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帛书甲本《道德经》复原本】注释。
(2014-09-10 12:23:53)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帛书甲本《道德经》复原本】注释。作者:山楂树
【帛书甲本《道德经》复原本】注释。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发表于: 2008-8-21
11:51
序言:
在人类所有“修行”的典籍中,最著名,最早的,是中国老子的道德经。佛经,圣经,可兰经,等等,都产生在道德经之后。翻译到中国来,他们的最高神,都曾经用“道”字标识。老子的道,神妙至极。老子就是中国的释迦摩尼;是中国的耶稣;是中国的穆罕默德。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开启人智慧的经典。从世间说,是教导我们如何治国治民治自身,如何做事做人;从出世间说,是教导我们如何归还大道。所以,道德经,在所有“修行”经典中,她本身便是既出世间又入世间的。道德经的读者最宽泛。无论修行的,还是不修行的;无论是哪个民族种族的;无论信仰哪派宗教的;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等等,一切众生,都能够从中吸取营养,开启智慧。
小则学会无为去治理自身,为人处世;大则无为去治国治民;慧根深者,便能从“无为”的生活中,渐渐悟道。归还大道,这是人生最终也是最高的奋斗目标。
1什么是道?
老子在经中说:“道恒,无名”。显见,道是永恒的,是不可靠语言表述出来的。永恒,悟道后自然晓得什么是永恒。无名,不可言说,悟道后才能知道为什么不可言说。
——很多人把道理解成是规律,这是误解道。规律是可以言说的,可以表述的。所以,规律不是老子所说的道。一切规律都是道发挥作用的表象,如天道,地道,人道,阴阳之道等等。
——有人把道理解成“无”,如空、一、朴,等等,这也是误解老子的道。
在老子体系中,无和有同出于道,由道而生,道在无先。以为无就是道,以为空就是道,这样的理解,把老子修行层次给抹杀了。
——很多人从哲学意义上,为道做定义,这是不明智的,是不懂老子的。
能定义的话,老子自己早便会说得明明白白,不会留下诺大疑问让后人乱猜他一葆再葆的道。这样对道的哲学定义乃至解释,实际会妨碍人们对道的感悟,反使人们陷入思维议论道的泥潭。比如说,“道是体,德是用”,这样说并没错。可没悟道的读者,会从日常哲学或生活含义上,把道错误理解成“本质”,“本体”,“本源”,这就大错特错了。再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说也没有错,但没有悟道的读者,很容易把道的这些作用当成道去理解,这就是离道了。所以,老子对“道”不敢多说一字,因为他已经悟道,怕多说一字,人们从字意上误解道。
——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
世间普通哲学观念,把这个世间一切一切分成物质和意识两种形态。有的把物质当作本源,有的把意识当作本源,有的把物质和意识同做世界本原。这就是普通的哲学本体论。
而悟彻者,则知道物质和意识最终都是无。由无再向上追溯,这无,产生于道,因为道无形无体,无知无欲,不变而不可名说。起心动念,“可道”,也即肯定认可“有”道,打破了永恒的沉寂,开始了“下知有之”,也即知道有“道”了。
知道有了“无”,这知,产生了意识;所知无之“有”,产生了物象,一切物质都由此有而生,所以,此有又叫作万物之母。
由此可见,道,既非物质,也非意识;又非非物质,非非意识。道,就是一切,一切又都是道。譬如,一块橡皮泥(比作道),用它制作出一个小鸟小狗(比作道用),不能说橡皮泥就是小鸟小狗;也不能说橡皮泥不是小鸟小狗。道,演变万有,演变物质和意识。不能说‘道是物质意识’,也不能说‘道不是物质和意识’。所以,才有“道,既非物质,也非意识;又非非物质,非非意识”的表述。
可世间众生总是喜欢问:道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
其实,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譬如问,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天,是黑天还是白天?人们不会这样提出问题的。道,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样提出问题,也一样是不符合逻辑的。
问题的关键是,物质意识之外,还有产生它们的道,这是世间科学、哲学无法想象无法演绎得出的。因为这,哲学家们才拼命论证道是物质的或是意识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一切,要么是物质,要么是意识,只能如此。这就是哲学家的狭隘。
悟道的人,都试图用人世间的交流符号也即名说来表述产生物质和意识的那个东东。基督教用了[ ]这个符号;佛教用了“真心自性”,老子用了道。只有道,在译文中通用了,佛家用了,基督教用了,伊斯兰教也用了。可世间误解者多多。
我们且拿出佛家的“真心”看,很多人会误解成是意识。其实,此心是意识也是物质;又非意识非物质,心即一切,一切即心,此心绝非日用心。悟道者都明白这个理的。
而对于不悟道者来说,无论用什么字表述道,都会陷入意识当中,都会误解道,曲解道,这是事实。但愿众生,学会开启智慧,放下知见,真的“修行”,去感悟道吧。
哲学,靠学而来,知的越多,学位越高;而道,学不得,所以老子才说要“弃知绝学”,知的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道,只有悟,才知道;梦,只有醒,才知梦。道中演说什么,都还在道中;梦中任何理论,都不能出梦。所以说,道,需要感悟。老子不管是谁,一部《道德经》足见其智慧。《道德经》,大隐者经,中隐者经,也是小隐者经。是真正的“生活道”,“道生活”,不离生活而几于道。隐于野者,亦不离此道。
2如何对待世间解老?
世间解老,不可阻断,实际也阻断不了。因为道德经已经深入到百姓生活各个方面。道德经的哲理是十分深刻的,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往往使很多人暂时看不到或忽略了道德经拯救世人之心的根本目的。出世间解老固然重要,但只能是疏导,渗透,不可能取代世间解老的。
在第十四九章,老子说:无为,善者令其增善,不善者令其成善;信者令其增信,不信者能令其生信。可见,老子的无为,面对的是信和不信的所有众生。那么,怎么理解“道”“无为”“不争”,便不是大事。关键是引导众生,能够深入道德经,浸润其中。因缘时机成熟时,自然会层层上进,步步归道了。
3版本问题。
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文字内容上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因此,可以断定,帛书甲本,是道德经原本;依次抄本并加以改动的是帛书乙本、郭店简本、通行本。通行本,改动最大。
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甲本是原本。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
所以:
4厘定《道德经》的原则:
(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不改动原本。
(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郭店简本和通行本补足。
道德经是一部“修行”圣典。我们不需要这部经文字有多优美,有多通畅,我们只是竭尽全力恢复她的本来面貌。让我们子孙后代,以睹圣人文笔为快。
5什么人修改了道德经?
从眼下史料,可以初步断定,从经文内容看,乙本及楚简本时代,便开始对甲本进行了修改。一些甲本时代“特有的文字”,以当时通行文字改动或替换。一方面,是通假字制造了传抄乃至理解上的混乱;另一方面,不理解原文,人为改动,也是一个及重要因素。到汉代,通行本形成,道德经已经改头换面了。
从通行本对道德经原本的修改能够看出:
——骈文化,是修改者一个目的。
通行本的修改者是善于骈文的学者。而骈文最早兴起在汉朝,修改中又避汉皇帝讳,所以这个人是汉朝人。后文处处可见,修改者把《道德经》原文硬生生变作骈文。修改者,用他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文体特色,替代了老子时代的文体特色。为了这个目的,删掉了许多字词,改变了许多句子,乃至改变句子结构。老子道德经被活生生做了改头换面的大手术。
——通俗化,是修改者又一个目的。
想把复杂文字简单化,令人人读懂。这是做道德经的普及工作,如把毋字改写成无字,等等。但出于好心也不可以按自己理解改动经文的啊。
——世间法化,是修改者根本目的。把老子的出世间上上之法,改成世间法,真是害死道德经,害死老子。
——修改者没有悟道,或说修行层次不到,因为他不懂修行层次的浅深。
在修改中处处都能看到。按他的低层次,改动修行达到巅峰层次的道德经,这是在害道德经,在害老子,在害众生。注解没关系,改动要不得。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帛书甲本,就眼下史料看,是道德经原本。乙本,通行本,都是“后人”对甲本的修改或注解。因为后人达不到老子层次,又如此肆无忌惮地修改原文,老子的道就被这些后人渐渐偷换成“空”,“无”,“一”,“朴”,“谷”,“静”等概念,把巅峰老子,活生生埋没了。
修行有点层次的,知道那些“一无”等不是道,就开始在通行本道德经中,拼命挖掘“玄”和“性”,错以为玄和性是道。也有修行层次高的,醒悟了老子的心,老子的我。直到帛书甲乙本问世,老子修行层次已经达到巅峰,才在道德经原本中得到确认。这真是国人之福,众生之福。
说明:
当我们把德经依照帛书本顺序排在前面,就会发现:老子道德经,以失道失道为说教起因;以失道众生为说教对象;以归还大道为目标;以“不得”(无为,不争,守弱,禁欲)为手段;前后逻辑联系一目了然,特别顺畅。从始至终,玄德(不得)是说教核心,因为“不得”是归还大道必经之路。
注意:标题前数字,标示帛书甲本顺序。
德经(通行本38—81)
0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通行本第三十八章)。
02昔之得一者(通行本第三十九章)。
03上士闻道,堇能行之(注意:通行本第41,40章。这样可保持帛书顺序不变)。
0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05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通行本第四十二章后半部分)。
06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通行本第四十三章)。
0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通行本第四十四章)。
08请靓,可以为天下正(通行本第四十五章)。
0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通行本第四十六章)。
10不出于户,以知天下(通行本第四十七章)。
11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通行本第四十八章)。
12圣人无恒心,为天下浑心(通行本第四十九章)。
13生之徒十有三(通行本第五十章)。
14此之谓玄德(通行本第五十一章)。
15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通行本第五十二章)。
16使我介,有知也(通行本第五十三章)。
17善建者不拔(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18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通行本第五十五章)。
19知者弗言,言者弗知(通行本第五十六章)。
20以正之邦(通行本第五十七章)。
21其无,正也(通行本第五十八章)。
22深槿固氐,长生久视之道(通行本第五十九章)。
23治大国若亨小鲜(通行本第六十章治)。
24大邦者下流也(通行本第六十一章)。
25道者,万物之注也(通行本第六十二章)。
26为无为(通行本第六十三章)。
27百仁之高,始于足下(通行本第六十四章)。
28以知知邦,邦之贼也(通行本第六十五章)。
2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通行本第六十六章)。
30小邦寡民(通行本第八十章)。
31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通行本第八十一章)。
32天下皆胃“我”大。我恒,有三葆(通行本第六十七章)。
33是胃不诤之德(通行本第六十八章)。
34吾葆矣(通行本第六十九章)。
35知者希,则我贵矣(通行本第七十章)。
36知不知,尚矣(通行本第七十一章加第七十二章前两句)。
37毋闸其所居(通行本第七十二章)。
38天罔恢恢,疏而不失(通行本第七十三章)。
39夫伐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通行本第七十四章)。
40(通行本第七十五章):人之饥也,以亓取食税之多也。
41坚强者,死之徒也(通行本第七十六章)。
42天下之道,酉张弓者也(通行本第七十七章)。
43故柔胜刚,弱胜强(通行本第七十八章)。
44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通行本第七十九章)。
道经(通行本01——37)
45众眇之门(通行本第一章)。
46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通行本第二章)。
47圣人之治,恒使民无知无欲也(通行本第三章)。
48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通行本第四章)。
49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通行本第五章)。
50浴,神不死(通行本第六章)。
51天长地久(通行本第七章)。
52上善治水(通行本第八章)。
53持而盈之,不若其已(通行本第九章)。
54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通行本第十章)。
55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通行本第十一章)。
56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通行本第十二章)。
57及吾无身,有何患(通行本第十三章)?
58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通行本第十四章)。
59古之善为道者(通行本第十五章)。
60致虚极也,守静表也(通行本第十六章)。
61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通行本第十七章)。
62故大道废,案有仁义(通行本第十八章)。
63绝声弃知,民利百负(通行本第十九章)。
64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通行本第二十章)。
65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通行本第二十一章)。
66有欲者弗居(通行本第二十四章)。
67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通行本第二十二章)。
68希言自然(通行本第二十三章)。
69有物昆成,先天地生(通行本第二十五章)。
70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通行本第二十六章)。
71善行者无达迹(通行本第二十七章)。
7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通行本第二十八章)。
73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楮(通行本第二十九章)。
74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通行本第三十章)。
75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通行本第三十一章)。
76道恒,无名(通行本第三十二章)。
77死不忘者,寿也(通行本第三十三章)。
78道泛呵其可左右也(通行本第三十四章)。
79执大象,天下往(通行本第三十五章)。
80鱼不脱于渊(通行本第三十六章)。
81天地将自正(通行本第三十七章)。
道经。
45(通行本第一章):众眇之门。
〖经文——译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被认可并执着其“有”,这就不是永恒的道了。注意,老子体系中,永恒的道,非意识可以见闻、思量、揣摩。“可”字,已经落在意识里。可:〈說文〉肯也。〈廣韻〉許可也。〈韻會〉可者,否之對。可字,用在“认其为是,执着实有”含义上),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名,被认可并执着其“有”,这就不是永恒的名了。注意,名乃名说,语言文字者是),
无,名万物之始也。
(无,叫做万物之始。在老子体系中,“可道”后,一切都是“非恒”的,但却自以为“恒”,也即认可并执着一切都是真。有了这样的“实”,也便开始了符号系统的“名”。因为认知的道发用最初,是无形无象的,当然表述为“无”;此无乃最初认知并执着为真者,所以是万物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也。
(有,叫做万物之母。在老子体系中,有了无之“有”,才产生万有,所以,此“有”,称万物母)。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因此,“观”到道“无”的一面,便执着无是永恒的,这是“可”的贪欲。眇:〈說文〉一目小也。〈释名〉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正韵〉偏盲也。观:修行的一种手段。以: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观”到道“有”的一面,便执着有是永恒的,这也是“可”的贪欲。徼:音脚。通“侥”,贪求不止。注意,这两句是说,道心转化为妄想心,开始执着无是常,执着有是常,落在二边见。实际一切都是无常。所以老子才说,可道后,一切都是“非恒道”,无常也)。
两者同出异名。
(无和有,两者是一同产生的,称谓不一样),
同胃玄之有玄,
(“同出”是说无和有一同由玄生出,如此生生不息。同胃:是解释前文“两者同出”之“同出”二字。玄之:从玄生出,之字,〈说文〉出也。有玄:又玄之,也即生生不息。有,〈集韻〉尤救切,有与又通。因此,后人把“玄之有玄”改写成“玄之又玄),
众眇之门。
(玄,这是有和无生出的门。众者万物之有;眇者万物之无。这无和有,都是从“玄”这个“门”产生的。注意,这是说“执着常”而产生了世间万物)。
【笔记】一,本章核心:本章核心:这个世界是如何从道产生的。探究“不得”之根源。 1道,乃心。
老子所谓的浑心,也就是大心,无念无相,无贪无欲,不可思议。这是世界之本初,大道尚未起用,独立而不改不变,如如不动。这就是永恒者。
2道乃大,乃上。一旦“知道”“有”道,则是下矣。
可道,正是知道有道,执着有道。一旦可道,此道就是“非恒道”了,就落在“下知”中。
3恒道无名,非恒道才有名。既然产生了“非恒道”,便产生了名。道无体无形,下知之最初是知无,所以称天地之始为“无”;其后得见此无之有,此有产生一切有,所以此有称为万物之母。
4知道什么,便执着什么。知道了无,便执着无是永恒的,这是“可”之欲望;知道了有,便执着有是永恒,这也是可之欲望。第二章,知道了“美恶、高低”等等,便执着其“恒也”,这还是“可”之欲望。正是这“可欲”,是罪之最大者,因为“可”欲,是众生失道根源。
修行中,通过观,达到一定层次后,观到万物母之“有”者,执着有是永恒的;观到天地始之“无”者,执着无是永恒的,这都还没有离开“可”欲。非恒道也。
5修行到高度,能悟到无和有同出于不可见之道(玄)。玄,生无生有,生生不息,是无和有产生的门户。由此玄,才与道谋面了。
二,关于这个世界如何产生,佛祖的说法和老子的说法基本是一样的。
因为他们修行都达到了绝顶高度,才会有基本相同的看法。
佛祖说:真心本明(真心即老子所说的“道”)。
真心自见。把自己之明当做对象去见,便妄为明觉。
见到“见和空”,便一迷成昧,执著其有(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可道”了)。
被见的见与空,相待成摇,才有了风轮执持世界,即有了四大之风。空中风摇,有坚固不摇的,才有了金轮,那是四大之土。风摇金固,相摩生火,那是四大之火。火光上蒸,蒸则有水,那是四大之水,含十方界。四大假假相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才有了这个世界。可见,圣人的修行高度是一致的。
至于科学上的关于世界起源的种种假说,以及哲学上的唯物唯心,与老子和佛祖不在一个层次上说话,所以不能相比。
三,“可道”之辩。
“道可道也”,很多人把这句话中第二个道字理解成“说”,这是解释不通的。
1道德经中,道和名乃是一实一名,分的十分清楚,一个是道及道用;一个是符号言说。
老子不可能把“名”的意义用他所推崇的“道”字去表述的。纵观道德经帛书全篇,从上德不德开始,直到第45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乃至到最后第81章,所有表述“道不可说”之含义的,都是用“无名”或“贵言”来表述的。
第45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两句话对比,明显可见,老子是把道(相)和名(言说)并列而论的。如此看来,老子不可能把这句话中任何一个“道”字赋予“名”的含义的。由此可推,老子不可能把此句话中任何一个道字赋予“说”的含义的,因为“说”,包含在“名”的概念外延中,文字言说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名”。这句话中,哪个“道”字解释成“说”,都是混淆了老子的“道”和“名”。而老子的道和名,从来不是混淆的,所以,老子的道字,在这句话中,根本不可能有说的含义。
2,更为关键的是,帛书本多出个“也”字,这个也字,把从古至今的诸多种把道理解成说的解释,都彻底推翻了。
这个也字,是表示肯定语气的。那么,按照人们平常把道当成说来理解的话,就成了:“道,是可说的,不是永恒的”,这和老子一再强调的“道恒无名”的本意显然是相悖的。
有人说,多出个也字,也可以解释成:“道,是可说的,但那可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注意,看似有理,实际无理。因为,那个转折语义是不存在的,是随意加上的。同时,也应该知道,老子真想如此表述的话,按他的语言习惯,也一定写成:“道,可名者,非恒道也”。这点文字水平,老子还是有的。
四,世间众生之病:“可”欲。
可:〈說文〉肯也。〈廣韻〉許可也。〈韻會〉可者,否之對。道德经中,可字,用在“认其为是,执着其有”含义上。
人有诸多欲望,而“可”,则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欲望。以做梦来说,打开心扉,开眼便可,便肯定眼前的一切一切,执着为实有,这就是“可”的欲望,或言“认可执着有”的欲望。正因为有此“可”的欲望习气,人们才缠陷梦中,而不能醒悟。所以,老子在通行本第46章中狠狠敲了我们一棒:“罪莫大于可欲”,告诫我们,罪之最大者,是“可”的欲望。
欲望,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欲望有很多种,为何老子偏偏把“可”认定为最大之罪呢?因为,可,才失道啊。通行本第一章,老子指明,“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注意,一个可字,使平静的大道之海,鼓起了波浪;无欲,开始了有欲;无知,变成了有知,晓得“有”道了,也即老子所说的“大上,下知有之”。如此一来,恒道变成了非恒道,无名变作有名,逐步演化出了天地万物。
可,是失道离道的根源,所以老子才说最大的罪是“可”欲。并因此而提出自己的主张,那就是“无”为,说穿了,就是生活中,对待一切,不去“可”,而是“否”;不去“有为”,而是“无为”。无为,自然长久永恒。
佛家也说,起心动念,觉知空明,从知此空明,而产生一切妄想世间。可见,佛家和老子所说,恰好一样。
五,通行本问题: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
帛书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后人为了达到骈文读诵效果,把四个也字都删掉了。使读者产生误解,甚至断句都出现问题。这样修改,是愚蠢之举。
2
帛书本“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后人依旧删掉也字,目的也只是一个,达到骈文效果而已。“万物之始”,改成天地之始,不妥。
3
帛书本“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后人依旧删掉也字,以求骈文效果。恒字改成常字,避汉皇帝讳所致。眇字改成妙字,大错,意义大变。“以观其所徼”,删掉所字,四字对四字,还是追求骈文效果。
4
帛书本“同胃玄之有玄”,后人把胃修改成谓,把有字修改成又字,也是不妥。胃改成谓,失去原文模样;有改成又,这样叠加又字,很容易使人理解成玄上加玄。而实际含义则是“玄生有无,再生有无”。
更可笑的是,修改者自己对原文解释不通后,在同胃后加进两个字“之玄”,一切大变,导致后人以为无和有就是玄,就是道。害死老子,害死道德经。
3
众眇之门,修改成妙字,也是理解上出现偏差。众代指有,眇代指无,眇修改成妙,则一切都偏了。
参考。
《道德经中有和无,有先天后天之分》。
一,后天之有无。
指后天世俗与科学意义上的有和无,是有时空的。如,特定时空,某种存在,这就是有;反之,不存在,就是无。如一花,一叶,一分子,一原子,一磁场,某种关系,等等,等等,特定时空中,存在就是有,不存在就是无。
二,先天之有无。
只有修行到层次者才能悟彻其中玄妙,没有时空。需要修行,需要“观”,才能悟彻。老子所说的“我
以观,复归其根,也即复归于静”,这就是通过修行观,达到的“无”的境界。这无,反过来又称其为“有”。
先天之有无,什么都没有,一丝不挂。这无,靠修行证得,不靠思维议论得。
三,世界,从先天之“无”开始。
这个世界的出现,恰恰从此先天之“无”开始,恰恰从“什么都没有”开始。注意,这不是后天的无,而是先天的无。先天之无和有没有时间空间,只有欲。欲无欲有,执着无和有为永恒。
正因为万物都都从“无”开始产生,老子才说世间一切“名非恒名,道非恒道”,都不是永恒的,换句话说,都是无常的,一句话,都是“无”的。因此,一部道德经,老子才要求我们,“无为不争,守弱不得”,回归“无”,由此回归生“无”之“道”。
四,有无,生前与死后。
人死后,后天一切有无,都化为乌有。而先天有无,及“有无之欲”,却潜藏起来。一旦因缘成熟,还会生子,生出三来,三还会生出天地万物。
五,众生对“有无”的执着。
普通百姓,执着后天有无。参见通行本第二章:天下百姓都知道美,并去有为美,有为善,有为高,有为福,有为上,有为大,有为强,等等,老子说“恒也”,百姓执着这些为恒有。执着有,百姓自然不得解脱。
修行众生,达到高度,证得先天之“无”,便执着先天之有无。落入所谓的顽空。参见通行本第一章: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只有悟道的圣人,才从后天先天有无的缠缚中解脱出来,归还大道。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9-23 09:37 编辑 ]
在人类所有“修行”的典籍中,最著名,最早的,是中国老子的道德经。佛经,圣经,可兰经,等等,都产生在道德经之后。翻译到中国来,他们的最高神,都曾经用“道”字标识。老子的道,神妙至极。老子就是中国的释迦摩尼;是中国的耶稣;是中国的穆罕默德。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开启人智慧的经典。从世间说,是教导我们如何治国治民治自身,如何做事做人;从出世间说,是教导我们如何归还大道。所以,道德经,在所有“修行”经典中,她本身便是既出世间又入世间的。道德经的读者最宽泛。无论修行的,还是不修行的;无论是哪个民族种族的;无论信仰哪派宗教的;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等等,一切众生,都能够从中吸取营养,开启智慧。
小则学会无为去治理自身,为人处世;大则无为去治国治民;慧根深者,便能从“无为”的生活中,渐渐悟道。归还大道,这是人生最终也是最高的奋斗目标。
1什么是道?
老子在经中说:“道恒,无名”。显见,道是永恒的,是不可靠语言表述出来的。永恒,悟道后自然晓得什么是永恒。无名,不可言说,悟道后才能知道为什么不可言说。
——很多人把道理解成是规律,这是误解道。规律是可以言说的,可以表述的。所以,规律不是老子所说的道。一切规律都是道发挥作用的表象,如天道,地道,人道,阴阳之道等等。
——有人把道理解成“无”,如空、一、朴,等等,这也是误解老子的道。
在老子体系中,无和有同出于道,由道而生,道在无先。以为无就是道,以为空就是道,这样的理解,把老子修行层次给抹杀了。
——很多人从哲学意义上,为道做定义,这是不明智的,是不懂老子的。
能定义的话,老子自己早便会说得明明白白,不会留下诺大疑问让后人乱猜他一葆再葆的道。这样对道的哲学定义乃至解释,实际会妨碍人们对道的感悟,反使人们陷入思维议论道的泥潭。比如说,“道是体,德是用”,这样说并没错。可没悟道的读者,会从日常哲学或生活含义上,把道错误理解成“本质”,“本体”,“本源”,这就大错特错了。再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说也没有错,但没有悟道的读者,很容易把道的这些作用当成道去理解,这就是离道了。所以,老子对“道”不敢多说一字,因为他已经悟道,怕多说一字,人们从字意上误解道。
——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
世间普通哲学观念,把这个世间一切一切分成物质和意识两种形态。有的把物质当作本源,有的把意识当作本源,有的把物质和意识同做世界本原。这就是普通的哲学本体论。
而悟彻者,则知道物质和意识最终都是无。由无再向上追溯,这无,产生于道,因为道无形无体,无知无欲,不变而不可名说。起心动念,“可道”,也即肯定认可“有”道,打破了永恒的沉寂,开始了“下知有之”,也即知道有“道”了。
知道有了“无”,这知,产生了意识;所知无之“有”,产生了物象,一切物质都由此有而生,所以,此有又叫作万物之母。
由此可见,道,既非物质,也非意识;又非非物质,非非意识。道,就是一切,一切又都是道。譬如,一块橡皮泥(比作道),用它制作出一个小鸟小狗(比作道用),不能说橡皮泥就是小鸟小狗;也不能说橡皮泥不是小鸟小狗。道,演变万有,演变物质和意识。不能说‘道是物质意识’,也不能说‘道不是物质和意识’。所以,才有“道,既非物质,也非意识;又非非物质,非非意识”的表述。
可世间众生总是喜欢问:道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
其实,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譬如问,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天,是黑天还是白天?人们不会这样提出问题的。道,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样提出问题,也一样是不符合逻辑的。
问题的关键是,物质意识之外,还有产生它们的道,这是世间科学、哲学无法想象无法演绎得出的。因为这,哲学家们才拼命论证道是物质的或是意识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一切,要么是物质,要么是意识,只能如此。这就是哲学家的狭隘。
悟道的人,都试图用人世间的交流符号也即名说来表述产生物质和意识的那个东东。基督教用了[ ]这个符号;佛教用了“真心自性”,老子用了道。只有道,在译文中通用了,佛家用了,基督教用了,伊斯兰教也用了。可世间误解者多多。
我们且拿出佛家的“真心”看,很多人会误解成是意识。其实,此心是意识也是物质;又非意识非物质,心即一切,一切即心,此心绝非日用心。悟道者都明白这个理的。
而对于不悟道者来说,无论用什么字表述道,都会陷入意识当中,都会误解道,曲解道,这是事实。但愿众生,学会开启智慧,放下知见,真的“修行”,去感悟道吧。
哲学,靠学而来,知的越多,学位越高;而道,学不得,所以老子才说要“弃知绝学”,知的越多,反而离道越远。
——道,只有悟,才知道;梦,只有醒,才知梦。道中演说什么,都还在道中;梦中任何理论,都不能出梦。所以说,道,需要感悟。老子不管是谁,一部《道德经》足见其智慧。《道德经》,大隐者经,中隐者经,也是小隐者经。是真正的“生活道”,“道生活”,不离生活而几于道。隐于野者,亦不离此道。
2如何对待世间解老?
世间解老,不可阻断,实际也阻断不了。因为道德经已经深入到百姓生活各个方面。道德经的哲理是十分深刻的,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往往使很多人暂时看不到或忽略了道德经拯救世人之心的根本目的。出世间解老固然重要,但只能是疏导,渗透,不可能取代世间解老的。
在第十四九章,老子说:无为,善者令其增善,不善者令其成善;信者令其增信,不信者能令其生信。可见,老子的无为,面对的是信和不信的所有众生。那么,怎么理解“道”“无为”“不争”,便不是大事。关键是引导众生,能够深入道德经,浸润其中。因缘时机成熟时,自然会层层上进,步步归道了。
3版本问题。
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文字内容上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因此,可以断定,帛书甲本,是道德经原本;依次抄本并加以改动的是帛书乙本、郭店简本、通行本。通行本,改动最大。
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甲本是原本。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
所以:
4厘定《道德经》的原则:
(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不改动原本。
(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郭店简本和通行本补足。
道德经是一部“修行”圣典。我们不需要这部经文字有多优美,有多通畅,我们只是竭尽全力恢复她的本来面貌。让我们子孙后代,以睹圣人文笔为快。
5什么人修改了道德经?
从眼下史料,可以初步断定,从经文内容看,乙本及楚简本时代,便开始对甲本进行了修改。一些甲本时代“特有的文字”,以当时通行文字改动或替换。一方面,是通假字制造了传抄乃至理解上的混乱;另一方面,不理解原文,人为改动,也是一个及重要因素。到汉代,通行本形成,道德经已经改头换面了。
从通行本对道德经原本的修改能够看出:
——骈文化,是修改者一个目的。
通行本的修改者是善于骈文的学者。而骈文最早兴起在汉朝,修改中又避汉皇帝讳,所以这个人是汉朝人。后文处处可见,修改者把《道德经》原文硬生生变作骈文。修改者,用他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文体特色,替代了老子时代的文体特色。为了这个目的,删掉了许多字词,改变了许多句子,乃至改变句子结构。老子道德经被活生生做了改头换面的大手术。
——通俗化,是修改者又一个目的。
想把复杂文字简单化,令人人读懂。这是做道德经的普及工作,如把毋字改写成无字,等等。但出于好心也不可以按自己理解改动经文的啊。
——世间法化,是修改者根本目的。把老子的出世间上上之法,改成世间法,真是害死道德经,害死老子。
——修改者没有悟道,或说修行层次不到,因为他不懂修行层次的浅深。
在修改中处处都能看到。按他的低层次,改动修行达到巅峰层次的道德经,这是在害道德经,在害老子,在害众生。注解没关系,改动要不得。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帛书甲本,就眼下史料看,是道德经原本。乙本,通行本,都是“后人”对甲本的修改或注解。因为后人达不到老子层次,又如此肆无忌惮地修改原文,老子的道就被这些后人渐渐偷换成“空”,“无”,“一”,“朴”,“谷”,“静”等概念,把巅峰老子,活生生埋没了。
修行有点层次的,知道那些“一无”等不是道,就开始在通行本道德经中,拼命挖掘“玄”和“性”,错以为玄和性是道。也有修行层次高的,醒悟了老子的心,老子的我。直到帛书甲乙本问世,老子修行层次已经达到巅峰,才在道德经原本中得到确认。这真是国人之福,众生之福。
说明:
当我们把德经依照帛书本顺序排在前面,就会发现:老子道德经,以失道失道为说教起因;以失道众生为说教对象;以归还大道为目标;以“不得”(无为,不争,守弱,禁欲)为手段;前后逻辑联系一目了然,特别顺畅。从始至终,玄德(不得)是说教核心,因为“不得”是归还大道必经之路。
注意:标题前数字,标示帛书甲本顺序。
德经(通行本38—81)
0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通行本第三十八章)。
02昔之得一者(通行本第三十九章)。
03上士闻道,堇能行之(注意:通行本第41,40章。这样可保持帛书顺序不变)。
0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05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通行本第四十二章后半部分)。
06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通行本第四十三章)。
0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通行本第四十四章)。
08请靓,可以为天下正(通行本第四十五章)。
0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通行本第四十六章)。
10不出于户,以知天下(通行本第四十七章)。
11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通行本第四十八章)。
12圣人无恒心,为天下浑心(通行本第四十九章)。
13生之徒十有三(通行本第五十章)。
14此之谓玄德(通行本第五十一章)。
15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通行本第五十二章)。
16使我介,有知也(通行本第五十三章)。
17善建者不拔(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18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通行本第五十五章)。
19知者弗言,言者弗知(通行本第五十六章)。
20以正之邦(通行本第五十七章)。
21其无,正也(通行本第五十八章)。
22深槿固氐,长生久视之道(通行本第五十九章)。
23治大国若亨小鲜(通行本第六十章治)。
24大邦者下流也(通行本第六十一章)。
25道者,万物之注也(通行本第六十二章)。
26为无为(通行本第六十三章)。
27百仁之高,始于足下(通行本第六十四章)。
28以知知邦,邦之贼也(通行本第六十五章)。
2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通行本第六十六章)。
30小邦寡民(通行本第八十章)。
31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通行本第八十一章)。
32天下皆胃“我”大。我恒,有三葆(通行本第六十七章)。
33是胃不诤之德(通行本第六十八章)。
34吾葆矣(通行本第六十九章)。
35知者希,则我贵矣(通行本第七十章)。
36知不知,尚矣(通行本第七十一章加第七十二章前两句)。
37毋闸其所居(通行本第七十二章)。
38天罔恢恢,疏而不失(通行本第七十三章)。
39夫伐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通行本第七十四章)。
40(通行本第七十五章):人之饥也,以亓取食税之多也。
41坚强者,死之徒也(通行本第七十六章)。
42天下之道,酉张弓者也(通行本第七十七章)。
43故柔胜刚,弱胜强(通行本第七十八章)。
44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通行本第七十九章)。
道经(通行本01——37)
45众眇之门(通行本第一章)。
46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通行本第二章)。
47圣人之治,恒使民无知无欲也(通行本第三章)。
48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通行本第四章)。
49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通行本第五章)。
50浴,神不死(通行本第六章)。
51天长地久(通行本第七章)。
52上善治水(通行本第八章)。
53持而盈之,不若其已(通行本第九章)。
54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通行本第十章)。
55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通行本第十一章)。
56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通行本第十二章)。
57及吾无身,有何患(通行本第十三章)?
58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通行本第十四章)。
59古之善为道者(通行本第十五章)。
60致虚极也,守静表也(通行本第十六章)。
61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通行本第十七章)。
62故大道废,案有仁义(通行本第十八章)。
63绝声弃知,民利百负(通行本第十九章)。
64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通行本第二十章)。
65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通行本第二十一章)。
66有欲者弗居(通行本第二十四章)。
67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通行本第二十二章)。
68希言自然(通行本第二十三章)。
69有物昆成,先天地生(通行本第二十五章)。
70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通行本第二十六章)。
71善行者无达迹(通行本第二十七章)。
7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通行本第二十八章)。
73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楮(通行本第二十九章)。
74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通行本第三十章)。
75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通行本第三十一章)。
76道恒,无名(通行本第三十二章)。
77死不忘者,寿也(通行本第三十三章)。
78道泛呵其可左右也(通行本第三十四章)。
79执大象,天下往(通行本第三十五章)。
80鱼不脱于渊(通行本第三十六章)。
81天地将自正(通行本第三十七章)。
道经。
45(通行本第一章):众眇之门。
〖经文——译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被认可并执着其“有”,这就不是永恒的道了。注意,老子体系中,永恒的道,非意识可以见闻、思量、揣摩。“可”字,已经落在意识里。可:〈說文〉肯也。〈廣韻〉許可也。〈韻會〉可者,否之對。可字,用在“认其为是,执着实有”含义上),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名,被认可并执着其“有”,这就不是永恒的名了。注意,名乃名说,语言文字者是),
无,名万物之始也。
(无,叫做万物之始。在老子体系中,“可道”后,一切都是“非恒”的,但却自以为“恒”,也即认可并执着一切都是真。有了这样的“实”,也便开始了符号系统的“名”。因为认知的道发用最初,是无形无象的,当然表述为“无”;此无乃最初认知并执着为真者,所以是万物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也。
(有,叫做万物之母。在老子体系中,有了无之“有”,才产生万有,所以,此“有”,称万物母)。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因此,“观”到道“无”的一面,便执着无是永恒的,这是“可”的贪欲。眇:〈說文〉一目小也。〈释名〉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正韵〉偏盲也。观:修行的一种手段。以: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观”到道“有”的一面,便执着有是永恒的,这也是“可”的贪欲。徼:音脚。通“侥”,贪求不止。注意,这两句是说,道心转化为妄想心,开始执着无是常,执着有是常,落在二边见。实际一切都是无常。所以老子才说,可道后,一切都是“非恒道”,无常也)。
两者同出异名。
(无和有,两者是一同产生的,称谓不一样),
同胃玄之有玄,
(“同出”是说无和有一同由玄生出,如此生生不息。同胃:是解释前文“两者同出”之“同出”二字。玄之:从玄生出,之字,〈说文〉出也。有玄:又玄之,也即生生不息。有,〈集韻〉尤救切,有与又通。因此,后人把“玄之有玄”改写成“玄之又玄),
众眇之门。
(玄,这是有和无生出的门。众者万物之有;眇者万物之无。这无和有,都是从“玄”这个“门”产生的。注意,这是说“执着常”而产生了世间万物)。
【笔记】一,本章核心:本章核心:这个世界是如何从道产生的。探究“不得”之根源。 1道,乃心。
老子所谓的浑心,也就是大心,无念无相,无贪无欲,不可思议。这是世界之本初,大道尚未起用,独立而不改不变,如如不动。这就是永恒者。
2道乃大,乃上。一旦“知道”“有”道,则是下矣。
可道,正是知道有道,执着有道。一旦可道,此道就是“非恒道”了,就落在“下知”中。
3恒道无名,非恒道才有名。既然产生了“非恒道”,便产生了名。道无体无形,下知之最初是知无,所以称天地之始为“无”;其后得见此无之有,此有产生一切有,所以此有称为万物之母。
4知道什么,便执着什么。知道了无,便执着无是永恒的,这是“可”之欲望;知道了有,便执着有是永恒,这也是可之欲望。第二章,知道了“美恶、高低”等等,便执着其“恒也”,这还是“可”之欲望。正是这“可欲”,是罪之最大者,因为“可”欲,是众生失道根源。
修行中,通过观,达到一定层次后,观到万物母之“有”者,执着有是永恒的;观到天地始之“无”者,执着无是永恒的,这都还没有离开“可”欲。非恒道也。
5修行到高度,能悟到无和有同出于不可见之道(玄)。玄,生无生有,生生不息,是无和有产生的门户。由此玄,才与道谋面了。
二,关于这个世界如何产生,佛祖的说法和老子的说法基本是一样的。
因为他们修行都达到了绝顶高度,才会有基本相同的看法。
佛祖说:真心本明(真心即老子所说的“道”)。
真心自见。把自己之明当做对象去见,便妄为明觉。
见到“见和空”,便一迷成昧,执著其有(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可道”了)。
被见的见与空,相待成摇,才有了风轮执持世界,即有了四大之风。空中风摇,有坚固不摇的,才有了金轮,那是四大之土。风摇金固,相摩生火,那是四大之火。火光上蒸,蒸则有水,那是四大之水,含十方界。四大假假相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才有了这个世界。可见,圣人的修行高度是一致的。
至于科学上的关于世界起源的种种假说,以及哲学上的唯物唯心,与老子和佛祖不在一个层次上说话,所以不能相比。
三,“可道”之辩。
“道可道也”,很多人把这句话中第二个道字理解成“说”,这是解释不通的。
1道德经中,道和名乃是一实一名,分的十分清楚,一个是道及道用;一个是符号言说。
老子不可能把“名”的意义用他所推崇的“道”字去表述的。纵观道德经帛书全篇,从上德不德开始,直到第45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乃至到最后第81章,所有表述“道不可说”之含义的,都是用“无名”或“贵言”来表述的。
第45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两句话对比,明显可见,老子是把道(相)和名(言说)并列而论的。如此看来,老子不可能把这句话中任何一个“道”字赋予“名”的含义的。由此可推,老子不可能把此句话中任何一个道字赋予“说”的含义的,因为“说”,包含在“名”的概念外延中,文字言说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名”。这句话中,哪个“道”字解释成“说”,都是混淆了老子的“道”和“名”。而老子的道和名,从来不是混淆的,所以,老子的道字,在这句话中,根本不可能有说的含义。
2,更为关键的是,帛书本多出个“也”字,这个也字,把从古至今的诸多种把道理解成说的解释,都彻底推翻了。
这个也字,是表示肯定语气的。那么,按照人们平常把道当成说来理解的话,就成了:“道,是可说的,不是永恒的”,这和老子一再强调的“道恒无名”的本意显然是相悖的。
有人说,多出个也字,也可以解释成:“道,是可说的,但那可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注意,看似有理,实际无理。因为,那个转折语义是不存在的,是随意加上的。同时,也应该知道,老子真想如此表述的话,按他的语言习惯,也一定写成:“道,可名者,非恒道也”。这点文字水平,老子还是有的。
四,世间众生之病:“可”欲。
可:〈說文〉肯也。〈廣韻〉許可也。〈韻會〉可者,否之對。道德经中,可字,用在“认其为是,执着其有”含义上。
人有诸多欲望,而“可”,则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欲望。以做梦来说,打开心扉,开眼便可,便肯定眼前的一切一切,执着为实有,这就是“可”的欲望,或言“认可执着有”的欲望。正因为有此“可”的欲望习气,人们才缠陷梦中,而不能醒悟。所以,老子在通行本第46章中狠狠敲了我们一棒:“罪莫大于可欲”,告诫我们,罪之最大者,是“可”的欲望。
欲望,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欲望有很多种,为何老子偏偏把“可”认定为最大之罪呢?因为,可,才失道啊。通行本第一章,老子指明,“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注意,一个可字,使平静的大道之海,鼓起了波浪;无欲,开始了有欲;无知,变成了有知,晓得“有”道了,也即老子所说的“大上,下知有之”。如此一来,恒道变成了非恒道,无名变作有名,逐步演化出了天地万物。
可,是失道离道的根源,所以老子才说最大的罪是“可”欲。并因此而提出自己的主张,那就是“无”为,说穿了,就是生活中,对待一切,不去“可”,而是“否”;不去“有为”,而是“无为”。无为,自然长久永恒。
佛家也说,起心动念,觉知空明,从知此空明,而产生一切妄想世间。可见,佛家和老子所说,恰好一样。
五,通行本问题: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
2
3
4
更可笑的是,修改者自己对原文解释不通后,在同胃后加进两个字“之玄”,一切大变,导致后人以为无和有就是玄,就是道。害死老子,害死道德经。
3
参考。
《道德经中有和无,有先天后天之分》。
一,后天之有无。
指后天世俗与科学意义上的有和无,是有时空的。如,特定时空,某种存在,这就是有;反之,不存在,就是无。如一花,一叶,一分子,一原子,一磁场,某种关系,等等,等等,特定时空中,存在就是有,不存在就是无。
二,先天之有无。
只有修行到层次者才能悟彻其中玄妙,没有时空。需要修行,需要“观”,才能悟彻。老子所说的“我
以观,复归其根,也即复归于静”,这就是通过修行观,达到的“无”的境界。这无,反过来又称其为“有”。
先天之有无,什么都没有,一丝不挂。这无,靠修行证得,不靠思维议论得。
三,世界,从先天之“无”开始。
这个世界的出现,恰恰从此先天之“无”开始,恰恰从“什么都没有”开始。注意,这不是后天的无,而是先天的无。先天之无和有没有时间空间,只有欲。欲无欲有,执着无和有为永恒。
正因为万物都都从“无”开始产生,老子才说世间一切“名非恒名,道非恒道”,都不是永恒的,换句话说,都是无常的,一句话,都是“无”的。因此,一部道德经,老子才要求我们,“无为不争,守弱不得”,回归“无”,由此回归生“无”之“道”。
四,有无,生前与死后。
人死后,后天一切有无,都化为乌有。而先天有无,及“有无之欲”,却潜藏起来。一旦因缘成熟,还会生子,生出三来,三还会生出天地万物。
五,众生对“有无”的执着。
普通百姓,执着后天有无。参见通行本第二章:天下百姓都知道美,并去有为美,有为善,有为高,有为福,有为上,有为大,有为强,等等,老子说“恒也”,百姓执着这些为恒有。执着有,百姓自然不得解脱。
修行众生,达到高度,证得先天之“无”,便执着先天之有无。落入所谓的顽空。参见通行本第一章: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只有悟道的圣人,才从后天先天有无的缠缚中解脱出来,归还大道。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9-23 09:37 编辑 ]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
-
如梦幻泡影 (2008-8-22 15:09:22)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经文——译文〗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天下都知道美了,并且“为美”,也即有为其美,到一定程度,就恶了,不美了。已:〈增韻〉語終辭);
皆知善,訾不善矣。
(同理,都知道“为善”,应该就不善了。善:善于,高明,工巧。訾:〈禮-少儀〉不訾重器。「註」訾,思也)。
有无之相生也。
(有生无,无生有)。
难易之相成也。
(难成易,易成难)。
长短之相刑也。
(长反成短,短反成长。刑:折杀)。
高下之相盈也。
(高,过则为下;下,过则为高。盈:〈正韻〉盈縮,過曰盈,不及曰縮)。
意声之相和也。
(抑,就是扬;扬,就是抑。话句话说,抑其声,顺下就是扬其声;扬其声顺下就是抑其声。意:与抑通。〈徐鍇曰〉見之於外曰意。意,猶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声:宣也。〈孟子〉金声而玉振之也。「注」声,宣也。和:〈广韵〉順也,谐也。乙本、楚简本及通行本都改作“音声相和”,是不解老子深意,随波逐流所致。意声,抑扬乃是一对,和本章行文步调保持一致。而音声,根本不是一对。可见甲本就是原本)。
先后之相隋。
(长圜之先,转而会成长圜之后;反之亦然。隋:〈正韻〉圜而長)。
恒也。
(永恒如此。执着相对存在二边为永恒)。
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
(既然如此,声人处事就是处无为之事。声:通圣)。
行不言之教。
(行教就是行不言之教)。
万物昔而弗始也。
(本在万物之前,而不自封为始。昔:假借为昨,从前,过去。《周礼-酒正》二曰昔酒)。
为而弗志也。
(有为而心却无为)。
成功而弗居也。
(成功而心不居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正因为不居,所以,才能不去,才能永恒)。
【笔记】一,本章核心:走向反面,是永恒的。依旧探寻不得之根源。
1注意,本章承接上一章而来。上一章言道产生先天之无和有;本章则言万物之母“有”,产生后天万物。而“有为”,则是错的。
经文说,人们都为美为善,是错误的,可以转化成不美不善的。所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老子回答:有无是相生的……,一切都是相互转化的,无常的,恒也,这样的转化是改变不了的。美到最后,一定是恶,善到最后,一定是不善,“有为”这些,都会走向反面的。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反也者,道之动也”。
上一章,指明道发用后本非永恒,但却执着先天的无或有是永恒。本章则指明,受欲望支配,进一步执着后天万象为永恒。这就是妄想心,众生心。
2为什么会走向反呢?
道,一同生出无和有,这是无和有“同一”的根源;无和有“异名”,这是无和有对立的根源。可见,老子体系中,世界原本便是这样对立同一而存在的。只要道之源头在,有无就一定相反相成,万古不休。道,是永恒的,由道决定的二边对立统一存在也就是永恒的了。老子辩证法,是道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3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什么是无为?
无为:修行之最初,是禁止作为,这就是无为,或说为无。如持戒,布施,等等。当修行达到高层次时,即便有作为,有为,而心能守无,不住相,如处虚空,这也是无为。这样的无为,就是为而无为,也就是“为而弗志也”。
——什么是不言?
不言:修行之最初,是行而不言,做行者而不落言诠,这就是不言。当修行达到高层次,即便言,而心能守无,不住相,如处虚空,这也是不言。高层次的不言,就是言而不言。
言与行都能心守虚无,也就是抱一,守朴,这样处事就是无为;这样说话就是不言。这就是圣人为我们在行与言上做出的榜样。所以,才说圣人“处事无为”,“行教不言”。
——为什么老子要求我们“无为不言”呢?
注意,这实际是老子所说的“弱者道之用也”,也就是用弱,用无为,也就是不得之德。这样,才不至于反也即反道,才不至于离道。
二,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声人处事能够为而无为,行教能够言而不言,所以,便能做到不居之一边。正因为不居有,才能“不去”,也就是才能真正“有”,这“有”就是指永恒之道的有。
回归大道,能够达到永恒,是人生真正奋斗目标。
三,通行本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第一句帛书原本没有之字,没有斯字,修改后,多出这两个字,没有必要。
2第二句,帛书原本没有“之为善”三字;斯字,帛书本字是訾;显见,修改者是照应改动后的第一句,为了读起来上口,才如是改动的。殊不知,字一动,意义也在动。比如訾,是思的含义,而斯,成什么了?
3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五句,帛书本都有之和也两个字,后人修改都去掉,也是为了读起来上口。这实在没有必要的。这样的修改者,流于表面,当然是要埋没道德经的了,实际上,也埋没了。刑字改成形字,本来可通,没有必要修改的。盈字改成倾字,也无必要。
4帛书本“意声之相和也”,通行本改写成“音声相和”,这是错误的。因为,意和声,乃是抑和扬;意声相和,是说抑和扬是同一的。改写成音声,意义大变。
5声人,修改成圣人,也没有必要,正看出当时用字,声人同于圣人。
6帛书本“万物昔而弗始也”,后人不解昔字,或以为昔字不妥,修改成作字,也错了,因为昔字没什么不妥。而作字却不妥,这是修改者万没想到的。
7帛书本“为而弗志也”,后人把志字修改成恃字,也是错误。
8帛书本“是以弗去”,后人改写成“不去”,更没有必要。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9-16 10:01 编辑 ] -
如梦幻泡影 (2008-8-22 15:11:19)
47(通行本第三章):圣人之治,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经文——译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崇尚贤才,使民不为之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贵重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不显现肯定欲,也就是否欲,禁欲,从而使民不乱。见:〈廣韻〉露也。可:〈說文〉肯也。乱:字取通行本)。
是以声人之治也,
(因此,圣人之治),
虚其心,
(令其心不多思),
实其腹,
(令其吃饱了),
弱其志,
(令其没有大的志向),
强其骨。
(令其有很强壮身体)。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这样做,就是经常使民众无知无欲。无:字取通行本),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使民有知有欲,民就不进取无为了,如此而已。敢:〈說文〉進取也)。
则无不治矣。
(这样无为治民,就没有不治了)。
【笔记】一,本章核心:圣人之治,使民无知无欲。可见,还是宣扬不得之德的重要。
上善之治,乃是水之治。老子学水之治,以不得之德治理民众,令民众无知无欲,敢于无为不争,民众才得到根本治理。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这就是圣人之治,圣人之治,效仿了水之治。
只是看到治理国家民众,需要如此治理,还不是高层次;能看到修行自心自身也需要如此治理,这才是知老子者。
二,老子愚民吗?
老子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是典型的“愚民”。只不过,老子的愚民要加上引号。
——首先,老子的愚民,目的是令民回归大道,这是帝王都难企及的大好事。而无知无欲是回归大道手段,有知欲则离道甚远。为了这样大的目标,我们做不到无知无欲吗?肯无知无欲的,就是修道,就是行在大道之上,最终必然回归道。有多好?真是不可言说的。人生只有一世,这是普通人看法;修道人则知道人是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欲长生不老,只有回归大道才是出路。而老子道德经,就是指引我们如何回归大道的。老子憎恶“可”,可道可名可欲,都是万恶之源,使人离开了永恒。为了达到永恒,回归永恒,老子才撰写道德经,指明“否”是道路,也就是无为,为那个无。这个世间只有这样治理,才能够回归大道。为了如此大的目标,无知无欲算得了什么?
实际来说,老子的愚民是在救民。拿刀,割下你一条腿,你很不愿意;可是,如果割下一条腿,你可以活命,这就是垂死病人遇到了救命的医生,要感谢医生,应该高兴才对吧。饿,很难受,可有的人选择了饿;打自己,很痛苦,可有的人选择了打;因为他们为了更大的目标,才这样去做的。慢慢感悟吧。
——其次,老子的无知无欲,不仅是低层次的,也是高层次的,最重要是高层次的。
低层次的,也是最初的,是禁欲,禁知,这是修行的初步,如持戒,布施,等等。达到高层次,是不禁欲不禁知的,是禁心。心一旦达到层次,即便知,也是无知,即便欲,也是无欲。那就是所谓的为而无为,争而不争,知而不知,欲而不欲。也就是身在红尘,此心不染。也就是佛家说的不住生心。
人生,洗净自家心,这是脚踏实地的修行;一旦悟到此心本自清净,也就无须去洗了,因为本来也没有污染啊。达到这样地步,这个身心,这个世间还需要治理吗?
老子的无为,是全面的,涵盖了低层次的无为,也涵盖了高层次的无为。需要慢慢感悟。
老子本身,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不是说过来的。他是在道的“行者”,也是在道的“学者”。老子有知有欲,老子的知和欲,是在“心无染”根基上的知和欲。
修道之最初,一定要禁欲的。到达高层次后,才不禁而禁,欲也是不欲。
而这个最初层次,是必须经历的。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高层次的为而无为了。
之所以主张无知,是因为“下知有之”,知已经离道;之所以主张无欲,是因为老子知道“罪莫大于可欲”,可道可名可欲,才离道的。
有知有欲是离道的根源,所以,老子才主张无知无欲的。这样才可以回归大道。
本章,老子告诉我们,如果使民有知有欲的话,民就不进取“无为”了。不无为,也就不能够回归大道。所以,老子才强调无知无欲,目的就是使万民万物归根入静,回归大道而已。
面对摇着大脑袋,咬定了不想回归大道者,老子默默无言。
三,通行本问题: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
“使民不乱”,“使民心不乱”,这两句话真的一样吗?后人看个欲字,就错以为是心,必须加上心字才说的通,搞笑啊。
2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7-8 12:23 编辑 ] -
买卖哲学 (2008-8-22 17:48:54)
无,名万物之始也。
(无,叫做万物之始,或说无是万物之始的名。最初之有是无,所以,无是万物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也。
(有了这个无之“有”,才产生万有。所以,有,叫做万物之母,或说有是万物之母的名)。
你的注释 有、无 似过于浪漫。
这个地方断句可否是: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一个是无欲心观之,一个是有欲心认之。此可与后句呼应。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又后句断句可否为:
两者同出,异名同胃。此亦于上合。
后一句断为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玄理因有了玄名,众生才有了观“妙”之门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2 18:07:23编辑过]
-
如梦幻泡影 (2008-8-22 18:49:48)
多谢指教。
看来,您不是修道之人,因为修道之人对有无不是概念,而是修行境界,是清清楚楚的。
无名,万物之始,只要无名就是万物之始吗?不见得吧。
有名,万物之母,只要有名就是万物之母吗?也不见得。
逻辑上是含混的。
多谢讨论。 -
如梦幻泡影 (2008-8-22 18:52:02)
48(通行本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经文——译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用道“无”的一面,有就不能兴风作浪,而归于无了。这就是老子说的“弱者道之用也”。冲:通盅,空虚。冲字取通行本)。
渊呵,始万物之宗。
(这无,是一切渊源,是原始万物之宗。渊:深远。渊字取帛书乙本,通行本也是渊字)。
锉亓锐,
(达到无,就挫去一切锐利而得到圆融。锉:与挫同。〈史記-楚世家〉兵銼藍田。亓:其的古体字),
解其纷,
(解除一切纷乱而达到清静),
和其光,
(大的可见分别得以和合。光:可见之分别),
同其尘。
(小的不见细微得以大同。尘:不见之微细。字取通行本。根据甲本第五十六章厘定)。
湛呵,似或存。
(明明湛湛,啊,道好象是存在的。注意:这明湛不是空,而是心,是道。或:〈小尔雅-广言〉或,有也)。
吾不知其谁子也,
(我不知其从何而生),
象帝之先。
(象帝却从这里产生。象帝:一切形状物象之主,或言“大象”,也即是“无”。注意:老子在通行本第二十一章中说:道之物,也即道生出万物,唯独望和惚两种形式,也就是有和无,望指有,惚指无。“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无呵,有呵,有什么?有了无之象。这个象,乃是最初之有,是产生万物之母。由此母,才“望呵惚呵,中有物呵”,产生了万物。可见,万“物”产生于最初之母,有“象”;而堪称象帝者,乃是象之大者。老子说:天象无形,也即大象无形。同时,象帝又是天帝所生,可见,象帝就是万物母之先的万物之父——无)。
【笔记】一,本章核心:道,冲而用之。依旧说用无,不得。
1修行达到一定深度,就能够悟得道生无,无乃万物之始;无生有,有乃万物之母。所以,老子才说:道,始万物之宗。并言明,“道冲而用之”,这也就是说“弱者道之用也”。说的还是无为,不得。
2修行达到静,对道的体会。
通过无为修行,达到一定深度,达到虚无境界时,便能体会到:“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了。这是静,是无,是一,是朴,还不是道。再向前一步便是回归大道了。不过,达到虚无清静的修行层次,再上进,就能体会道:“清晰湛明啊,道好象是有,是存在着”,“吾不知其谁子也”,“象帝也是道所生”。这是修行境界。这些境界,都是修行过程中能够亲自证得的,说是说不来的,揣度也揣度不得。
二,行者无言。
对道德经,任何一个层次的理解都有发言权的。因为,道德经是“生活道”,“道生活”。低层次理解道德经,也是可以渐渐洗心练性的。只要进得门来,慢慢磨练,总有一天,会智慧大开的。
实际来说,开智慧,靠读书是读不来的,而是靠修行才能够达到的。所以,要少言多行。读道德经,学会在读经中修行自己;论辩,也要学会在论辩中修行自己;打仗,也要在打仗中修行自己;治理国家,也要在治理国家中修行自己;等等,总之,在一切生活中都要学会修行自己,学会无为不争,这就是老子的生活道。
只要想得道,就要当脚踏实地的行者;不要当混迹世间之学者。
修行达到高度,即便言,也是无言的;即便不行也是行的,即便争也是不争的。慢慢感悟。
三,通行本问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1
2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7-8 12:29 编辑 ] -
如梦幻泡影 (2008-8-22 19:00:36)
49(通行本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
〖经文——译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把万物当作刍狗对待,知道其虚幻不真,用而不贵。刍狗:祭祀用的草扎狗);
声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
(声人也不仁,把百姓当作刍狗对待,知道其虚幻不真,用而不贵。省: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观察草。本义:察看。百省:帛书乙本为百姓,可通)。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
(这天地之间,就象个大风箱装载着。橐龠: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舆:载。龠:字取通行本),
虚而不屈,
(风箱中空虚,却又不空虚。屈:字取通行本),
动而俞出;
(抽动往来就有风从虚无中生出来。动:字取通行本。俞:中空。〈说文〉空中木为舟也);
多闻数穷,
(贪多闻,色也;乃至穷尽其数,理也。也就是说,在天地这个大橐龠间,多闻贪恋声色,如眼耳鼻舌者;乃至建立学说理论穷尽其数,如哲学科学等等),
不若守于中,
(也不如守住这个橐龠之中的虚空)。
【笔记】一,本章核心:天地声人的不仁,乃是大仁。
天地该是仁,声人该是仁。但老子偏指明他们的不仁,为什么?
注意,老子体系中,最初是道。退而德;德退而仁;仁退而义;义退而礼;最后坏至刀兵。那么,反过来就是,礼进而义;义进而仁;仁进而德;德进而道。
天地不仁的一面,是天地把万物看作刍狗一样虚幻不真,用时则有,不用则无,用万物而不贵万物。这是无为,由仁进到德。
声人不仁的一面,是声人把百姓看作刍狗。声人之行是无为处事,声人之言是不言行教,声人言行如处虚空,用百姓百姓则有,不用百姓百姓则无。知其虚幻,用而不贵。这也是无为,由仁进到德。
显见,天地声人的不仁,乃是大仁。因为,这正是“仁进而德”,也就是由仁字上升到德字。弃掉仁而归于德,最终可归还大道。所以,这是大仁。
二,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注意,守中,乃是守无为,守虚无。而不是守住中间。无为,没有边与中间之分别。
天地之间,就象个大橐龠。虚而不屈,动而俞出。老子告戒我们,在天地这个大橐龠间,多闻贪恋声色,如眼耳鼻舌者;乃至建立学说理论穷尽其数,如哲学科学等,都“不如守于中”,也就是守这大橐龠之中的虚空。说穿了,也就是守无,无为而已。
守虚空有什么好处?
因为,这虚空,虚而不屈,动而俞出,不是顽空。所以,守此虚空,能复归于大道。
三,通行本问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1
2
3
4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7-8 12:31 编辑 ] -
买卖哲学 (2008-8-22 19:22:20)
如果是谈老子及经文心得:
汉帛书被窜改可能太多,楚竹简本也许更便复原本貌。最明显的是两个文风相去太远。说浪漫也许太客气了。
如果是谈修道:
搂主所言到也有趣。谈什么逻辑问题,岂不误了提升境界。[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2 20:35:04编辑过]
-
如梦幻泡影 (2008-8-23 12:41:57)
从修行角度看,帛书甲本是正本。 -
如梦幻泡影 (2008-8-23 12:42:45)
50(通行本第六章):浴神不死。
〖经文——译文〗
浴,神不死,
(洗心归无,但觉无的心不无。浴:洗心归到无就是浴。〈礼-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神:是这无中“觉有”之心。不死:觉有,此心便不无,不死),
是胃玄牝。
(这觉无之心,就是玄牝)。
玄牝之门,
(玄牝这个门),
是胃天地之根。
(就是所说的天地产生的根)。
绵绵呵若存,
(此心连绵不断的存在着。绵绵:字取通行本),
用之不堇。
(其用永不枯竭。堇:音仅,少)。
【笔记】一,本章核心:把握玄牝,便是探得天地之根。
1无为不得,到一定高度,就是空无。
洗浴心之污垢,洗到彻底清净,便是空无。
2空无,不是落入顽空。
不是死光光,这时,还有神不死。这就是觉此空无之心。
3觉此空无之心,便是玄牝。
此心,是产生天地万物之门,是天地根。老子描述“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二,玄,第二月也。
玄:是修行到高度,可道之先,也就是无和有之先,对道体“无”的表述。这样表述,能够显现道不可见一面。玄,第二月也,是道用,不是道本身。
三,心是万物根源。
本初觉空之一念,也就是浴之神,是玄牝。这一念,产生了最初的有,尽管有的是空。之后,有无相反相成,产生了天地万物。所以,这最初的有就是万物之母。万物之母又从玄牝中生,而玄牝是觉空的“心”,可见,心是万物之母的根源了。万物根源是心,因此才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玄,玄牝,是道之用。不可与道混淆。
由此可见,不得,是洗心之妙法。
四,通行本问题: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
2
3
4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7-8 12:32 编辑 ] -
如梦幻泡影 (2008-8-23 14:26:12)
51(通行本第七章):天长地久。
〖经文——译文〗
天长地久。
(天地长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并且久),
以其不自生也
(是因为他们不自生),
故能长生,
(因此才能长生)。
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
(所以,智慧的圣人身守弱小,己身却能占先);
外其身而身存,
(把身置之度外,身反而能存)。
不以其无私舆,
(这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无私。舆,通与),
故能成其私?
(才成就他们的私吗)?
【笔记】一,本章核心:要无私。依旧宣扬不得之德。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道是不生不灭的。玄生无生有,一无一有,相反相成,所以,任何事物在天地间都是对立同一的。天地不自生,那是永恒道在生天地。道是永恒,因此天地能长生。如果天地自生,根据道发挥作用的辩证法,也一定是自灭的。
二,圣人无私而成其私。
认识这样道理后,圣人,退却能先,外却能存。正是无私而成其私。
无私而成其私不可错解。错解虽然有错解的道理,但那不是圣人之私。比如,小失而大得,很多人这样理解老子的话,也对,这是辩证看问题,是老子吸引世间众生的手段。但,只是落在这个层次去解道德经是不够的。能站在道的高度解老,才是关键之关键。实际上,圣人的私不是“人世间”的小失大得,而是无为,回归大道。无私,合乎永恒的道。
三,通行本问题: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帛书本“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后人把声字改写成圣字,把芮字,改写成后字,对帛书甲本修改痕迹明显可见。而“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这句话是解释得通的,根本不用修改的。
2帛书本“不以其无私舆”,后人修改成“非以其无私邪”?实际上,帛书本的文字是通顺的。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8-14 16:00 编辑 ] -
如梦幻泡影 (2008-8-24 07:14:12)
52(通行本第八章):上善治水。
〖经文——译文〗
上善治水。
(最上最高明的治,是水之治。善:善于,擅长)。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之所恶。
(水善于利益万物,而又有争:争居众物所厌恶的低处):
故几于道矣。
(因此,水接近于道)。
居善地,
(行要居下。居要象水那样善于选择最底处,也即居下。注意:这是指为一切事,都要居下,而不居上。地:〈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
心善潚,
(心要常潚。心要象水那样善于潚,容纳百川。潚:音速,水清澈而深广。字取帛书乙本),
予善信,
(予人,要善于伸张。给予要象水那样善于伸张,此言要伸张无为也。予:给予。信:〈集韻〉〈正韻〉升人切。與申同。〈周禮-春官〉侯執信圭,伯執躬圭。「註」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正善治,
(无为,要善于理顺。就是说,要以“无为”去“为”一切事物。正:老子体系中,无,是天下之正。治:治理,为也),
事善能,
(做事,要象水那样善于自己所能,而不强求),
动善时。
(行动,要象水那样善于按时守节,而不逾越)。
夫唯不争,
(只有如水这样不争。争:字取帛书乙本),
故无尤。
(才不能有过失)。
【笔记】一,本章核心:学水之治,去治“我”之身,之家,之国,之天下。依旧宣扬不争。
二,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吗?
1上善之治,圣人无为之治是也,水之治是也。在老子眼中,水接近道,所以,他要求我们做一切事都要学习水。
2无为,很多人误解成什么都不做,老子在这一章说明,无为,要如水那样,“有争”。争什么?争“居众之所恶”。
3居众之所恶。老子一一例举。说穿了,就是不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4修行,只是一味守空守静,修行中会落入顽空的,是邪道。只有这样无为而为去行一切事,有一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才能明道,悟道。
追求永恒,达到永恒,是古往今来一切大智慧者奋斗的最终目标。只有凡夫俗子才把目光局限在一生一世,争那任何人乃至任何动物都在争夺的一时之利。
三,现实的人是不现实的。而那些不现实的人往往是最现实的。
以为老子主张是消极的,没别的原因,仅仅因为没有悟道。不知道“道”是什么,也就不能理解老子。有一天,自己悟道了,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道,而不是错解道,这时回头再看老子,才知道什么是声人。到这样境界,也就不说老子“无为”主张是消极的了,也就会主动去劝化世人“看破放下,无为不争,回头是岸了”。
四,通行本问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1帛书本“上善治水”,后人修改成“上善若水”,是错改。圣人之治,是人世间最高明的治,那就是无为之治,也就是上善之治。上善之治,如同水之治。后人因此改写成“上善如水”,“上善若水”。实际来说,“治水”二字更能够和圣人无为之治联想到一起;治水二字,更能够反映圣人无为治身治国治心的那个治字;治水二字,令我们时刻不忘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浴”字;治水二字,让我们很容易悟到心就是道。所以,“如水”“若水”不如“治水”,后人所改,是错改。
2帛书本“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后人改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显见是从“争”演化来的,修改者以为不争才对。实际上,从修行角度看,争,比“不争”的含义要深刻得多,不争替代争,只有修行不到老子高度的后来人才想得出的。
3帛书本“故几于道矣”,后人把“矣”字去掉。
4帛书本“予善信”,后人解释不通,索性分开来,分成两句“与善仁,言善信”,修改者觉得这样才说的通,便这样动了分离手术。实际上,信字,取伸的含义。给予,要向水那样善于伸展自己,也就是说无为要善于伸展。
后人用心虽然良苦,但自己看不懂便擅自改动经文,这是对道德经的严重亵渎。
5帛书本“正善治”,后人修改成“政善治”,又是错改。正能够解通,何故要改?害老子不浅,害后人不浅。
水又是争,又是不争,岂不矛盾?不修道人看上去是矛盾,修道人知道这不矛盾。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8-14 16:01 编辑 ] -
如梦幻泡影 (2008-8-25 06:58:59)
53(通行本第九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经文——译文〗
持而盈之,
(执持而使其满盈。持:字取通行本),
不若亓已。
(不如停止它。亓:其古体字)。
揣而允之,
(团成圆,依然痴心去团它。揣:〈马融-长笛賦〉冬雪揣封乎其枝。「註」揣与团古通。揣字取通行本。允:信,诚也,应允),
不可长葆之。
(不可能长葆其圆)。
金玉盈室,
(满堂装满金玉),
莫之守也。
(也不保总能守得住)。
富贵而骄,
(富贵而骄横。骄:字取通行本),
自遗咎也。
(自己便留下祸患)。
功述身芮,
(功可以表述于上,身却要退守弱小。芮:内,小弱,同退),
天之道也。
(这是天道,也就是说,道在天地间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
【笔记】一,本章核心:宣扬不争,不得。
1天道,乃是指道在天地间发挥作用,不是老子所说的永恒的那个道。“功述身芮”,这是永恒的道在天地之间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因为道生出有和无,不偏向任何一方,所以,必然有二边对立;有无相生相成,必然有二边转化。这是天地间的辩证法,也是老子的辩证法。这样的辨证不是人为的辨证,而是由永恒的道决定了就是如此。
2老子在第八章引导我们学那水,哪个肯学?人们多是追求“持而盈之”,崇尚有,谁肯无?老子打一掌:盈“不若亓已”。人们多是追求揣而允之,崇尚圆满,谁肯缺陷?老子打一掌:团“不可长葆”。人们多是追求金玉满堂,崇尚金钱,谁肯穷困,老子打一掌:钱“莫之能守”。人们多是追求富贵,崇尚势力,谁肯贫贱?老子打一掌:贵“自遗其咎”。
二,对治世人之病。
道生出无和有。多数人都对有感兴趣,贪情恋色,追求名利,哪个肯无?都是开眼便可,哪个能否?遇境便当真,谁能当作假?
因此,老子开出药方:令我们“无为”,“不争”,“守弱”。这实际是令我们归于虚无。只有归于虚无,才可能归还大道。归还大道,有什么好处?那真是说也说不尽,写也写不完啊。如果都说出,也怕众生心生狂乱,狐疑不信,所以,不能说尽。
三,通行本问题: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
2
3
4
5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7-22 20:48 编辑 ] -
如梦幻泡影 (2008-8-25 11:52:51)
54(通行本第十章):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经文——译文〗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达到修行中的魂魄守一抱元,离相才能做到;能不离而做到守一抱元吗?注意:禅定,是离相的手段,到达一定深度,相自然归无,也即意识不到有相。而不离就能守一抱元,这是色空不二的本事,可见老子修行已经达到绝顶高度。戴:值。〈禮-喪大記〉君纁戴六。「註」戴之言值也。营:治,这里指修行。〈小雅〉肅肅謝功,召伯营之。「箋」营,治也。魄:字取通行本)?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修行中,专气,此身此心可以达到柔而不刚;能和无欲婴儿一样不用专气就达到柔吗。专:字取通行本)?
修除玄蓝,能毋疵乎?
(修行中,清除玄上的染色,能如玄本身那样没有瑕疵吗)?
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
(热爱民众,以不杀建治邦国,需要有智慧;能不用智慧,也就是用“无知”,能做到这一切吗?栝:音瓜。箭末尾扣弦处。栝国:无为治国,以不杀治国。知:通智)?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天地之门一开一阖,阴阳雌雄相反相成,能甘心为雌为弱吗)?
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
(明白四达,这是有为;能明白四达同时又做到无为吗)?
生之畜之,
(道生一切有无,养一切有无),
生而弗有,
(生而不有,也就是生而无生),
长而弗宰,
(是一切之长却不主宰一切,也就是大而不大),
是胃玄德。
(这就是玄德)。
【笔记】一,本章核心:道最尊,德最贵。
二,玄德。
玄,道起用后,玄是道的代名词。道生有和无。
玄德:玄生有无,养有无,虽然生,但却不有生,也就是无生;虽然有为,却为而不恃,也就是无为;是一切之长,却不知自主,也就是无我。也就是“弱者道之用”。
玄德就是不得,就是无为。
三,老子行的层次。
第一问:
“修行中,灵魂离万象,才能值遇守一抱元。能不离,就做到守一抱元吗”?能,归玄能做到。抱一是修行中的极高境界,不是口头功夫。远离尘世喧嚣,静坐禅定,是基本修行方法。到高层次,都能达到抱一。也就是万法归一。这一,是心之空明,万物沉寂,是无,不是玄,也就是说,在老子那里还不是道。所以,老子提出一问:“无离”也就是不离开尘世喧嚣,不静坐,不禅定,能达到抱一吗?实际来说,只要真正得道,不静坐,不禅定,也是色空不二的,抱一守元的。
显见,老子达到了这个修行层次。
第二问:
“修行中,专气,此身此心可以达到柔而不刚,能象无欲婴儿那样不用专气就达到柔吗”?
能,归玄能做到。气行专一,可以达到柔,使身心双亡,归于虚无。柔也是修行中的境界。老子反问:不专气能否达到柔呢?玄就是。
果然得道,不专气,也如处虚空,身心双亡,达到柔。
显见,老子达到了这个修行层次。
第三问:
“修行中,玄如明镜,洗除玄上的染色,能如玄本身那样没有瑕疵吗”?
能,归玄能做到。玄无瑕疵。玄发挥作用,便是污染。清除玄之污染,就是“修除玄蓝”。这和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样道理。“能如玄本身那样没有瑕疵”吗?由此,能窥探到老子修行也达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第四问:
“热爱民众,以不杀建治邦国,需要有智慧;能不用智慧,也就是无知的话,能做到这一切吗”?
能,归玄能做到。无知无欲,如同婴孩,也即大智若愚。这样无为才能归还大道。归还道,万物归根,归无,还需要治理吗?正是无为而无不为,天下大治了。
从治理邦国角度说,这是用无知而不是用知,治理邦国,才有大得。
从修行角度说,弃知绝学,是必经之路。
老子说“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以知知邦,邦之贼也”。
佛家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显见,老子达到了这个修行层次。修行达到层次了,悟道了,才能反过来用道指导生活。
第五问:
“天地之门一开一阖,有了阴阳雌雄,能甘心守雌为弱吗”?
能,归玄能做到。道发挥作用,以不得
无为为德。和雄相比,雌为阴,阴主静,主柔弱,代指无为。为雌,说穿了,就是守弱不争,就是无为。在世事红尘中变化中,守弱不争,悟道的人就是这样生活的。
显见,老子达到了这个修行层次。
第六问:
“明白四达,这是有为;你能明白四达中做到无为吗”?
能,归玄能做到。回归大道,看一切如同梦幻,一切有为都如同游戏。到达这样境界,才是为而不为,不为而为。达不到这样境界,都是口头功夫,行不来的。
显见,老子达到了这个修行层次。
四,通行本问题: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1帛书本“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后人把戴字修改成载字,把毋字修改成无字。修改痕迹明显可见。原本便通顺无误,又是没有必要的修改。
2帛书本“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后人加个如字,没有必要。不加如字,也能理解的。
3帛书本“修除玄蓝,能毋疵乎”?后人修改成“涤除玄鉴,能如疵乎”?更是大错了。意义完全不同了。
4帛书本“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后人把栝字改写成治字,是不懂栝字的深刻内涵所致。毋字改成无字,多此一举。
关键是“能毋以知乎”和“能毋以为乎”调换了位置,足以看到修改者的无知,和对经文的不理解。
修改者尽力修改成骈文的意图,更是处处可见了。
5帛书本“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把启改写成开,没有必要。
6后人多出一句“为而弗恃”,算不上违背道德经原意。可是,当我们细读原文,“生之畜之”,紧接着只能是一生一长两句话随在其后,生随生字,长随畜字,不多不少,正好。加上一句“为而弗恃”,可就多余了。后人水平之低可见一斑。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7-8 14:41 编辑 ] -
如梦幻泡影 (2008-8-26 06:16:27)
55(通行本第十一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经文——译文〗
卅辐同一毂,
(三十根辐条共一毂相连),
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正因为有了无,有了空隙,才有了车可以利用);
然埴为器,
(烧制泥土作成器皿。然:〈說文〉烧也),
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正因为有了无,有了空隙,才有了器皿可以利用);
凿户牖,
(开凿门窗建造屋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正因为有了无,有了空隙,才有屋室可以利用)。
故有之以为利,
(因此,那个有,给人们带来利),
无之以为用。
(恰恰用那个无,才生出有的)。
【笔记】一,本章核心:用无。
世人都知有是利,老子告诉我们:用“无”才能生出有,也即“弱者道之用”。
世人都贪有,老子在这一章告诉我们,不要忽视无。没有无,何来有?有和无是相反相成的。世人多都贪有,所以,老子特别强调了“无”的作用。
一部道德经,就是告诉我们无为,因为只有无为,为那个无,才能最终回归大道。
二,通行本问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帛书本“卅辐同一毂”;后人把同改写成共,没有必要。
2帛书本“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后人把然字改写成埏,是不解然字;多添个以字,没有必要;把埴字删掉,是追求骈文效果。
3帛书本“凿户牖”,后人增添“以为室”三个字,还是追求骈文效果,没有必要。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8-14 16:02 编辑 ] -
如梦幻泡影 (2008-8-26 16:35:22)
56(通行本第十二章):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
〖经文——译文〗
五色使人目盲,
(青赤黄白黑五色之享受,使人目不能再视。盲:字取帛书乙本),
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
(驰骋田猎,剩余之肉,日晾而干,变成腊肉而积攒渐多,使人心发狂。田:〈易-恆卦〉田无禽。「疏」田者,田猎也。腊:〈說文〉乾肉也,从殘肉,日以晞之),
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
(世间有难得之货,使人的行为走偏走暗。〈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仪礼-大射礼〉左右曰方。「註」方,旁出也。货:取帛书乙本),
五味使人之口爽,
(酸苦甘辛咸五味之享受,使人丧失了口感。爽:丧失,失去。〈国语-周语〉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字取乙本),
五音使人之耳聋。
(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享受,使人耳聋)。
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
(因此,圣人之治,是为吃饱肚皮,而不是为贪恋追逐“色声香味触”),
故去罢耳此。
(因此,要去掉“罢”。也就是去掉贪色,以免罢视;去掉贪声,以免罢听;去掉贪味,以免罢尝;等等。退后一步,仅为饱腹,何罢之有?罢:免去,解除。耳:通“佴”,退后,居次。〈庄子-天运〉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笔记】一,本章核心:告诫不要贪恋红尘。依旧宣扬“不得”。
老子告戒人们贪恋“色声味争杀抢夺”这些“有”,是不好的。过分恋看色,会目盲;过分恋音声会耳聋,等等。目盲耳聋?至于吗?老子本意是告诉我们,心不应该恋色,不应该贪声,贪恋这些就会“有为”,忘记了“无为”才是大事。在老子看来,忘记无为,比盲更盲,比聋更聋。
二,通行本问题: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
2
3
4
5
6
7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7-8 14:45 编辑 ] -
如梦幻泡影 (2008-8-27 12:25:54)
57(通行本第十三章):及吾无身,有何患?
〖经文——译文〗
龙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辱来时,要能醒悟,心无挂碍;大患来时,要能无身,何患之有)
荷胃龙辱若惊?
(什么叫宠辱若惊?荷:通何。〈正韵〉何,同荷。龙:〈玉篇〉宠也)?
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龙辱若惊。
(宠,是下下之有为。得到宠,此醒悟之心不动;失去宠(辱),醒悟之心还不动,这就叫龙辱若惊。若:如此,这样。惊:〈說文〉本作警。警:悟),
何胃贵大患若身?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就是问:什么叫“可贵的是大患遇到这样的身”?若:如此,这样。若身:这样的身,也就是下文中的“无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我所以会有大患),
为吾有身也;
(是我有身);
及吾无身,有何患?
(待我修行达到无身,有什么患)?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
(因此,把贵自己之身转化成贵天下为身),
若可以橐天下矣;
(这样的无身之身,才可以囊括天下。橐:〈說文〉囊也。字取乙本);
爱以身为天下,
(大悟之心,能把天下当作自己身去爱),
女何以寄天下。
(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你担负。女:汝。何:〈集韻〉〈正韻〉同荷。担也,负也。以:因)。
【笔记】一,本章核心:宠辱,我无心;大患,我无身。
1真的开悟,心无挂碍。
生活在世间,有宠就有辱,二者相对存在。人人都争宠,哪个肯受辱?老子提醒我们:“宠辱若惊”,就是说,宠也好,辱也罢,我们此心是警醒的,醒悟的,便无挂碍了,便了无差别了。
2达到无身,何患之有?
“我达到无身境界,有什么患呢”?老子修行,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无身”的境界。所以,老子清楚,有身有我,才受尽红尘折磨,是一切苦痛的根源。因此,老子主张人们通过修行,达到“无身”境界,这是真正的贵。修行达到无身,才可能以天下为身;只有这样的人,才可回归大道。这是真正的贵。
无身,是修行之果,不是口头理论。修行到层次,自然分晓。不修行,只能把“无身”当作笑谈,当作胡说八道,这正是不修行的普通人可悲之处。
二,通行本问题: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帛书本“龙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后人把龙字改写成宠字,为了便于理解而已,龙与宠通。
2帛书本“荷胃龙辱若惊”?后人把荷胃二字换成何谓,把龙换成宠,通俗化了,却牺牲了原文。
3帛书本“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去掉之字,后人在断句上出了不少麻烦。
4帛书本“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后人为了骈文化,删掉也字,加上个吾字,后面三句话就都是四个字了。
5帛书本“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矣”,意思很清楚的,后人为了通俗,为了骈文化,改写成“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含义是不一样的。
6帛书本“女何以寄天下”,后人读不懂了,便改写成自己能读懂的“若可托天下”。实际上,原文尽管晦涩,也是可以读懂的。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8-14 16:03 编辑 ] -
如梦幻泡影 (2008-8-28 16:16:36)
58(通行本第十四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经文——译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看它,同时又无此见,叫做微。微:字取乙本);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听它,同时又无此闻,叫做希);
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触摸,同时又无此得,叫做夷。搏:字取通行本)。
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修行到这三种境界,起心动念一扫而光,如处虚空,不可再来考察谋划。因此,混然而归一。至:〈玉篇〉來也。计:谋也,考察。混:字取通行本)。
一者,
(这一),
其上不谬,
(观其上没有谬之动。万物归于沉寂。谬:〈说文〉狂者之妄言也。字取乙本),
其下不昧。
(观其下没有昧之静。尚有明觉)。
寻寻呵不可名也。
(寻寻觅觅啊不可表述出什么。寻:字取乙本)。
复归于无物。
(这一,也就复归于无物,复归于空了)。
是胃无状之状,
(这就是所说的无状的那个状);
无物之象,
(也就是所说的无物的那个象。老子说“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注意,这象就是无,可见老子的一,就是无)。
是胃惚望。
(这就叫惚望。这是修行的高层次,惚中见望,清清静静无知无欲中得见了“无”,也即“可道”。惚:通忽,无也;望:有也。惚:见无,望;见有,有了无。惚:字取通行本。望:字取乙本第二十章望字)。
隋而不见其后,
(在后面看这一,不见尾。隋:古同“堕”,垂落),
迎而不见其首。
(在前面看这一,不见头)。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道发用产生的现下之一,用来驾御现下一切有,也即万有都要归一。道:指一,乃是道用,和朴、浴等同义),
以知古始,
(以知晓今之万物最初都从一也即从无开始),
是胃道纪。
(这就是道纪。是道发挥作用的纲纪)。
【笔记】一,本章核心: 修行到高层次,万法归一。也即“不得”了。
老子的一,是无。
老子描述: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搏之而弗得。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这一,没有上下动静明暗之分,没有前后首尾之别,不可名说。无状是其状,无象是其象,归于无。显见,老子的一,是无,是浴,是朴。这些概念,是从不同角度揭示“无”的属性。这些都不是道,是道发挥作用的表象。把一当成道,是错解道德经。老子说,道恒,无名,强字之曰道。从来没说过强字之曰一,曰朴,曰无。相反,老子却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修行到达这个地步,一切都无,都一,都浴,都空,都死。但别以为真死,执着空为真,也是住相。由此还需上进,追溯到“不死之神”,也即“浴神不死”,那就是玄牝。玄牝,不死之神,乃是“心”,到此层次,尚在染地。由此玄牝,再上进,心归无染,此心就是归道。
二,道纪。
道发挥作用的纲纪。
万物归于一,也即归于无,无乃万物之始。修行到达此一,便知道万物之古始,这就是道发挥作用的纲纪。这时,才能理解:道生一,也就是生无。一生二,无生有;分出阴阳,无为阳,有为阴,无为父,有为母。二生三,父母生子也,也就是父母生出六子。三生万物,乃是说如此生生不息,生出万物。这就是大道的纲纪。懂得了道纪纲常,一切便都理顺了。
三,通行本问题: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 帛书本“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后人改动,由九个字缩减成七个字;夷字和微字位置调换了。实际是不需要删减,也不需要换的。
2帛书本“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昧”。后人加一此字,多余。计字改成诘字,是错改。修行人都知道,达到空的境界,是不可至计也即不可来谋划考察的了,不能起心动念的了。修改成致诘,成什么话了?这样修改,是没有修行层次所致。而把“一者”二字删掉,更是错误,使人误以为在说道字,实际在说一字,后人把一误解为道,与此大有干系。“道生一”,与此前后矛盾,都是后人修改了原文所致。
把谬字改成皦字,没必要,谬字可解。
3帛书本“寻寻呵不可名也”。后人修改成“绳绳不可名”,也是做无用之功。把惚望改成恍惚,也可以理解,但容易让人误解。后人,大多数把明明白白的“惚望”,弄得“恍惚”其辞,弄成“不清楚”了。
4帛书本“隋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修改者以为迎接应该在前,尾随应该在后,所以把这两句话调换了位置;而字换成之字,更是没用。
5帛书本“执今之道”,修改者以为不对,把今字改成古字,大错。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7-22 20:58 编辑 ] -
如梦幻泡影 (2008-8-28 16:17:10)
59(通行本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
〖经文——译文〗
古之善为道者,
(古时善于修道的人。为道者:指修道者。道字,甲本脱失,乙本是道字。而楚简本和通行本都改为士字,此乃修改者不解“修行”所致),
微眇玄达,
(微眇不可见闻之玄通达后。注意,玄是微眇也即不可见的),
深不可志。
(他们懂得玄深到不可用意去擬度揣测。志:〈仪礼-大射仪〉不以乐志。「註」志者,意所擬度也)。
夫唯不可志,
(正因为玄不可用意去擬度揣测),
故强为之容曰:
(所以,只能勉强描述他们修道整个过程中每一阶段对道的体悟说):
与呵,其若冬涉水。
(行施与啊,就象冬天趟在寒冷的水里,修道者行他人所不愿行。与,乃是施予之含义,也即施舍,这是修道的开始。自古修道难,就象寒冷冬天,哪个愿意去涉水?能去涉者,就是“善为道者”。第八十一章说“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说的就是“与”。与,才能止住“愈有和愈多”,才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才能归还道。后人不解修行,因“与”通“豫”,参照后文猷同犹,犹豫,便把与作豫解。在传抄过程中,因豫夜通,楚简本写成“夜”字)。
猷呵,其若畏四邻。
(心守道啊,修道者象畏惧四邻一样,小心警惕红尘污染。行上能做到与,心就是在道心,就会以道而谋,止住妄想。“畏四邻”,是说止住妄想,不攀缘外物。猷:〈爾雅·釋詁〉猷,忠病!甘琛归嗾撸缘蓝也)。
严呵,其若客。
(严守精进啊,修道者对境已如过客一样,不再执著)。
涣呵,其若冰泽。
(如此精进,达到离物离相这一修行高度时,心头万物如冰融化而成泽,归于沉寂。涣:〈说文〉涣,流散也。〈易-序卦传〉涣者离也)。
沌呵,其若朴。
(无知无欲了,如同还原到了最初。沌:〈集韻〉音頓。與忳同。愚貌)。
混呵,其若浊。
(大呵,没有可看清处,也即没有了分别,万法归一,比沌前进一步)。
旷呵,其若浴。
(再上进,一片明亮啊,道就象“浴”。这是修行到心地空明境界。旷,明也,字取通行本。楚简本没有这一句,足见传抄者没有修行层次,或说根本不懂修行,错以为“混沌”就是道。实际来说,混沌中,自然能感悟“旷”之“孤明”历历,感悟一尘不染之“浴”,能“反”者才可)。
浊而静之,徐清;
(浊,不动而静下来,慢慢回归清净,这是回归道。徐:〈說文〉安行也);
女以重之,徐生。
(女人使她怀孕,也就是清净通过动而使它浑浊,慢慢会生育。追求有,这是离道。重:怀孕。〈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
葆此道,不欲盈。
(不离此道,就要不欲盈,也就是不欲生。后世所说的无生法)。
夫唯不欲盈,
(只有不欲盈),
是以能蔽而不成
(这样才能做到蔽,才能做到生不成。无生,这就是在葆此道)。
【笔记】一,本章核心:最重要的对修道过程的描述。
1道什么样?永恒道本身是不可识的,因此也就不可思议。能思到说到的都是意识心在起作用,所以,思到说出的都不是道。那些修道求道,也就是保此道者,在修行过程中,对道有种种体会认识,说出来,这是勉强形容道是什么样子,不是永恒道本身。所以,只能通过强容,慢慢体会道。
2修行经历,及对道的感悟,步步上进的顺序如下:
〈1 〉行施舍。一味给予啊,就象寒冷冬天趟水过河一样,行他人所不愿行。
〈2 〉心守道。谨守修道之法则,其若畏惧四邻,小心翼翼,恐怕自己被外物所污染。
〈3 〉严守精进。严于律己,勤苦上进,对一切境界如同过客,不再执著不舍。
〈4〉离物。再上进,达到离物离相或说专气至柔的高度时,象冰凌融化成水一样,归于沉寂。这时,修行才达到空的高度。
〈5〉无知无欲了啊,还原到最初。
〈6〉觉得混大啊,如同面对一片浊水,什么都分辨不清了,也即没了分别。这是万法归“一”的境界,也就是无,是空。即便修行到这样高度,也不是道。需要注意,朴字,浴字,浊字,混字,沌字,是比喻修行过程中的境界,是道发挥作用的结果,不是道本身。把这当成道,这是“误道”,而非“悟道”。
〈7〉一片光明啊,道象“浴”。这是心地空明境界。脱浴归神,归得玄牝,才有此光明,也即大明之心。这就是玄同境界。到此地步,才知道一切都不可得了,才知道不得不是强迫自己不得,实际就是不得的,这就是诸法实相。进而与道合一。
二,葆此道,不欲盈。
怎样才能葆此道?答曰:不欲盈,也就是不欲生,和佛家的“无生”一样深刻。
浊,让它静下来,慢慢回归清。清净,让它浑浊,这是在生,在追求有,是离道。
想不离道,就要不欲盈,也就是不生。只有不欲盈,才能做到蔽,才能做到生不成,这就是在葆此道。
三,通行本问题: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 帛书本“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后人把道字改成士字,善为道者,乃是善于修道之人,改成士,如何能通?
眇字改成妙字,成了微妙一词,把微眇二字含义抹杀了。微字,老子在第十四章中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眇字,也是看不清之意。微妙玄,乃是不可见的玄。达字,乃是达到之意,用通字,是错解。志字改写成识字,也是错改的,修改者不解志字的含义所致。
2帛书本“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后人改志成识,并去掉曰字,也是错误。
3帛书本“与呵,其若冬涉水”。后人不解与乃是施舍,不解施舍确实如冬天涉水一样艰难,与和豫通,便把这句话修改成“豫兮若冬涉川”,大象过河,很形象,但意义却不一样了。楚简本则传抄成夜字,因为夜和豫通。
4帛书本“猷呵,其若畏四邻”。后人不解猷字,根据上句的大象,把猷字换成犹。
5把呵字都改成兮字,这是流行病。
6帛书本“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后人把严换成俨,错误。冰泽改成冰之将释,也是无必要;把沌字改成敦,把浴字改成谷字,都是错改。
尤其是后两句位置调换,更见修改者修行层次的浅薄。把“旷兮其若谷”提到“混兮其若浊”之前,修改者根本不知道“这是两个不同的修行境界,是不同的修行层次”,位置是不可调换的。而楚简本更甚,居然把这一句剔除,更见其没有修行。如果没有帛书本,老子在修行上只能说一般般。正因为有帛书本,老子才不可小看。
7帛书本“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后人解释不通,便大动手脚,改写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又害了老子,害了后来读者。
8帛书本“葆此道,不欲盈”。后人把葆字改写成保,没有必要。中间加个者字,多余了。
9帛书本“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后人又解不开,只好去掉前句中的欲字,再把后句改成“故能蔽而新成”,也就可以解释通了。实际,原本就是通达的。
帛书本,是不需要修改的。任何修改,都是极大错误。注解注释写心得乃至开坛讲经都是可以,唯独修改经文不可以。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8-14 16:05 编辑 ] -
如梦幻泡影 (2008-8-29 07:03:00)
60(通行本第十六章):致虚极也,守静表也。
〖经文——译文〗
致虚极也,
(修行达到至虚之极,就是达到了无。致:通至。楚简本改极为恒,可能是避讳所致。但恒字不通。因为道德经体系中,“虚无”,不是永恒之道,而是“非恒道”,是道用,也即“道冲而用之”。避讳也好,不避讳也罢,楚简本之修改,都是错误的。帛书本不可能从楚简本修改而来,老子不可能如此不济,因为他的修行已经达到高度,在其他章节处处可见。道和无的关系,其他章节中,早就说的明明白白。可证,甲本是原本),
守静表也。
(修行达到守静之小,也是达到无。守:〈玉篇〉收也。表:〈韵会〉杪也。杪,小也。静:字取通行本)。
万物旁作,
(万物竞争壮大。旁作:作大作广),
吾以观其复也。
(我通过“观”万物,恢复它们本来面目)。
天物云云,
(天生万物纷纭茂盛。云云:〈莊子-在宥篇〉萬物云云。「註」盛貌),
各复归于其根,曰静。
(各个复归到他们的根,也就是天地之始,叫做无,叫做静。静字取通行本)。
静是胃复命。
(静,是说复命。注意,静,就是无。别以为修行达到静达到无就是道,老子声明:静,是说复命。换句话说,达到静,不是终点站,不可住在这静中不动。有几人能从静中走出来呢?所以,老子才强调,我说的“静,是说复命”,这就指明了“静”仅仅是归还大道的一个驿站而已。复命,本处所指,是回归到“性”,这是修行的一个次第。性,是道用“有”的一面,参见通行本第三十七章。命:〈增韻〉大曰命,小曰令,上出爲命,下稟爲令。从静往上归根是性,再往上归根就是玄,最终归还大道。静再复命的话,一定是复归到性。胃:同谓。谓:〈廣雅〉說也)。
复命常也。
(复命也即复归到性,就是“常”。注意,这时的常,实际是玄,是道用无的一面;性,是道用有的一面)。
知常,明也。
(知常,就是说知道玄,这是明,明心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明心)。
不知常,芒;
(不知道玄,就是昏,无明。芒:〈集韻〉虎晃切,音慌。昏也。字取乙本);
芒作凶。
(昏作,就是凶)。
知常容,容乃公,
(知道玄,明心了,就有容,有容才能无私而公),
公乃王,
(公而不私才能成王),
王乃天,
(王才达到巅峰。天:〈說文〉顚也。至高在上),
天乃道,
(达到巅峰,才是“道”),
道乃久,
(道才长久永恒),
没身不殆。
(大道无身,自然没有危险了。没:字取乙本。殆:字取乙本)。
【笔记】一,本章核心:回归道之过程最重要描述。不得,才能归静。
1达到虚,也就达到了无极;守无,就是守静,就是守道之表象。
如何才能至虚之极,如何才能守静之表呢?老子说:我以观复。
2观:不是平常意义上的观察,是修行中的一个手段,叫做“观想”,“观照”,等等。通过有,观其无。
3复:恢复。
通过观照观想等手段,修行到一定高度,就能回归到“无”,回归到天地之始。天地万物便静下来。静不是道,是道之表象,所以,老子才强调说“静,是胃复命”,这就是说,“我老子的静,不是修行终点,而是说由此复命”,复命,就是常,就是玄。由此再上进,便可回归永恒之道。
二,张果老倒骑毛驴。
显见,这是通过观,回归到虚无,进而回归到大道,这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这个回归过程,就是回头是岸。张果老倒骑毛驴就是最好的诠释。可人心不平啊,谁肯回头呢?第一章,老子告诫我们,这个心,本是静极,永恒。只因妄念,一动可道可名,执着静执着名为真,一切便不永恒了。便产生了无,产生了有,产生了万物之父母,从而产生了万物。这是正骑毛驴,向前看。看到最前是什么?死而已。张果老,则反其道而行之,倒骑毛驴,向后看,寻找来路,寻找生路。找到什么?解脱生死,长生不老。
三,通行本问题: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
2
3
4
5
[ 本帖最后由 如梦幻泡影 于 2009-7-10 09:13 编辑 ] -
如梦幻泡影 (2008-8-31 06:49:55)
61(通行本第十七章):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经文——译文〗
大上,
(大上,大道上上。官迷者把大上当作君王,神迷者把大上当作神,老子的大上只能是道。王大地大天大道大,这四大中,最大者,只能是道),
下知有之;
(道不可识,“知道”有道在上,自己已经是离道者,已经在道下。这就是“下知”);
其次,亲誉之;
(再下,“亲近赞誉”道,比知,离道又远一步);
其次,畏之;
(再下,畏惧道,显见,离道更远);
其下,母之。
(最下,轻视小看道,离道更远了。母:物有子母物,物大称母,物小为子。〈詩-郑风-盧重环-毛传〉重环,子母环也。「疏」謂大环貫一小环。又钱有子母钱,「周語註」重曰母,轻曰子。可视作“母”与“侮”通,因为这,通行本及楚简本才把帛书甲乙本的“母”字,又改写成“侮”字。可证帛书甲本是道德经原本)。
信不足,
(这都是对道信心不足),
案有不信。
(乃至不信造成的。案:表示次第)。
猷呵,其贵言也,
(道,本该大说其道;却“贵言也”,即不多说。不多说,乃至不说,这是守下守屈,是大无为。猷:道),
成功遂事,
(道使百姓功成事遂),
而百省胃我自然。
(而百姓却说:我自己有为的结果。然:燃的本字,道德经中含有无二义。如自然,乃是自有自无。本章,指有为。百省:百姓。胃:谓)。
【笔记】一,本章核心:百姓离道过程及原因。“得”是祸根。
1离道起于知。
离道第一步就是知道有道,这也就是通行本第一章的“可道可名”,认可有个“无”,这就是得无,有了无。其实,道就是我,二者是一。这知,便把道和“我”分离开来,把道变成了对象而存在。因此,老子称“知”为下,才说“大上也即道,下知有之”。
再远,不仅知,还亲近赞誉道,离道又远一步。
再远,畏惧道。由亲近变成畏惧,当然离道更远。
更远,轻视道。和畏惧相比,岂不是离道更远?
2百姓为什么会离道越来越远?
那是因为信不足,案有不信。从不十分信,到最后的不信,是百姓离道越来越远的原因。信是道源功德母,所有圣人都讲信字重要,因为他们达到了那个高度,清楚“道”不靠思议而得,只能信入。
二,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百姓一旦成功遂事,他们不知这是道发挥作用的结果,所以,百姓才会归功自己,说“我自然”。这里的然,乃是燃,百姓错以为是自己有为的结果。道则是贵言不说,不居功,不居主,实际,大道才是真正主人公。
这里显然暗藏潜台词:“道我自燃”。
百姓乃至天下的一切成功遂事,实际都是道“我自燃”的结果,道不说不居功而已。而百姓无知,争天之功为己有,狂言我自燃,错以为是百姓自有自无。
“道我自然”,这个我,是道之我。这个我,其小无内,其大无外。修行中慢慢感悟。
三,关键是“我自然”。
然,老子用在燃烧意义上,自然,就是自燃,自己燃烧。自是体,燃是用。燃时见燃之有;又同时见燃之无,一个燃字,涵盖有无二义。在老子体系中,燃字和浴字,使用的真是恰到好处。
自然之自,老子提醒自是我。百姓有百姓的我,道有道我。修行一旦有成,就知道此我是一不是二,没有分别。不修行者,只知道肉身之我,不知道还有道我;只知道粘缠在肉身上的凡夫之妄想心,不知道心外还有大心。
无论哪一家,哪一派,修行到高度,都回归到明,也就是所说的“旷呵,其若浴”,旷就是空明。最后回归到“我”,回归到“自”。只不过这我和自,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我自”而已。在老子道德经中,我们能看到老子从我有身修行到了我无身的境界。如今,老子提出“我自燃”。我们抛开百姓的我自燃,只看圣人的我自燃,这我就是一团光明,别无他物。读道德经,需要慢慢体会老子的“我”。老子的我,和佛家“常乐我净”之“我”,本是一个。
后来有人说,自然是道,这没说错。但老子那里,“我自”才是真正的道,“然”,不过是道的表象而已。
老子,深不可测。
埋没老子,就是埋没“我自己”。
四,通行本问题: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
2
3
4
5
参见:《道德经》中的“自然”,指什么?
自然一词,眼下,通常用在两个含义上,一是自然界,二是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道德经中的自然,不是这样的含义,这一点,一定要清楚。
道德经中的自然:自,指己。然,指燃烧。自是体,然是用。然是燃的本字。《说文》然,烧也。燃,代指有,也代指无。从燃中,瞬间可见其“有”,也瞬间可见其“无”。这自之体,可指向任何事物,当然也可指道。
那么,《道德经》中自然的含义就是:自己燃烧,也即自有自无,别无他力。这和“自然界”,和不经“人力”干预,有极大差别。不可当成一回事。
更为关键的是,这“自”,达到高层次时,是“我”,是“心”。读道德经,可以慢慢感悟去。
道德经中出现的“道法自然”,“我自然”,“恒自然”,这里的自然,都是“道我自生自灭”,“道我自有自无”。除此之外,别无他力。
至于什么是道,是心?是物?非心?非物?需要修行,需要慢慢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