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的春晚,赵本山与范伟联袂演出的《卖拐》,形象地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一种极为丑陋的现象——托,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托,是改开以来出现的社会丑相,几乎每个行业都有,有的地方叫抬轿子,上海地区叫翘边模子,意思都是一样的。
想不到托竟然渗透到了社会上极为弱势的群体,癌症病人身上。
自从患上癌症之后,自觉很悲观,从高大上一下子跌落到了最低的尘埃,自觉形
惭,原先一直保持联系的朋友也相继断绝了关系。
我迫切需要一块能够倾诉交流感情和病情,抱团取暖共同战胜病魔的群体,于是发现了微信中有不少癌友群,每个群里有自称为治癌的专家,会给你的治疗提供方案,还会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至于群里的群友都是癌症患者或者家属,各自交流患病和治病的过程和经验。我加入了两个,发现不是很理想,对自己的病情帮助不大,于
是就退群了。
上个月,又加入了一个,名字很响亮,背景也很硬。几天接触下来,帮助也不大,群主甚至私下对我说,有什么需求尽管提,我们有一流的专家和最好的资源可以为你提供治疗,我暗想,我现在就医的医院在全国可以排进前几的,难道不比你这个群里的所谓专家强,于是口头客气了两句。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彻底失望了。群里的一个微友要私加我,我想反正都是患病的,也就同意了。她问我患的是什么癌,我实事求是告诉了她,她关心地问我最近怎么样?我说我现在情绪很差,很悲观,她说她婆婆也是和你一样的,而且是晚期了,不过现在有好转,主要是遇到了一个好医生,并且迫不及待将医生介绍给我,还把对方的微信号告诉我,要我马上加上他,与他联系。我说等我这次化疗结束以后再联系吧,她没吭气,过一会儿,又问我加了没有。
自此我终于明白过来了,她只不过是个托而已,什么婆婆生癌,都是编出来的谎话,我果断删除了她。
现在的人为一个钱字,已经没有底线了,什么人的钱都敢骗,癌症病人很有可能最后的结局是人财两空,花了钱不一定能治得好病,竟然还有人盯着他们手里那么一点点救命的钱。
悲哀,不仅仅是为癌症病人,更是为这些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