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童喜喜:中国孩子的阅读问题(下)

(2010-07-02 10:19:12)
标签:

转载

分类: 与您分享
什么是幸福?在下篇里作者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啰啰嗦嗦的一大堆,唠唠叨叨的一箩筐,其实简单的很:幸福就是自己感到幸福,想简单很简单。o(∩_∩)o...自己的境界虽不能和2600年前的乔达摩王子相比,不能做到无欲无求,但我们可以少欲少求,另外自己再傻点,幸福就来了。
中国孩子的阅读问题


目录:
1: 给孩 子搭把阅 读之梯
2:书是粮食不是药
3:形式和内容上的进阶,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进行?
4:读写之间有座桥
5:为作文冲一道浅沟儿
6:阅读的四个层次
7:好书、坏书?这是个大问题!
8:对孩子精神食疗的法则及对精神 食疗的补充说明
9:你信书吗
10:关于幸福

不断更新中.......


九:你信书吗???



这次且不说那些不懂阅读重要的人们,单说说我们这些自觉懂阅读、想让孩子多阅读的人——

带领、引导孩子阅读,让书传授孩子知识、滋养孩子灵魂。毫无疑问,你这样做,是爱书的。

那么,爱书的你,信书吗?

尤其是:你会信即使过程坎坷结局却永远充满光明的童书吗?




你信喊狼来了的孩子会吃亏?不信会哭的孩子有更多糖吃?

你信小红帽能安然从大灰狼肚子里出来?不信被拐走的孩子一去不返?

你信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信现在的离婚率越来越高?

你信善有善报勤劳善良勇敢的人获得幸福?不信命运的乖戾、时世的无常?



你信吗?真的信???

我想,你不会真的只信前者吧!

这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大人,都不会只信前者。

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皱纹和智慧。智慧的特征之一就是质疑,就像皱纹会质疑我们的脸果真光滑。



不信书里所说的,我们的行动自然与书中不同。

我们叫孩子不撒谎,可为了种种原因,我们自己用一个谎言掩饰另一个谎言。

我们让孩子勇于挑战,可我们在身体安全之外,更多因胆怯而对新鲜事物的追寻小心翼翼束手束脚。

我们希望孩子拥有幸福,可老师会因分数鄙薄某个孩子、父母会因小事争吵不休冷战不停。

我们要孩子勤劳,可我们却忍不住羡慕嫉妒恨地谈起谁谁谁多么幸运,天生好命不劳而获。



——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都在读。

无论师生共读还是亲子阅读,在我们给孩子读一本书时,孩子其实读着两本书:一本是死的书,那是书本。一本是活的书,就是我们。

不信书,当然行动与书籍是两层皮。

书读得再多,无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阅读也只是“轻阅读”。

轻浅地滑过生命的时空,滋润了地表,消遣了时间,却无法真正滋养心灵。

不信书,还去读书,书只会压在肩头成为包袱,而不是生命打开新的窗户,看到全新的风景。甚至可能会越读越冷漠,因为经历过而冷漠。



我们是大人,在引号孩子前,自己如何能信书?如何去信书?尤其是童书?

信与不信,我只能以我的体验为例。



孩提时代,我和所有孩子一样,是信书的

因为书少,对书的迷信越发深。也因为看的书少,这种信持续了更长时间。在某些方面,我的确比较晚熟——比如信书这一点。

因此,我才会信《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这本书对我的生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书中主人公40多岁突然开始追寻自己绘画的梦想,而且在此之前什么训练都没有、什么天赋的苗子都看不出、甚至显得比一般绘画爱好者更愚钝时,就一头全身心 地扑向绘画……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这本书,我绝不会贸然辞职,开始我的全职写作生涯。

如果不是信这本书,如果现在让我回头再想辞职问题,尽管我对辞职不后悔,但我想:我很可能不会坚持当初的选择。

(这个不后悔和不选择有点矛盾,但的确如此。这一点,有很多人与我有同感,苦的是无法确切描述。)



长大后,我一度不再信书。如此文开头所述,我觉得:妈呀!生活和书本太不同了!

我见到某些写出好书的人,他们本人根本就不像书里那么好——他们的书在骗我!

我见到某些人的遭遇,发现自己拼命努力无法得到的,别人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所有的书在骗我!

当我满怀善意去对待别人,得到的却是伤害时,我简直要崩溃了——没天理啊!他娘的!天理都是骗人的!

就像这好网里的种子,说什么“天道酬勤”啦,我拼命大段回复也没得到,别人跟着后面轻松一句话就哗啦哗啦大掉幸福的种子,这怎么叫天道酬勤——这系统,这 世界,都是骗人的!

曾经的我,就是这样想的。我怎么可能信书、又怎么可能信童书呢?!



然而,等我见到的人和事再多一点,读的书再多一点,我就变成了眼下的我:现在,我信书,信这个世界。正如我信好网这个“天道酬勤系统”。

也许今后还会有不信的阶段,但有过这种经历后,我觉得我最终还是会信。



我是这样想的——

我们不信,往往只需要一个事例。为什么不能反过来:就信我们信的那一点?

比如:有人对我做了坏事,我不再信他的善良。可这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确善良,我为什么就不信他的确有点善良、人性中的确有善?

比如:我辛苦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但的确有人辛苦付出得到了回报。我为什么就不信天道的确酬勤,只是这次没轮上我?

说到机遇,有概率学家测算: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机遇。平均每个人一生会有7个机遇。

第1个往往来得太早,被普通人拿豆包不当干粮地忽视;第7个往往来得太迟,被普通人自感垂垂老矣而放弃。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为什么不乐呵呵地期待5个机遇来敲门?



我曾经哀叹生长在山谷里的花,和生长在山顶的花,受到的待遇永远不同。

我经历更多人、事、书之后,我却感觉:生命的重负,对于每朵花、每个人都是同等的。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

山谷的花不受关注却开得自在,山顶的花阳光关注却更多被风摧残。

对于乞丐,他的重负是物质,为了生存而忧愁;对于阔佬,他的重负是精神,他为了空虚而烦躁。

会有人说:什么呀!好多阔佬哪有精神啊!他们就过着猪一样的生活!

可别忘了——过年,就是猪最大的痛苦!平时生活越优裕的猪,对这个恐惧就越大呢!这,正是更大的精神重负啊!



总而言之,我想:信美好的存在,而不是信自己对美好的拥有。不因自己没有得到而不信。



从更绝望的层面,其实我很多时候都想:其实孤独才是人的本质。其实毫无意义才是生命的真义。其实人生不过如此。

每逢此时,我就慌忙去看一些书、上网看一些人的博客、脑子里回忆一些事,对自己“精神食疗”:

似乎有的书中那些孤独的灵魂,直到现在还有人与之对话,那么孤独也不是绝对的孤独;

似乎有的人的生活真的幸福,一群人、一家人其乐融融;

似乎有的人生真的绽放光芒,不仅温暖了自己,还照亮着同行人……

其实我知道,如果以我“不信”阶段的绝对标准而言,这些书、人、事,都并非无懈可击。

所以我清楚:我信的,很可能只是一个梦。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有什么?也许,只有这个信的梦而已。



只有拥有这个梦,人生才会有点趣味,因为我们才会有兴趣做很多事:用很多行动,试着去实现这个梦。

比如我一再回复,梦想种子掉到我身上。事实上也的确掉过呀~~~

只是生活中更多的行动,很可能因为我们生命短促,系统还来不及回报,我们就翘辫子了——那对我们而言,回报似乎意味着并不存在。

那不就是善有善报并非天理吗?那我们的信、我们的行动岂不是没了收获吗?

依稀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做好事的最大收获就是自己成为好人



曾经很不理解这句话。觉得“成为好人”算什么收获啊?!

现在我的理解是:成为好人,就是拥有平和宁静,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尽管世事喧嚣却少为外界干扰所苦;成为好人,就是拥有从容与微笑,能原谅别人的过失, 因此也能原谅自己的过错,获得真正的安宁。

这就是回报:我们的行动就是我们的回报。我们创造的美好,最终都会经外部馈赠给自身。

就像这好网系统:如果我拼命回复,却永远也无法得到种子(阿弥陀佛,财神我只是举例而已,别当真啊),可我也得到了回报——我最大的回报就是我的行动(我 写的这些文字)。

经由这些叙述,我才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理清思路,对我下一步行动才有好处。



所以,人们常用“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形容对戏的痴迷,其实对阅读也同样如此。

所以,我们常觉得疯子傻子比我们更快活,无他,只是信而已。

所以,那些给孩子读书读得悲伤处哽咽落泪、欢喜处嘻哈同乐的大人啊,孩子听你们读的书,是有福的!

因为书里的故事不再是故事,而是有了生命的温度。这个温度,来自于大人的阅读——这,才是“阅读的梯子”中“声音”那把梯子的最妙之处。

那么,我们大人不要打开书感动、合上书叹气吧!

且让我们信书,且只有信书,才能真正感染孩子,才能落实到行动,才能让阅读四层次中的“学以致用”真正成为可能!




十:关于幸福

曾写过一篇短文《幸福从读懂童书开始》,里面写过:



  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真正意识到儿童文学的魅力,是在我成年之后,是在我为文学梦辞职的那年。

  那时,我的生活陷入颠沛流离之中,强大的现实几乎摧毁了我用可怜的文学梦搭建的精神堡垒。有一天,我帮朋友的孩子买《安徒生童话》,接着就去邮局取我 盼望已久的稿费。在排队取钱时,我信手翻开了那本书,第一篇是《海的女儿》。我站着、看着,眼睛慢慢湿润了。身边的喧嚣顷刻间离我很远,满眼满心,只有那 个因为所爱而飞向天空的灵魂。

  我永远无法忘记这一刻,从小爱看书的我相信故事是真事,这篇虚构的童话,对我也是毫不例外的真实,海的女儿深爱王子,而我的王子是文学。如果刀锋是追 寻所爱的必经之路,又何不与海的女儿一般,在上面继续跳舞?那才是生命的美丽。

  这世界有太多丑恶,让我们随着成长对其增添怀疑。而所有文学类型之中,儿童文学恐怕是最为坚守人类美好信念的一种写作。只有相信,才能得到。看懂童 书、相信童书的那刻,正是对人性的正面进行积极肯定的一刻,正是相信光明真实存在的一刻。

    ……

  孩子和成人不同,孩子有着更柔软易感的灵魂。阅读童书,能对成人的我有着如此拯救,在被分数围剿的年纪里,阅读应该是他们观望世界的最佳窗口、寻找心 灵伙伴的最佳途径。阅读能让心灵沉静、丰盈。

  我深信,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只有拥有这样的心,才能感知、获得真正的幸福。



——以上,其实就是上篇《你信书吗》的内容。

也是我对人活着为什么的答案:为了幸福。小到自己个人的幸福,大到让周围的人、更多的人因为自己而更幸福

而且事实上,一个幸福的人,就算他仅仅只想自己能幸福,只要他真正获得幸福,就必然会让别人因为自己而更幸福,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

所以关于人活着为什么,我真正想说的是如何获得幸福。



首先,要信幸福真的存在,才有可能感知、从而获得幸福。正如你相信美好存在,才会看到美好。

我认为这是个非常严肃非常重要的前提。

不信一个事物存在,即使它就来到你眼前,你也不会认为那就是你想找的事物啊!

因此,有信仰的人普遍幸福感比较强。信仰具体到宗教信仰上,才会有各种宗教在被指“迷信”的重压下依然大行其道。



其次,明白幸福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那样整齐划一。幸福分为很多种,不同种类间横向无法比较也不应该比较。每种幸福都是完整的。

“幸福分为很多种”当然是说,我认为的幸福,你可能觉得是痛苦。

比如我觉得这么静悄悄地呆在屋子里,发狂地在论坛上一码几千字地宣泄是幸福;而对一个以体育运动为幸福的人来说,这完全是种折磨。

“每种幸福都是完整的”就是说:硬币有两面,每种幸福也同样有该种幸福的付出。我们不能把所有幸福的某一面集中起来形成“集中幸福”。如果真去追寻这种 “集中幸福”,就能立刻、永远地得到:不幸!!

比如我一度就非常羡慕:那些父母很了不起的孩子多幸福啊!天生就有那么好的基础,在父母帮助下随便努点力就能取得成绩也~~~

后来我发现我太愚蠢啦!那些孩子从小就笼罩在父母成功的阴影下,挣脱这阴影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根本不比普通人对生活付出的努力小呢!甚至有的孩子无法超 越,就从此沉沦——沉沦都没法安心沉沦!因为灵魂深处总会有个声音提醒他:我太没用了……我比不上他们……

以上,我就是犯了“集中幸福”的错误:把平凡父母对孩子的平等与纵容,结合了非凡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与帮助,硬是捏出个不符合事物存在规律的幸福来。



最后,记住一大不幸——我们会死。

我们会死也!!!

我们日复一日地活着,阳光下,阴雨天,忙忙碌碌——我们知道会死,却像从来不知道会死一样的活着啊!好象此刻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

咳!你们不觉得奇怪吗?我觉得简直奇怪极了!很多次走在大街上,我一时神游就会想起这个问题,再看看身边的人流,都觉得世界太不可思议了!!!

而和伟大的死亡相比,我们现在觉得那些不幸的事,不是太琐屑渺小了吗???!!!



所以,我觉得记住上面三点,常常提醒自己这些,就会比较幸福。



具体到创造幸福来说,我觉得无非拥有两种:所爱的人和所爱的事。

而要想幸福,这人与事两者都不可缺少。不同的只是比例问题。

——其实,每个人都有所爱的人、所爱的事,不是吗?尤其是妈妈们,所爱的人有个永远不会变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这多好呀!

那些做出伟大事业的人,据我目前发现:基本都是更重视所爱的事的人。

作为我们普通人,我的感受是:我们会更重视所爱的人。或者说,有了所爱的人,其他事才觉得有趣。



“精神食疗”里说到幸福的问题,其实是在人和事之间去尽量取得平衡的问题。就是希望爱事的人也努力去爱人,爱人的人努力去爱事。

因此,妈妈们能够爱孩子,有所爱的人了,这时应该去爱点事。而且是必须爱点事,才能更懂爱的人、让所爱的人更爱自己。

前面凝视晚秋说得真好: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

我想,当妈妈去“爱事”时,其实就是在提高天花板的高度。

这个事,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爱好,可以是家庭……可以是一切事!

拿往往被人认为最细微、也是女性最爱做的来说:把自己折腾得美一点。这就是件很重要的事啊!

把自己折腾得美一点,就要内外兼修。内是读书、读生活、修身养性、还要运动健身,外是服饰搭配、美容知识,美容知识还涉及到化工知识、医学知识……服饰搭 配也不简单,“美学”是多大的一门学问啊,何况要亲身来实践美学?!到最后还可能“美吾美及人之美”……

像这样,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无限延伸开,扩大到整个世界呢!

这些事多有趣啊,能活着做这些事多幸福啊,不是吗?



其实,我觉得中国人更重视“爱事”,而且是“建功立业的大事”。也是在这种要做大事的压力下,幸福跑得无影无踪。

比如我非常讨厌“胸无大志”这种词……不对,准确地说:我是不喜欢把“胸无大志”作为贬义词。

可能是中国太大、历史太悠久,搞得中国人太喜欢有“大志”了。那股动不动就要超英赶美、拯救他国受苦受难人民的劲头,到现在也没有消失。



我一直认为:爱一个人,并不比爱世界容易。因爱一人而伟大,并不亚于爱全世界的苦难同胞。所以,胸中有无大志,都可以获得幸福。

有的人牺牲自己个人与家庭幸福,却带给更多人幸福,如丛飞,我们当然景仰。但不是我们都必须这样做才能获得幸福。

(跑题一下:因为老提倡“大志”,老宣扬“圣德”,害得我们老百姓都不知道怎么做人了。实在是因为圣人的道德我们做不到嘛!圣人做出伟大的事,是因为他们 认为做这些事给自己带来了幸福感,以常人之苦为乐,这才是圣人圣之所在啊!)



我更觉得:更多幸福往往是平凡的。

好好去爱自己的父母、伴侣、孩子、朋友,如果能真正懂得爱,因为爱这些人而为他们去做一些事,这样就会有连绵不绝的幸福感。

而表面上看,每个人都是孤零零的存在,都必须承担着自己的苦痛。但事实上每个人的血脉都与世界相连。

我们的父母、伴侣、孩子、朋友已经是个小圈子、小世界。这个世界又连着另外的小世界……我们能够好好爱身边的人,为他们做事,从而自己感受到幸福,这本身 就是一件伟大的事!

——就从自己的生活中捕捉小幸福,往往会发现自己得到的是大幸福呢!



至于孩子学习,尤其是小孩子,无论是为“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还是为“将来的幸福(给儿子买麦当劳)而学习”,都很空洞啦!

举个例子:对刚进校的小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是进行爱妈妈的教育。

他认为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祖国”这个概念太抽象,妈妈则非常形象、具体。而如果一个人连他的妈妈都不爱,又何谈会爱祖国呢?!



所以对小学生的最佳状态应该是:让孩子为兴趣、因为觉得好玩而学习。

可惜啊……这种理想状态基本是学校来决定的,大部分中国学校目前又做不到这点。

我个人观念是:小学阶段,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能写完作业就算啦!结合孩子个性,养成些基本习惯,就万事OK了~~绝大多数时间,一定要玩啊,一定要玩!

就玩阅读,让孩子拼命课外阅读;

就玩讨论,孩子越大就越多和他讨论书里的问题、现实中的问题;

就玩体育,让孩子长得壮壮的;

就玩生活,有机会就带孩子出门,出门前先做好研究,尽量有目的、有主题地旅游……

让孩子长成个皮实健康从容的孩子,尤其男孩子懂事会比较晚,一旦有朝一日他突然醒悟要学习了,以前积累的那些就都厚积薄发啦!



幸福和知识不同。知识是疫苗,必须学(打)到身体里才管用。幸福是传染病,在身边就可能会被传染。

哦,差点忘了幸福最简单绝招:冲着镜子笑!心情再不好,使劲冲镜子笑一笑、笑几笑,保证会比之前好!

一个自己感受到幸福的大人,必定会把更多幸福带给孩子呢!



这,就是我关于人活着为了幸福的个人偏见。



有关链接


童喜喜:中国孩子的阅读问题(中)

童喜喜:中国孩子的阅读问题(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