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17年CPI汇总vs股市怕高通胀

标签:
cpi汇总通胀股市降息 |
分类: 经济/行业跟踪 |
【2018年1月10日补充:2017年CPI+1.6%】
【2017年1月20日补充:2016年CPI+2.0%】
(2016年1月9日说明:数据已更新至2015年底止)
早前把《1991-2014年中国GDP增长汇总》、《1987~2014年全国平均房价》放到了博客,今天花点时间将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1980-2015年物价指数CPI涨跌幅情况汇总一下。
CPI其实与咱们每个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就拿生活必需品-人人都吃的大米来说吧,记得以前粮站大米价格0.145元/斤(城镇户口),集市不到0.3元/斤,现在要3-5元/斤。赟想问问:如果国家有所间接控制的大米涨到10元一斤,其它物价会怎么样?
CPI与经济更相关,与投资理财尤其与咱们的股市投资密切相关,因为资金流动性松/紧与CPI密切相关,CPI老高了,货币政策自然会紧缩,股市恐怕得缺资金。巴菲特早就有论述,详见:《巴菲特为何特别怕通胀?》
CPI好消息来了。据统计局今日公布,2015年1月CPI同比+0.8%,预期+1.0%,前值+1.5%。2015年1月PPI同比-4.3%,预期-3.8%,前值-3.3%。PPI同比已连续35个月为负。考虑到本轮经济增速已创24年新低,通缩风险甚于2005年,降息降准次数应不会低于历史,很多机构预测未来应还有1次以上降息,2-3次以上降准。
一、1980-2014年CPI汇总以及累加值,真实否?
1980年至2015年,三十六年物价总上涨4.92倍,年均上涨5.06%。2006-2015年这10年累计上涨仅44.6%。大家感觉这些数据真实吗?看看与物价指数密切相关的猪肉与大米这36年涨了多少倍了吧,10倍不止吧?再看看最近10年的房子与大米、人工涨了多少倍吧。
二、1988-1989年/1993-1995年通胀咋如此高?
原因貌似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当时貌似什么物质都紧缺,经常出现抢购风。当时的彩电3000-4000元,据说还要凭关系才能买得到(官倒的名字貌似就是那时出现的,89年终于出事了),普通家庭50年的积蓄恐怕也买不起。那时的彩电如果现在还能作价的话,不到100元(废品是30元),现在很多人一月工资可买10台以上,可见一斑!
2. 1993-1995年CPI分别为:14.7%、24.1%、17.1%,吓人啊。
原因如下(据百度文库提供的分析整理):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1991年的经济增长率为8%,1992年为13.2%,1993年为13.4%,1994年为11%(赟注:这些不太准确,后来被修正的数据是:1991年的真实经济增长率9.2%,1992年14.2%,1993年14%,1994年13.1%,增长极度不正常吧?)。但是,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也是历史上最高的: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涨幅高达27.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高达24.1%。可见这些年GDP高增长还不如CPI涨幅呢。
从货币投放量来看,我国1994年的货币投放并未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数量。全年国家银行贷款余额为316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1994年末市场货币流通量约为72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与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率21.35%的增幅相差不太大。但是,1992年流通中的货币量比上年增加了36.4%,1993年则增加了35.3%,两年的增长率均高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幅度之和。它们累积起来的影响滞后到1994年,最终导致零售物价和居民生活费用的上涨。
另外,当时正值我国价格改革迈出一大步之际,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和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料价格有明显提高。这本是对计划经济中不合理定价方式的调整,但在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后,中央又出台了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企业也进行了工资套改,这些都加重了各种企业的成本负担,最终造成物价上涨。
从投资需求看,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也开始呈现明显的膨胀。1985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543亿元,1990年增至4451亿元,1993年猛增至11829亿元,1994年竟达16000亿元。就固定资产投资率来说,1993年已高达39.7%,1994年增速虽略有回落,但也仍然高达36.5%。投资结构本身也不够合理,这主要表现是:农业投入连年下降,工业的投入则猛增;高速增长的工业投入有与消费需求脱节之处,一些产品超过了市场需求(市场容量),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其中尤以耐用品为突出。其中,汽车的生产能力过剩量达3/4,冰箱达2/3,彩色电视达1/2,空调达1/2,洗衣机达1/3,棉毛纺达1/3。生产过剩的结果必然是商业库存迅速增加。1984年,我国的商业库存仅为2000亿元,1990年突破了6000亿元。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到1994年末亏损面已超过40%。由于企业亏损过多,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大增,导致赤字。全国财政赤字硬预算1988年为78.55亿元,1994年为700亿元;软预算赤字1988年为349亿元,1993年突破了1000亿元。由于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政府不是向银行大量透支,就是大量发行国债,无论怎样做,都会促成大量的货币发行,引发通货膨胀。更多可见:《重温中国1993-94年超20%的高通胀》
三、股市为啥怕高通胀?
1977年5月,巴菲特在《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超长的文章 ,精辟论述了通胀如何打击股市和债市:
巴菲特说,股票其实也是债券,只是它的期限是永远。在二战以后的30多年,尽管美国的经济变化很大,但所有公司的平均股本收益率相当地稳定:10%到13%之间,取个平均数大约就12%。实际上,这就好比“股息”:当然一小部分股息用现金分掉了,大部分留到了公司继续赚取那12%。虽然股民的换手进行了利益再分配,但作为一个整体,他们的回报率超级稳定,并不因为通胀而改善。
这意味着,股民作为一个整体,甚至连债券投资者还不如。债券到期时,投资者会购买新的,票息会有更高的收益,而“股息”却还停留在12%,未分配的“股息”留在公司,也只能赚取每年12%。
在没有通胀或者通胀很温和的年代,比如美国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早期,名义利率很低,所以,大部分“股息”能够留在公司继续赚取那可爱的12%,太美了!大家都知道那是很美的,所以为了获得这种享受,大家纷纷投资股票,直到把股价抬高到账面净资产的2倍甚至3到4倍。那时的老股民得到了三个好处:一是那可爱的12%超过了当时的市场利率,二是把“股息”的大部分留在公司继续按12%的回报率投资,三是股票市盈率的上升,一直抬到几倍的市净率。当然这不能照搬到中国,今天大量的中国公司在揭不开锅的时候也有3到5倍的市净率,这连巴菲特当时也没预料到。毕竟,中国特色就是不一样。
巴菲特说,股票跟债券一样,不过是市场利率的倒数而已,或者说,它们的变动方向相反。股票就是一个“永续的债券”。它的“票息”为12%。不过,持票人每年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票息会被自动再投资于这种“永续债券”。
在美国,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低利率的“人间天堂”终于被通胀搅局。60年代中期,当通胀上升时,企业长期债券发行的票面利率涨到6%,8%,10%以上,可是照样跌破票面价格。而股票呢?那原本可爱的12%的“股息”也不再显得可爱了。
当市净率为1倍的时候,股民获得的回报率就是股本的回报率,比如12%。当市净率涨到2倍甚至3倍时,股民的回报率就分别降到了6%或者4%。简单的算术,可能大家不愿意去想,而非大家不愿意去弄懂。更详细可见:《巴菲特为何特别怕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