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画兰赏析
(2011-07-13 11:09:12)
标签:
文化 |
分类: 高寒说诗 |
画兰
纯是君子,绝非小人。
深山之中,以天为春。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宗,自唐以降,佳什不断。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咏竹诗之类皆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用耳朵去倾听,更是用灵魂在与客观世界交流。这样的诗,往往就此打上了诗人独特的生命印记,这个时候,客观物象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就融合在一起了。明代学者屠隆认为咏物诗的特点是“体物肖形,传神写意”,其关键在于要做到“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此言得之。
郑思肖是宋末的诗人、画家,也是一个相当独特的人。南宋王朝覆亡那年郑思肖才三十五岁,之后他又活了四十三年,他活在元朝的时间比活在宋朝的时间更长;思肖,是他在宋亡之后改的名字,表示不忘赵宋王朝;好友赵孟頫降元并任官后,郑立即与之绝交;他画兰花却从不画土,人问,则说土地都被番人夺去了……
了解了郑思肖其人,他的这首《画兰》也就不难理解了。原来此诗是以兰自喻:我的心完 全是君子,与世俗小人绝不一样。“纯是”、“绝非”用语的口气极为决绝,没有任何妥协、苟且的余地。“君子”、“小人”对举,更是体现了两种价值观、两种精神品格的尖锐对立。兰处深山,正如君子处人之不知;天,君也,国也,君子之心永念君国,正如兰以春为上天之恩泽——难怪郑思肖有资格放言:“此世但除君父外,不曾别受一人恩。”此诗寥寥十六字,就勾画了空谷幽兰的离尘绝俗的形象,也写出了作者的高尚节操、傲岸精神,用语不可谓不精炼,刻画不可谓不传神。元代画家倪瓒云林就将屈原的《离骚》与郑思肖的兰花相提并论,以为都寄托着深沉的乡邦之痛。
郑思肖一生咏物诗不少,佳作也多。他的名作《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咏对象与本诗虽异,然其口气之决绝,志节之孤高,与北方异族不合作态度之坚决,则是毫无二致,正好与本诗互为参看,相互发现。
总之,这是一首很典型的咏物诗,也是一首很特别的咏物诗。我一直认为,要了解一位诗人的性情、志趣、胸怀或者抱负,你得先读读这位诗人的咏物诗,反之亦然——如果他有咏物诗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