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风貌通讯的三个要领
(2011-09-04 18:11:51)
标签:
伊德·卡赫土耳其喀什风貌杂谈 |
分类: 新闻写作 |
写好风貌通讯的三个要领
要写好风貌通讯需要把握许多要领,但概括起来说,主要是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要领,即:以点带面,边描述边解释;稳步换景,场面生动传神;笔法自由,形式多种多样。下边展开来说。
一、以点带面,边描述边解释
风貌通讯本身就是一种以一斑见全豹的新闻体裁。这种体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力求依据某一特定的主题,力求以点滴概貌来反映全体状况。这也注定了它必须是要选取某一富有特色的地域、地点、角度、方面来进行表述。不仅如此,它在具体写作的时候,仍然要选取那些富有特点的场景、场面、风物、人物等等,并以之传达出全体的状况。同时,要传达好全体的状况,就离不开从各个不同角度的背景解释。而且它必须是边描述边进行阐释,在读者需要的所有地方都给出相应的背景介绍。
以《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喀什》(以下简称《喀什》)为例,文中一开头就选取了这样一个场面:“二十个男人排成一行,赤足跪在喀什一座清真寺华丽的大门口中,膝下是粗糙的草席。他们在吟诵古老的穆斯林祷词:‘啊,真主伟大!’”这就是一个极富特点的“点”,它生动鲜明地展现出喀什风貌的一角。紧接着作者又分别从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地理背景等角度进行解释,让读者明了这一个“点”的意义,从而由这一“点”上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稳步换景,场面生动传神
“移步换景”是风貌通讯展开内容的基本方法。因为风貌通讯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带有旅行记或者见闻录性质的通讯,因此“游踪”的交代,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而“游踪”的变换,自然就构成了“移步换景”的特色。当然,这“移步换景”的“景”也应该是依据主题精心选择的结果,绝非是见什么就写什么。它要选取的“景”,首先应该是能够表现主题的,同时又要求它是能够生动传神的。这样,才能够成为一篇优秀的风貌通讯。所谓“生动传神”,一是要“生动”,一是要“传神”。“生动”就是要精选场面、场景和人的行动、言语进行具体描述;“传神”就要紧扣主题展现好主题。
还以《喀什》为例,文中接下来描述了喀什广场上的清真寺和那里的人:“耸立在喀什主要广场上的伊德·卡赫清真寺(音译音黄瓦盖顶,在那做祷告的人肤色很深,样子同他们的近邻——土耳其人十分相似。……”再往下,作者还描述了广场上的各种摊贩——“有裁缝,有卖帽子和衬衫的商人,还有一个牙科郎中。这个郎中用钳子和脚踏牙钻给人治病,他把拔掉的牙用罐子装起来,以后用这些拔掉的牙做假牙牙托(原文如此)。”还描写了剃头匠、吃食摊,以及在大街上见到的妇女、商店,以及卖香料和药草的商人,卖地毯的商人。再往下又生动地描述了星期日市场的盛况:“纵目远眺,只见大路上挤满了各种畜力车,拉车的有小毛驴,有长毛马,有身上泥水斑驳的牛,也有粗壮的骆驼,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头,只见牲口踢起团团烟尘拔地而起。”这正是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段,展现出的生动传神的喀什风貌。
三、笔法自由,形式多种多样
风貌通讯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纵观风貌通讯的代表作品,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景象。其中绝大多数,虽然笔法自由,却还是以新闻形式写成的,有浓郁的新闻味道。如《“赵光腚”的后代,富了》等等。也有的偏重文学韵味的表达,有的甚至本身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如穆青的《金字塔夕照》等等。
不仅就每一篇风貌通讯而言,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即使在同一篇作品当中,描述笔法也可以是变化多端的。它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可以写风物特点,也可以写人物行动。甚至可以展开想象力,将凝固的死的物件、背景等等写得活灵活现。例如《喀什》一文中在描述喀什的历史背景时写道:“最后一支满载着丝绸、锦缎、美玉的骆驼队早在若干世纪以前就消失在通往地中海市场的路上了,今天的喀什,却仍然是中亚腹地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
写好风貌通讯的三个要领
要写好风貌通讯需要把握许多要领,但概括起来说,主要是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要领,即:以点带面,边描述边解释;稳步换景,场面生动传神;笔法自由,形式多种多样。下边展开来说。
一、以点带面,边描述边解释
风貌通讯本身就是一种以一斑见全豹的新闻体裁。这种体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力求依据某一特定的主题,力求以点滴概貌来反映全体状况。这也注定了它必须是要选取某一富有特色的地域、地点、角度、方面来进行表述。不仅如此,它在具体写作的时候,仍然要选取那些富有特点的场景、场面、风物、人物等等,并以之传达出全体的状况。同时,要传达好全体的状况,就离不开从各个不同角度的背景解释。而且它必须是边描述边进行阐释,在读者需要的所有地方都给出相应的背景介绍。
以《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喀什》(以下简称《喀什》)为例,文中一开头就选取了这样一个场面:“二十个男人排成一行,赤足跪在喀什一座清真寺华丽的大门口中,膝下是粗糙的草席。他们在吟诵古老的穆斯林祷词:‘啊,真主伟大!’”这就是一个极富特点的“点”,它生动鲜明地展现出喀什风貌的一角。紧接着作者又分别从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地理背景等角度进行解释,让读者明了这一个“点”的意义,从而由这一“点”上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稳步换景,场面生动传神
“移步换景”是风貌通讯展开内容的基本方法。因为风貌通讯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带有旅行记或者见闻录性质的通讯,因此“游踪”的交代,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而“游踪”的变换,自然就构成了“移步换景”的特色。当然,这“移步换景”的“景”也应该是依据主题精心选择的结果,绝非是见什么就写什么。它要选取的“景”,首先应该是能够表现主题的,同时又要求它是能够生动传神的。这样,才能够成为一篇优秀的风貌通讯。所谓“生动传神”,一是要“生动”,一是要“传神”。“生动”就是要精选场面、场景和人的行动、言语进行具体描述;“传神”就要紧扣主题展现好主题。
还以《喀什》为例,文中接下来描述了喀什广场上的清真寺和那里的人:“耸立在喀什主要广场上的伊德·卡赫清真寺(音译音黄瓦盖顶,在那做祷告的人肤色很深,样子同他们的近邻——土耳其人十分相似。……”再往下,作者还描述了广场上的各种摊贩——“有裁缝,有卖帽子和衬衫的商人,还有一个牙科郎中。这个郎中用钳子和脚踏牙钻给人治病,他把拔掉的牙用罐子装起来,以后用这些拔掉的牙做假牙牙托(原文如此)。”还描写了剃头匠、吃食摊,以及在大街上见到的妇女、商店,以及卖香料和药草的商人,卖地毯的商人。再往下又生动地描述了星期日市场的盛况:“纵目远眺,只见大路上挤满了各种畜力车,拉车的有小毛驴,有长毛马,有身上泥水斑驳的牛,也有粗壮的骆驼,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头,只见牲口踢起团团烟尘拔地而起。”这正是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段,展现出的生动传神的喀什风貌。
三、笔法自由,形式多种多样
风貌通讯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纵观风貌通讯的代表作品,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景象。其中绝大多数,虽然笔法自由,却还是以新闻形式写成的,有浓郁的新闻味道。如《“赵光腚”的后代,富了》等等。也有的偏重文学韵味的表达,有的甚至本身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如穆青的《金字塔夕照》等等。
不仅就每一篇风貌通讯而言,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即使在同一篇作品当中,描述笔法也可以是变化多端的。它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可以写风物特点,也可以写人物行动。甚至可以展开想象力,将凝固的死的物件、背景等等写得活灵活现。例如《喀什》一文中在描述喀什的历史背景时写道:“最后一支满载着丝绸、锦缎、美玉的骆驼队早在若干世纪以前就消失在通往地中海市场的路上了,今天的喀什,却仍然是中亚腹地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