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教学案例
(2021-10-24 19:48:38)
标签:
教育 |
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教学案例
——听课随记
岳亚军
一位老师教学《白杨礼赞》,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一是初读,揣摩文题,感知情感;二是细读,品味语言,体认情感;三是悟读,探究手法,升华感情;四是比读,课堂总结。其中在品读和悟读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三个比照阅读的教学环节,分别从三个维度创设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感知语言的表现力,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一、 赏读第5自然段,品味树之“形”
教师用PPT出示改文,让学生自由朗读。
改文: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露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对抗着西北风。
学生很认真地朗读PPT上的文字,没有一个人发现这段文字与原文有什么不同。
这时候教师提问:难道就没有一个学生发现这段文字与原文的差异吗?接着便要求学生对照课文发现差异,比较发现之后,老师投影原文,要求学生说出改文与原文各自的表达效果。
原文: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泛”和“溢”两个字的运用效果差异是明显的,“泛”不仅有波浪状的动态感,还有显现出“淡青色”的面积之大。“溢”虽然也有动态感,但属于点状式和饱和式,与整个白杨树大面积的淡青色不一致。
尽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对删去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作精到的点拨,但课堂观察发现,许多学生还是感觉到了,原文相对于改文,要具体生动形象。平时老师对学生的习作常常会用语言干瘪来形容,但很少就怎样使文章的语言丰富起来缺少具体而明确的指导。只是笼而统之地告诉学生,要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但怎样恰当的运用学生并不知道,因为教师没有创设一定的语言运用情境。
特别要提醒的是,在这个语段中的“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不是比喻,只是表示类比。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不是所有用“像……似的”都是比喻。例如,是类比;“这里有许多水果,像香蕉、苹果、葡萄等”表列举;“天空布满乌云,像要下雨一样”表猜测等。老师,请在这关键问题的时候要点拨哈。
更深一层,区别概念是属于知识层面,如果向高层次的语文教学迈进,该如何?我想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二、赏读第7自然段,品味树之神
改文: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原文: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两段文字的差别很小,只改动了几个标点符号。大家都知道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不同的标点,标点的位置,直接影响意思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将逗号改成顿号,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的表达效果,对学生正确而有效地使用标点符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平时教师课堂教学并不十分关注的地方,日常学生标点的使用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三、探究“象征”和“托物言志”
原文:
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改文:
你应该觉得它不只是树;我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我应该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我应该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营造语势的方法很多,使用连续的反问,是增强表达效果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替换法,通过朗读,学生就能明显地感觉到不同的句式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有不同的表达的效果,这就能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注意运用恰当的句式来突出自己要表达的情感。
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是创设了语言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不同的语言运用方式能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进一步体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2021年10月24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