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yczyyj
syczyyj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87
  • 关注人气:3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有效利用

(2018-09-17 20:51:43)
标签:

教育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有效利用

——听课札记

岳亚军

教学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雨诗共欣赏。老师出的写四季的四首古诗,可以被看作是素材性资源。

第一首是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第二首是苏轼《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第三首是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四首是范成大的《寒雨》

何事冬来雨打窗,夜声滴滴晓声淙。若为化作漫天雪,径上孤篷钓晚江。

四季的雨,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刘湛秋的笔下,春雨清新、润泽、甜美,夏雨热烈、奔放、粗狂,秋雨沉静、端庄、深情,冬雨平静、自然、纯洁,四时之雨不同,而情也无穷,雨的味道,是人生的味道,是一个人对生活态度的写真。仔细品读这四首古诗,我们会发现,第一首诗用“潜”和“细”写出了春雨的宁静和细腻,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第二首诗用“跳”和“乱”写出了夏雨的雨点大而猛,从西湖骤雨图中我们看出了作者豪迈与奔放;第三首诗没有直接写雨,但我们能看到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第四首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冬雨的猛烈。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导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为开启文本的学习做了铺垫。教师通过PPT的形式呈现了这四首古诗,然后带着大家一起朗读这些诗。作为听课者的我,只是感到每一首写的季节,对雨的特点一点印象也没有,更不要说这些诗是怎样写出雨的特点的。这些教学资源如果仅仅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写雨的诗,那它的价值实在太小了。这是一个很需要反思的教学问题。

一、教学资源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来说,读懂古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老师提供很多帮助。如果要让这四首诗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老师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读懂这些古诗,明白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写雨语言的特点和表达作用,然后与散文写雨的语言进行比较,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教学资源的选择,要和文本内容适切

《雨的四季》是写雨和作者特点感受的,四首古诗的第三首,和文本的内容联系不紧密,可以考虑重新选择。

2018917日星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