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黄土层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5edbd0100oezt.html
《非你莫属》这个节目的好,好在不仅具有娱乐性,而且具有职场竞争的现场感。给人知识,给人启迪。12位企业的老板,面对一个个应聘者,表现出了不只选拔人才,也在点拨应聘者的职场误区,引发观众对于人在职场,如何去留问题的思考。但是,作为一个应聘者也起码要有“非诚勿扰”的基本素质,即便高傲也要在令人起敬的效果上高贵始终,而不是相反。昨晚,上来的最后一位应聘者张岩雨同学的表现,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啊。
张岩雨,女,80后。北大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自称是文青也是愤青。一出场,着一身青花瓷一样的长旗袍,不怎么会笑,一脸冷霜。说擅长写作,诗歌,小说和散文均有涉猎。开场就强调自己是一个平庸的人,希望大家手下多多留情。看了后边的节目,我们对开头介绍里略觉别扭的“平庸”二字才落到了实处,张同学说自己平庸,我们并不认为是谦虚。
张岩雨同学上台后慢慢的表演,我们是看明白了她想干什么。第一个目的是自称曾经看了几起别的小女孩招聘的节目觉得不是80后的风格,就是所谓的“伪娘”,今天她上来是想匡扶时气,给出一个真正的80后女青年的样子来。第二个目的就是自称来自北大,又是一个文艺女青年,所以,想用自己的文艺优势来赢得赞誉,树立一个代表名校的标杆。第三个目的,也就是她的真正目的,根本没有诚意来找什么工作,就来显摆显摆,玩一把名校大学生的高贵气质。只可惜,只遗憾,她老人家的三个目的都失败了。并且惨败而归。
针对这三个目的,逐个做个分析。何谓80后一代的风格?80后何为?张岩雨同学根本不清楚,她的一通拿腔捏调的表演,得到的观众最后评判是:80后不该是这个样子的。80后女青年的温和、睿智、落落大方、谈吐得体、富有时代精神的那一群人哪儿去了?张岩雨想扫除“伪娘”,树立一个靓丽的真正的好姑娘的结果是:她用自己的不服气去做的是树立了更伪的“伪娘”。自称北大,甚至口口声声不离北大的张岩雨同学,说自己曾经做过图书策划工作,主持人端出一摞摞(约6、7本吧)书,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全是张岩雨策划(说白了,就是一个攒书的活儿)。其中,一本叫《玩转职场》(副标题:《73条驰骋职场的竞争力法则》)的,还是张岩雨著。事实上,根本不是她写的,是出版社根据她几次策划的辛苦,就酌情分配了她一个署名名额。可见出版界的混乱。一个没有多少职场经验的人,竟然策划出《玩转职场》这样的图书,可见其内容的垃圾程度。到此,张岩雨同学用文艺女青年的名义来证明自己策划实力的结果是:反正明了自己编辑的其实是一本本“伪书”。至于第三个目的,可想而知效果如何了。作为北大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按照一般的合理推论,应该是有含金量的。但是,北大真的可以这样“被代表”吗?北大不是这个样子的。用最大的善意来说,张岩雨只能代表她不成熟的自己,根本代表不了北大。在场的主持人,12位企业老板,全国人民不是傻子,大家眼睛的强烈聚光穿得透任何假面。
从张岩雨身上,我们不能胡乱推测北大多差劲,北大自有北大的优良传统比如独立自由兼容并包谦恭克己的精神。只是这些东西没有传承在张岩雨身上罢了。但从张岩雨这个个案,也可窥见北大教育之一斑。当市场经济消费主义席卷大学校园的时候,这些学生以兼职的名义,锻炼自己的名义接触职场,得到的结果是直接把自己给荒废掉了。不仅错误使用了青春,更错误使用了思想。张岩雨参加《非你莫属》节目,表现出的不仅是个人的失败,更是名校之下的病症。
最终的结果是,张岩雨主动放弃了两家公司的岗位,以“放弃”的高姿态,离开节目现场。她最后的话耐人寻味,大意是说,她就没想在这里找工作,只是来锻炼锻炼自己。当受到某种挑战的时候,诘问的时候,她就更有了斗志,羽翼更加张开了。现场,啪唧!甩老板们一个“被放弃”。企图以主动性的姿态挽回蓄谋已久却注定失败的局面。这时候,这个北大文艺女青年,80后的张岩雨同学,不仅不可爱,不可敬,甚至令人害怕!我也不知道,真正的北大人看到冷不丁出来这么一个同学,以北大的名义在媒体上现眼,是应该哭,还是应该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