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话的形与实
(2021-05-25 15:16:04)
标签:
教育 |
教学对话的形与实
——听课札记
岳亚军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从线性的、平面的对话转变为多层的、立体的对话。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学习工具达到目的,而不是采用习惯了的老师问,学生答的程式:教师串联式地提出一个个问题,学生围绕一个个的问题开火车式的回答。考察目前的语文课堂,这样的对话普遍存在。以一位老师教学《老王》为例。
老师:老王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下送来香油和鸡蛋的?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老王病得很重,很吓人?
学生1: 我从文中第8自然段的第3句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老师追问:你现在找出来(这些语句),能不能说给大家听你怎么从这些语句中感受他就是病得很重?
学生1: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老师:她把老王看成就像是什么一样?——僵尸;病的严重吧?还把他想象成什么?——骷髅,骷髅有什么特点?用文中句子说——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老师:在座各位,摸摸你们的手臂,你们学过生物,你们知道,外面这层皮下面是什么?——肌肉 ;肌肉再下面是什么——骨头;这里的老王已经没有什么了?——肌肉。瘦得只剩下什么了?——皮包骨头。什么原因呢?——病得很重。
老师:还有没有?你刚刚说了文中第八段的第三句,前面那句话能不能看出什么?
学生1: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老师:哪些词语你看出他病得很重?
学生1: 面色死灰。
老师:面色是怎么样的?——死灰。这个词用得怎么样?准确吗?什么人才这种状态?——病重的人。记住这个词——面色死灰。
老师:还有吗?
学生1: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老师:你怎么理解?能理解吗?
学生1:就是眼角膜病后留下的疤痕。
老师:疤痕,如果有疤痕,他的眼睛还会亮吗?......还有光吗?......这种眼神是怎样的?(让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七嘴八舌。
老师:这说明你已经看不清他的眼睛,他得眼睛非常的浑浊。看下同学的眼睛,互相看下,怎么样,你们是充满生气的眼睛,是不是?
老师:(示意学生1)找得真好,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这是老王的什么描写?——
有学生插话:外貌。
老师:外貌,你已经找到点上了。从老王的外貌上已经很?地抓到了“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浑浊不堪、昏花的眼睛。
老师:(这时候老师请发言的同学坐下)问还有吗?其他同学呢?还有没有找到病得很重的理由?只要你觉得这是写出老王病得很重的地方,就可以说出来。
学生2: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快速地)
老师:读得这么轻快,感觉得到他病得很重吗?应该怎么读?病得很重,把这个感觉读出来。
学生2: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低沉,缓缓地)
老师:这是谁的心理想法?——作者。作者想的,那么我回到屋以后,没让他喝口茶为什么呢?——怕。害怕什么呢?
学生2: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老师:说得很好,害怕病重的老王突然间怎么样?——突然间就倒下。(一个同学)他用了一个词,猝死。
老师:这个是从作者的角度说出了老王病得很重,我们在写法上叫什么?——侧面描写。老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表现病重的,非常显眼的句子?还有没有?
学生2:(再一次举手发言)17到20段
老师:好,我想问你,我问的是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老王病得很重,很吓人?你现在要读的是什么呢?
学生2:老王去世了。
老师:从这个角度也说明老王病得很重,好,也行吧。请坐,还有没有呢?(对学生的回答老师显然不满意)
学生3: 16自然段,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可以让我们感到老王行动很缓慢。
老师:哦,行动很缓慢,为什么行动缓慢呢?——因为病得很重。病得很重你刚刚读的很轻巧?你把这种病重的状态,从你的声音,感染在座的各位。
学生3: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老师:好的,你抓住了人物的什么?——动作。特别是那几个字眼?
学生3——滞笨地
下面形成了师生的一段连续对话
还有呢?
——一级一级下楼去
怎么一级一级下楼去?
——直着脚
你要强调直着脚。为什么直着脚?
——病得很厉害。
从动作这个角度,还有没有哪里看出他病得很重?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接下去怎么回事呢?
——直着脚往里走
怎么进来的?
——直着脚
老师:大概是我这种状态(模仿直着脚挪动),病得怎么样?——很重。同学们从他的外貌和动作看出老王病得很重。文中还有没有一个经典的画面,直观地让你一下子感受到老王病得很重?
同学4: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老师:怎么看出来的?
同学4:直僵僵的,镶嵌。
老师:我们都知道直僵僵的,镶嵌,你要说出怎么从这些词语看出老王病得很重。
同学4: 身体僵硬,动作不是很灵活。
老师:还有一个词呢?——镶嵌。镶嵌你怎么理解?
同学4: 倚靠在门上。
老师:从这个镶嵌、倚靠在门上怎么看出老王病重?
同学4:因为病得很重他没法直直站立,只能倚靠在门框上。
老师:哦,她把这个镶嵌理解为老王站不稳,倚靠在门框上,大家可以看(老师走到班级门框间)。首先他要直僵僵对不对,如果按你说的倚靠就是这样(老师斜靠在门框上),镶嵌的感觉有没有出来?他为什么能把一些人镶嵌在框里?看清楚这句话前后的句子,再看一看。像XX同学这样的身材(示意一位比较健硕的同学起立)能不能镶嵌在门框里?很难吧?像老师我这样的身材(指了指自己),很难镶嵌在门框里吧?借助句子再看一看,到底什么原因能让他镶嵌在门框里。
(课堂很安静)
老师:看到了吗?领悟出来了吗?悟出来了举手。有的孩子他不好意思举手,没事,大胆说。
同学5: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老师:你读给我们听这两句话,你抓到什么信息?
同学5: 很瘦,动作很僵硬。
老师:对啦,很瘦,动作很僵硬。前面说的很清楚,往常他坐蹬三轮,抱着冰进我家,第一不显得那么高,说明他各自怎么样?——不高。但是今天他来我们家松香油的时候,我觉得他怎么样?——高啦。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高了?——瘦。除了瘦就会高吗?——直僵僵。说到点上了,什么原因导致直僵僵的?——病得很重。这句话就告诉你了,也许平时他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就是因为病太重了,所以他变得非常的——瘦,身体又直僵僵的,才会出现这种效果。——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上。
(老师继续)同学们明白了吗,一些信息点可以从哪里去找?——上下文,前后句。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品还是非常突出的。在与5位同学的交流对话中,能不断地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以求得合理正确的答案。但这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有对话之形,对话之效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问题是串联式的,对话也是问答式的,过程是线性化的,而且对话的面很窄(在这个课堂片段的实录中,老师只有和5个学生进行了对话。与少数学生对话的弊端就是对大对数学生的忽视,这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
素养为本的语文教学,要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个关键环节,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在实践载体,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中建构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抓住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这个核心事件,创设一个“我给杨绛送鸡蛋的情境任务”,让学生深入文本合作探究:鸡蛋和香油我为什么不留给自己吃而要送给杨绛一家?我当时的状况怎样?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多点思考,将散点的知识结构化,将碎片的思维整体化,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2021年5月25日星期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