质检测等。
3.3
丰产性
品种的产量表现,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表示。
3.4
稳产性
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的百分率表示。
3.5
抗病(虫)性
品种克服或减轻病原物(害虫)侵染、发育、生长和为害的能力。
4
完成试验程序的品种,依据丰产性、稳产性、品质、抗病(虫)性等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4.1
4.1.1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5%,生产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3%。
4.1.2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点比率≥70%;每年平均倒伏和倒折率之和≤10%。
4.1.3
容重≥685g/L,粗淀粉含量(干基)≥69%,粗蛋白含量(干基)≥8%,粗脂肪含量(干基)≥3%。
4.1.4
4.1.4.1
4.1.4.2
4.1.4.3
4.1.4.4
4.1.4.5
4.1.4.6
4.1.4.7
4.1.4.8
4.1.4.9
4.1.5
4.1.5.1
4.1.5.2
4.1.5.3
4.2
4.2.1
4.2.1.1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减产≤3%。
4.2.1.2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减产≤3%的试点≤50%,平均倒伏和倒折率之和≤10%。
4.2.1.3
4.2.1.3.1
粗淀粉(干基)含量≥75%。
4.2.1.3.2
粗脂肪(干基)含量≥7.5%。
4.2.1.3.3
赖氨酸(干基)含量≥0.4%。
4.2.1.4
同4.1.4。
4.2.1.5
4.2.2
4.2.2.1
4.2.2.2
4.2.2.3
4.2.2.4
4.2.2.5
4.3
4.3.1
每年区域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3%。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优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减产≤5%;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90分,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减产≤20%。比对照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减产≤10%。
4.3.2
品质与对照相当,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点比率≥60%;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优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点比率≥50%。每年平均倒伏和倒折率之和≤10%。
4.3.3
4.3.3.1
可溶性总糖含量≥10%;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5分。
4.3.3.2
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3%;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5分。
4.3.4
4.3.4.1
4.3.4.2
4.3.4.3
4.3.4.4
4.4
4.4.1
每年区域试验生物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8%。
4.4.2
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点比率≥70%,每年平均倒伏和倒折率之和≤10%。
4.4.3
整株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0%。
4.4.4
4.5
4.5.1
4.5.2
4.5.3 品质
4.5.3.1
4.5.3.2
4.5.4
4.5.5
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晚熟≤3天。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相关要求
A.1
A.1.1
A.1.1.1
A.1.1.2
A.1.1.3
A.1.2
A.1.2.1
A.1.2.2
A.1.2.3
A.1.3
A.1.4
A.2
A.2.1
A.2.2
A.2.2.1
A.2.2.2
A.2.3
A.2.4
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