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云之乡:
我最近看了不少人在雪球上的发言。大多数的人喜欢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无论是分析市场,还是分析企业,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在谈自己不懂的东西,做自己不懂的事情。那结果自然就会比较艰难。
谈点看法:
1)其实投资与做生意,或者做其它的事情一样。都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2)做生意,不能做自己不能做的生意。旁人的生意千般好,但每个人只能做自己能做的生意。如果去做自己做不了的生意,就会感到很艰难。
3)做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太多的人,希望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自然就会感到很艰难。
4)做生意,做投资,一定不要与别人比。一定要选择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做。这样做生意,会很愉快。做投资,也会很快乐。
5)人的能力都会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提高的。无论错误和成功,都是实践的过程。所有的人都是从容易做的小生意开始的,随着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步能够做比较大的生意。
6)做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先要选择容易做的投资,随着实践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才能逐步做难度稍大一点的投资。
7)做生意和做投资,痛苦都是来自于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人生本来就短,能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痛苦就会变成快乐。
2.一念间:
走更艰难的那条路
我有时觉得大部分人信奉的“价值投资”其实和技术分析没有本质区别。张志雄在《投资真的不简单》一文中提到:中国股市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已经出现过两波投资(机)方法热潮。第一波是技术分析热,它告诉你只要掌握股市价格走势的基本要素和指标,熟记各种图形模式,再加以变化,便可战胜股市。这对投资人来说是极大的诱惑,因为世上没有比仅看图形就能赚钱更容易的事了。第二波价值投资热看似与前一波技术分析热截然相反,背后的思维方式却是相似的:那就是投资还是简单的,只要你信奉“价值投资”,一定能赚大钱。例如价值投资被人概括成“买入(好公司)持有”,多么简单啊!【赟注:没有20年以上的股市修炼,即使低位时没有10倍以上的收益率,恐怕很难理解什么样的公司才是好公司,什么时候买入才是用0.4元去买值1元的东东】
古希腊伟大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说过: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相信什么。“长期持有好公司”这一简单粗暴的价值投资法与其说是巴式价值投资,不如说是中式价值投资——中国大多数股民希望(或说幻想)的价值投资。而价值投资成功学大师们自然不失时机因势利导,把巴菲特变成股“神”,然后大旗一挥应者云集(当然也顺便赚点钱)。大师们深知要形成群众性的热潮,首先要简单易懂,其次要可以自我循环论证,消除怀疑,最后在树立一个光辉的榜样。一切都很完美!但我却依稀记得当年技术分析热潮时的情景与此何其相似。
巴非特曾说:有些人可能会怀疑我的动机:更多人皈依价值投资法,将会缩小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距?
我只能够如此告诉各位:自从《证券分析》出版,这个秘密已经流传了50年,在我奉行这项投资理论的35年中,我不曾目睹价值投资法蔚然成风。原因很简单:大家想要的不是价值投资,而是简单轻松的投资秘籍。有谁愿意研读晦涩难懂的《证券分析》呢——哪怕巴菲特总说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IBM谁不知道好,谁有巴菲特那闲工夫去读50年的年报?即使巴菲特说的要寻找一尺的栅栏恐怕也被误解了,多说人心里想要的其实是七尺栅栏的成就感/收益和一尺甚至半尺栅栏的付出。
---------------------
【赟注:不久前,一个具有20多年股龄的职业投资者说,在中国进行价值投资是伪命题…俺很吃惊。他举的例子是他认识很多股友,持有XX股票很多年,甚至超过10年,目前依然亏得一塌糊涂,他们还要持有下去,“价值投资”嘛。把长线持有一家垃圾公司公司/哪怕长期持有80倍PE的好公司当作“价值投资”,所以他的结论就是在中国进行价值投资是伪命题…
在中国只有伪价值投资者,而不是在中国进行价值投资是伪命题。中国还是有不少好公司上市后,利润增长10倍以上者,100倍以上这也有,例如万科,茅台、苏宁、三一、云白药,等等
如果投资入门了,就不会说那样的话,因为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会用0.4元去购买值1元的好公司,而伪价值投资者会用1元去购买仅值0.4元的普通公司甚至垃圾公司,投机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对吧?呵
在中国真正价值投资入门的恐怕不到1%,投机入门的恐怕不到10%
,你说呢?】
相关阅读:《巴菲特选股很简单——买每天都可以随时接触到的公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