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习作讲评课
(2021-10-13 21:32:06)题记:写作难,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更难。但总有一些教师,孜孜不倦地耕耘在教学一线,以他们敬业的精神、深厚的学科素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帮助学生实现最好的发展。下面是一位教师的作文讲评课,从其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看,我很难说清楚这到底是学生习作指导课还是习作讲评课,也许是两者兼而有之吧。但无论怎么说,我惊羡的不是教师教得精彩,我惊诧的是学生习作的精彩。可以想象,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是“焚火炖肉”的慢功夫,它浸润着教师的阅读教学,思维的培养和审美的历练,更有创新的发现和语言的表达。用欣赏的眼睛看下面的教学过程,你一定会有所启迪。
一堂习作讲评课
题目:街头巷尾
每天,无论在城市农村,街头巷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三五成群,或家长里短,或谈天说地。他们讲诉故事,表达情愫……请以“街头巷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引导:
街头巷尾,自我设问,应该是一个地点状语
在街头巷尾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街头巷尾这个地点状语太大,慢慢缩小:一家老铺子 一个公交站台一个小广场一个公园一条老胡同一栋老旧居民楼……
甚至再缩小到一个小小的物件:理发店门口的一盏旋转灯国庆期间每个店铺门口的一面红旗学校工厂门口的彩旗和庆祝国庆的标语一到晚上胡同里人们蹲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和一面面大蒲扇新街道上的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崭新整齐的共享单车公园晨练的身影三米五米的红绿灯和斑马线整齐的狭窄的又相当挑战车技的停车位的线一张张夺目广告牌……
哪怕是声音:叫卖的吆喝声 一到傍晚各个老母亲呼唤孩子回来吃晚饭的吆喝声 锅碗瓢盆交响曲 转村头的麦芽糖老人的“换糖咯,换糖咯”,小伙伴们跳皮筋时的童谣和哄笑声 车水马龙的嘈杂声 店里为了吸引顾客播放的流行歌曲 邻居间互相问候的打招呼声 小镇水乡的摇橹声和咿咿呀呀的唱戏声 公园大爷大妈练声或练琴的回想声……
这一条走的是以小见大路线。
小小的物件,小小声音寄托着对童年无忧生活的怀念留恋,对邻里之间和谐亲密关系的歌颂,对时代发展生活幸福便利的歌颂,对平凡生活有滋有味的咀嚼,对平凡生活烟火气息的捕捉,对家庭成员彼此关心亲情的温存……
锻炼的是大家的场景描写的能力,
一、多个场景的拼接
个中翘楚数炫晔和梓涵的三个时间段的典型场景渲染,乐怡是两个场景,
相同:都选择了三个场景形成排比段。
个性化的东西:
炫晔是由个像到群像,梓涵全是群像,但是梓涵更注意排比段的运用,每个场景背后相同句式的收尾。
二、 单个场景的描摹
斯侬、小伍和峥妍
斯侬锁定上学放学路上学生的身影,很让人有共鸣的每个人都曾有过的鲜活的青春,主题定义为“街头巷尾,少年的青春从未远离”
小伍同样是上学路上,但是对爷爷和青春的怀念聚焦在了一辆老旧自行车,这样笔力很集中,也是我们比较擅长的一种行文方式。
峥妍锁定的是皮影戏,街头巷尾一种娱乐方式,强大的描写功底和辞藻功底,加上多次唱词的引用,可以看出她对皮影戏这种传统艺术的钻研精通,上升到传统艺术的坚守和传承,就是以小见大最好的典范。
三、 相对场景的连缀
炫晔、梓涵的场景是同一性质场景并列,有没有相对场景的衔接,会不会迸发出不一样的主题立意?我们来看看知悦的文章。
街头巷尾——刘知悦
走在繁华的城市街头,五彩的霓虹灯照耀着我的脸庞;跨入世俗的市镇小巷,昏黄的油纸灯点亮了跟前的小道。
这是一座繁华的都市,到了夜晚,仍旧如此。人们总喜欢在夜晚,梳妆打扮,走出家门。在这里人们可以穿着自己喜爱的服饰,漫步在城市的街头,让城市增添一抹新的亮色。
我走在江边,四面高楼雄起,鳞次栉比。江面上满是大厦的倒影。江面波光粼粼,是月光吗?不是,是灯光。你看那高楼的外壁,无不闪着耀眼的灯光。路上的灯全亮了,像一串串明珠似的挂满了城市的四面八方,巨大的写字楼上,各种灯串,圆霓虹灯在闪烁,忽明忽暗,红的、绿的、蓝的、深红的、粉红的,紫色的各种光茫交相辉映,照亮了楼房、街道。远远望去,整座城市就像用金珠银珠镶了起来,各式名样的建筑呈现着只有童话里才有的风景。
你看,那楼,楼面对着我,灯光闪烁着我的眼睛,我企图看清那灯光的源头。我走近几步,又后退几步,终于,我看清了楼面上的灯,那是四个大字“繁华都市”。我望向旁边的楼宇,又是一串大字“武汉加油”。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但当亲身感受时,才方觉震撼。
继续向四周环顾着,看到一个昏黄的角落,我探头望了望,是一条小巷。于是,忽然顿悟,原来在这繁华的街道之下,也暗藏了这小小的幽深巷尾。
我不住地走进小巷,那里昏暗,幽静,仿佛巷口便是那与世隔绝时空之门,外界的喧器嘹亮都与它无关。我延着昏暗的小路走着,斑驳的石墙透出青涩的苔藓的味道。人家的布窗缝儿里透出的油纸灯的光洒在地上,照得地上纸影重重。
我望着那洒下的一束昏黄灯光,似乎全然忘却了街道前的那片明亮。而现在,我脑中只有一个想法,原来城市繁华的外表下还深藏着一份宁静的内心。
我想,一个城市的可贵之处正于此吧。街道繁华、小巷宁静,这种差异的碰撞,却让这座城看起来和谐异常。
苏格拉底曾留下哲思:“我们的世界由相异的声调组成,由各种各样的因素组成。”一个城市兼容并蓄,它的差异遍布街头和巷尾,但这些差异唯有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和谐,才能使他们不因激烈的碰撞而混合成巨大的杂乱与争吵。
知悦讲的是繁华的高楼大厦与宁静典雅的小巷在一个城市共存,提出了一个城市既有闪烁的霓虹灯,又有遍布青苔的青石板路,恰恰看出这个城市兼容并蓄,它们两者并不冲突,异常和谐地存在于这个城市之中。
再看锦晨的,与知悦相同的是也讲到了高楼大厦与陋屋破巷的对比,只不过并没有五五开,而是一九开,以写老屋老巷为主,老屋老巷代表的是年迈父母喜欢的宁静,高楼大厦是子女希望父母共同走进的先进便利生活,但是老者选择了前者,因为也需要尊重老人的选择,这里折射的是两代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但是又能接受并且尊重两代人各自的选择。
还有其他同学也选择新旧对比,锁定街头巷尾时代变迁的见证,也就是锁定了变化二字,着落点在歌颂祖国日新月异的进步也可以。
你会发现主题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更高的格局,面向社会问题,轶涵的文章也是锁定了疫情这样社会热点,我也构思了下,会不会将街头巷尾大家一直在议论的热点话题,比如说国家限电,社会老龄化,国家的积极应对措施,百姓由不理解到理解支持这样的构思是不是也可取。
两年多的作文训练下来,徐睿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还模仿了鲁迅的口吻:
大抵还是要写下这一段话,来为我打破“标准”的行为作辩护,不愿写那感叹街头巷尾生活气息的,不愿写那感叹街头巷尾中时代变迁的,批判常州乃至中国古色古香的街巷日渐式微也显得俗了,于是便用这街头巷尾作媒,告诫人们不要不守交规,同时也体现闯红灯这恶行已如此司空见惯。
也不知道睿辰同学有没有从上面的几篇范文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写了一篇小说,四个场景。
范文卷上还有两篇文章,一篇浩峻、一篇卓君。
浩峻:首先,由《解忧杂货店》谈到在街头巷尾走走可以舒缓心情,怡情养性
接着,讲到双桂坊和南大街两条比较繁华的街道,提出我向往的街市静一些的街道,举例宽窄巷子,
再回到《解忧杂货店》将过去与现实连接,讲到老街的拆迁问题,
最后呼吁我们要记住老街,留住自己的根。
想表达的太多了,一团乱麻。
卓君:报亭主人向我兜售,报亭因为电子媒介的发展而倒闭,我开始回忆报亭旧主,并没有心生敬意,也记得她有些不好的做法,更在回味她对我的招呼。然后人情冷暖,离合聚散,细腻温暖。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也不温暖,也不批判。
今日课堂小结
1. 拿到题目,不断设问,泱泱一大网,锁定一条小泥鳅,借用思维导图。
2. 明确主旨立意,通过这条小泥鳅,还需要折射这张大网的特点:亲情、友情、邻居情、童年、青春、传统技艺、城市变迁、……
主旨立意要唯一,不可杂乱,文章写作意图要明了,不可含糊
3. 想想形式和内容:排比段?题记?后记?对立关系场景,聚焦在一个物件上还是一句低语上,引用了歌词,诗句,童谣,典籍记载,名人名言?详略分配得当了没有?人、事、景、情有没有四者合一?
4. 开头结尾精心雕琢了没有?
5.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从这些范文中学到了没有?
2021年10月13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