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艺术评论 |
名须没后传方好
——蔡后庵书法艺术略记
文/李祥林
2006年4月11日,在秦安县景权书画艺术馆,一场特殊的书展让到场的艺术家和观众惊叹不已。兰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秦理斌先生深有感慨地说:“这些作品给我以强烈的艺术震撼,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具有国家一流水准的书法家!”著名评论家、书法家秋子先生说:“我首先有一种极大的惊讶感!民间确实是藏龙卧虎之地,同时,我也存在着深深的遗憾,因为这样一个杰出的书法家我们今天才发现。”
这位书法家就是已作古40余年的蔡后庵先生,时至今天,他的书法作品散落在新疆、兰州、白银、天水、秦安等地。为光扬国粹,集中再现蔡后庵书法艺术魅力,其子蔡一民在景权画院的支持下,将这些作品从四面八方的藏者家中一幅一幅地借来展出,使蔡后庵这位被秋子先生誉为“甘肃近现代属于全国一流书法家仅有的两人”之一的秦安籍书法家,再次被历史的记忆唤醒。
蔡后庵(1905—1962),名履峰,字后庵,秦安县兴国镇人,生于书香门弟、书法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勤练博记,于文学、历史等方面均有造诣。少年时期,临写唐楷并兼习李邑、苏轼、黄庭坚等大家,孜孜不倦,打下坚实的基础,后独具慧眼,遍临南北朝宏碑巨刻,从此境界日高,风格独标。其书峻朴奇逸,丰厚透达,笔气深厚,寓变化于齐整之中,藏奇拙于平朴之内,出帖入碑,碑帖交融,妙手触处兴趣酣足,意态庄美,自出机抒,不同凡响。1949年前,其书曾得民国元老于右任、陇上名家慕少棠、历史学家顾颉刚、语言学家黎锦熙等人的赞誉。
蔡后庵其人其字谨严有度,一丝不苟,具有典型的民国书风。从源宗上讲他先揩“魏”行“何”后苏黄,不尊一格,不定一法,忽碑忽贴,出入自如。他的字挺拔,峻秀,内敛,隐忍,既不失谨严之法度,又蕴含着灵动飞扬之气势,他用深厚的碑学功底,使“魏碑的行书化”这一艺术追求达到了一种化境。他在作品中运用了六朝的“别字”和“陌生化”手段,这种“生”是一种熟透了之后的生,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艺术境界,所以他的作品最打动人之处就是自然之态,一点也没有作秀态,就像唐诗一样,是长出来的庄稼。在清末碑贴交融的特殊时期,蔡后庵在完成着一次冷静、严肃的学术思考,完成着一次文化上的大交融、大突破,事实上目前收集到的这些作品,已经充分证明他所做的探索是积极而成功的。“他是一个具有思想性、前瞻性,处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大家”,书法家林经文先生这样说。
蔡后庵之子,天水著名书法家蔡一民先生在回忆他父亲时说,我父亲在世时“口不臧否人物”,走路目不斜视,纳于言而慎于行,为人严谨节制,一生酷爱读书,时常挑灯夜读,在生活和艺术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书生形象,正是由于不断地律已修身,潜心研摩,才使人格修养和艺术风格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心正则身正,身正则笔正,蔡后庵书法作品中洋溢出的浓郁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气息,让读者感觉到呈现在面前的不只是汉字,也不只是书法作品,而是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盛宴,是国学的精粹。这对当前书坛流行的浮躁风气是一种镇定,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一条正确的学习书法的道路。
书到今生读已迟,名须没后传方好。这是蔡老先生曾经写过的一幅对联。书法作为一门传统国学,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永远不变的根本,书体、书风千变万化,但它承载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因素永远是常量。蔡老先生一生苦心经营的书法精神,在他去世40余年后再次被人发现和认可,这是传统书法艺术的大幸,也是天水这片文明热土和大幸。今天的书法家更应该继承这种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为一种文脉的薪火相传而写下新篇。
据悉,蔡后庵之子蔡一民先生亦年逾花甲,他在继承父亲书风的基础上,对当前流行书体的探索已颇有成就,当然这是后话。
蔡后庵像:
http://images.blogcn.com/2007/2/5/11/lxl_1982,2007020520162.bmp
蔡后庵遗墨:
http://images.blogcn.com/2007/2/5/11/lxl_1982,20070205202122.bmp
这位书法家就是已作古40余年的蔡后庵先生,时至今天,他的书法作品散落在新疆、兰州、白银、天水、秦安等地。为光扬国粹,集中再现蔡后庵书法艺术魅力,其子蔡一民在景权画院的支持下,将这些作品从四面八方的藏者家中一幅一幅地借来展出,使蔡后庵这位被秋子先生誉为“甘肃近现代属于全国一流书法家仅有的两人”之一的秦安籍书法家,再次被历史的记忆唤醒。
蔡后庵(1905—1962),名履峰,字后庵,秦安县兴国镇人,生于书香门弟、书法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勤练博记,于文学、历史等方面均有造诣。少年时期,临写唐楷并兼习李邑、苏轼、黄庭坚等大家,孜孜不倦,打下坚实的基础,后独具慧眼,遍临南北朝宏碑巨刻,从此境界日高,风格独标。其书峻朴奇逸,丰厚透达,笔气深厚,寓变化于齐整之中,藏奇拙于平朴之内,出帖入碑,碑帖交融,妙手触处兴趣酣足,意态庄美,自出机抒,不同凡响。1949年前,其书曾得民国元老于右任、陇上名家慕少棠、历史学家顾颉刚、语言学家黎锦熙等人的赞誉。
蔡后庵其人其字谨严有度,一丝不苟,具有典型的民国书风。从源宗上讲他先揩“魏”行“何”后苏黄,不尊一格,不定一法,忽碑忽贴,出入自如。他的字挺拔,峻秀,内敛,隐忍,既不失谨严之法度,又蕴含着灵动飞扬之气势,他用深厚的碑学功底,使“魏碑的行书化”这一艺术追求达到了一种化境。他在作品中运用了六朝的“别字”和“陌生化”手段,这种“生”是一种熟透了之后的生,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艺术境界,所以他的作品最打动人之处就是自然之态,一点也没有作秀态,就像唐诗一样,是长出来的庄稼。在清末碑贴交融的特殊时期,蔡后庵在完成着一次冷静、严肃的学术思考,完成着一次文化上的大交融、大突破,事实上目前收集到的这些作品,已经充分证明他所做的探索是积极而成功的。“他是一个具有思想性、前瞻性,处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大家”,书法家林经文先生这样说。
蔡后庵之子,天水著名书法家蔡一民先生在回忆他父亲时说,我父亲在世时“口不臧否人物”,走路目不斜视,纳于言而慎于行,为人严谨节制,一生酷爱读书,时常挑灯夜读,在生活和艺术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书生形象,正是由于不断地律已修身,潜心研摩,才使人格修养和艺术风格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心正则身正,身正则笔正,蔡后庵书法作品中洋溢出的浓郁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气息,让读者感觉到呈现在面前的不只是汉字,也不只是书法作品,而是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盛宴,是国学的精粹。这对当前书坛流行的浮躁风气是一种镇定,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一条正确的学习书法的道路。
书到今生读已迟,名须没后传方好。这是蔡老先生曾经写过的一幅对联。书法作为一门传统国学,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永远不变的根本,书体、书风千变万化,但它承载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因素永远是常量。蔡老先生一生苦心经营的书法精神,在他去世40余年后再次被人发现和认可,这是传统书法艺术的大幸,也是天水这片文明热土和大幸。今天的书法家更应该继承这种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为一种文脉的薪火相传而写下新篇。
据悉,蔡后庵之子蔡一民先生亦年逾花甲,他在继承父亲书风的基础上,对当前流行书体的探索已颇有成就,当然这是后话。
蔡后庵像:
http://images.blogcn.com/2007/2/5/11/lxl_1982,2007020520162.bmp
蔡后庵遗墨:
http://images.blogcn.com/2007/2/5/11/lxl_1982,20070205202122.bmp
前一篇:在大地湾行走(组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