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党12个“新形式主义”

(2012-11-27 10:38:29)
标签:

形象工程

「观赏」工程

形式主义

竣工庆典

杂谈

分类: 社会/真相/军事

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应接不暇,节日庆典名目繁多,这些传统形式主义政风之外,如今又有层出不穷的「观赏」工程、形象工程;研讨会、论坛活动泛滥成灾等新形式主义继续助长,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被无效地铺张浪费。更为可怕的是,当整个社会在新形式主义政风的牵动下,创新和前进能力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空谈。

 

  1.【形式主义开会】

  会议是形式主义的一大特点,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政府官员沉湎于各种会议之中。层层介绍出席人员名单、接见合影、庆典、仪式、以会议之名的参观旅游等繁复的流程,使得不是一个会开几天,就是一天开几个会。形式主义的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陪会人员过多,上级的会要去,本级的会要讲,下级的会要到,地方的会要陪。不少会议在劳民伤财的同时,还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随着高科技通讯手段的普及,对于一些无需到场组织讨论或实地调查的会议,可以多采取电视电话会议或网络视讯会议的方式,不用兴师动众召集全部人马到场,既节省组织会议的人力财力,也节约了时间。

 

  2.【形式主义发言】

  发言时会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套话连篇、观点「虽入木三分,却离题万里」的现象却是各级官员发言时的通病,事实上,这些虚化空话套话,讲起来既无实际意义,又浪费时间。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似乎该做的都做了,惟独不抓落实。质询的风气、讨论交流的风气才是发言应当具有的特点。官员方百姓们供养的衣食父母,代表纳税人的利益,应当利用有限的参会时间发挥每个参会人员、每次讨论的作用,认真、负责地审议各项大事。照本宣科、通读全稿的发言风气应该及时给予废除。

 

  3.【形式主义视察】

  视察本为上级为检查工作成效而设立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今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走马观花式的闹剧。提前通知、弄虚作假等各种形式主义使得视察这一监督手段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为了应对「创建卫生城市」的迎检,有的城市一夜间关闭临街饭馆、商铺,一夜之间把沿街乞讨的乞丐扔向他乡;为打造所谓的「慈善城市」,政府竟下达捐款指标,全民索捐;为提高绿化率,「一夜成林」,甚至荒山涂绿漆的荒唐之举也屡现报端。

 

  4.【形式主义批示覆函】

  官方往来中经常会采取批示覆函等不同形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看  似非常普遍的批示覆函,表面上是盲目地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事实上却是不讲实际地套搬套用,其实这不是在执行批示或回复,而是不决策不指导,互相推诿责任,毫无实际意义。此外,由于这些批示决策没有明确答复,极易造成在多部分之间反复发函询问,最终造成极大的浪费,甚至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5.【形式主义档】

  档是用于通报各级单位一些决议、相关规定等的一种形式。在形式主义的影响之下,重复发文、无意义档等现象时有发生。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档落实档成了主要方法。由部门发文或几个部门联合发文能够解决的,却要由省委、省政府转发或印发。发文数量和档篇幅也让人头痛。事实上,各级权利机构完全可以减免这些不必要的繁杂手续,职权范围内的工作,能以最快的效率解决就应立即办理。

 

  6.【形式主义庆典活动】

  作为一种庆祝和宣传方式,举办庆典活动无可厚非,然而部分庆典活动,现场布置得盛大隆重,鲜花、拱门、气球、地毯、礼炮、舞狮,应有尽有。从人员登记,主持人开场白,领导上台一一发言,剪彩仪式,到最后的参观、用餐。如此折腾,一上午的时间便白白浪费了。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平时工作中,大家经常接到各种「庆典活动」的报道要求。去了直呼,几乎千篇一律,谈不上新闻价值;不去的话,组织单位大多来头不小,不能轻易得罪。特别是到了年中一些关键节点,各式各样的「庆典」如「奠基庆典」、「竣工庆典」、「周年庆典」、「颁奖庆典」多如牛毛,既费时又耗财。对这样的庆典,群众意见很大,希望少些再少些。

 

  7.【形式主义成本管理】

  节约成本、低碳环保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然而在部分国企和党政机关,也演变成一种形式主义。例如某公司老总为学成本管理满天飞,考察了国内考察国外。一日从国外考察回来,召开经验推广会。经理奉上成本管理方案,不料老总一看大怒:「人家外国稿纸都是用了正面用反面,你一个方案草稿就用这么好的白纸,太没成本意识了!」此后经理每次向老总呈文时都改用一面用过的废纸,有时为了寻找一张废纸不得不翻箱倒柜。山穷水尽时,竟想出没有废纸制造废纸的办法--想方设法把一张好端端的白纸一面弄「废」了再用另一面。

 

  8.【形式主义认证】

  「认证」的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协力厂商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档的活动。而现今兴起的不少官方事业单位认证,既无严格意义上的「第二方」(客户),又无可以让客户(政府和市民)充分信任的「协力厂商」,品质认证流于形式。

  例如,国际品质管制体系认证,纯粹是纸上谈兵,无论是「内审」(单位内部自查自检),还是「外审」(认证部门审查),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看资料,而不到现场检查实际工作。比如设备运行纪录,只要纪录本上记录的内容符合「每小时做一次运行记录,字迹工整,无涂改痕迹」等规定,就算达标。因此,在一年一度的年审之前,许多单位都要组织人员进行各种记录、资料(叠起来有数米之高)的「完善」工作,员工们为了应付认证付出了大量无效劳动,非但对工作没有促进,反而因应付内审、外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

 

  9.【形式主义送温暖】

  送温暖活动的本意是给基层人民送去关怀,传递福祉。本是扶贫济困的一种方式,现在弄得像个骚场,形式主义色彩很浓:送温暖前好几天就给下级单位打好招呼,大家早早就行动起来,打扫卫生,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欢迎横幅。必要时还会动用小学生的力量,让他们冒着寒风拍手欢迎送温暖的人。基层单位一般要事先摆好桌椅板,布置好现场,摆上香烟水果,唯恐招待不周。这还不算,送温暖者来时一大帮人马,大车小车,前呼后拥,随行的摄像师、摄影师照个不停,捕捉每一个「细节」。这样的「送温暖」活动,成了华而不实的扰民添乱之举。

 

  10.【形式主义评选】

  由于互联网的发达,许多地方的评选活动都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评选本来是件严肃的事,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评选变成了「指尖运动」——发动各级机关为相关部门投票。同时还发动移动、联通的工作人员、高校大学生为自己的城市发短信投票。不少先进个人的评选也是这样来拉票的。为了自己能够获得荣誉,个别候选人拉关系、找门路,请亲戚朋友以及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为自己投票。而投票者面对众多候选人,如在云里雾里,心想反正投给谁都一样,就选熟悉的名字吧。最终拉票者票数一路攀升,如愿以偿。

 

  11.【形式主义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本是社会组织直接向新闻界发布有关组织资讯,解释组织重大事件而举办的活动。新闻发布会突出的是新闻的传播,是主办方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将媒体记者聚集起来传播资讯。而事实上,不少官方机构的新闻发布会已经演变成为主办方和记者配合演出的一场好戏。所有提问、答案等都是预先安排演练好的,开场白、问题、答案配合到一起基本将整个档或者新闻稿通读一遍,然后散会。

 

  12.【形式主义「攀亲」】

  中国各地、各部门习惯以抓典型、树典型展示形象。在一些地方,典型常常出现一「主」多「仆」的现象。例如,某养殖大户被媒体宣传为典型后,相关部门主动「攀亲」,农委会将其树立为农业发展典型、共青团组织会将其树立为青年创业典型、妇联组织将其树立为妇女生产典型,各种移花接木的手段纷纷上演。借他人之光,扬自己之名,骗取领导信任。(成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