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藏在孩子零用钱里的教育

(2010-06-02 11:35:32)
标签:

转载

    有人说,零用钱是孩子学习消费的“学费”。确实,花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分析需要、节制欲望到收集资讯、选择商家、比较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再到讨价还价、找零核对,在支配零用钱的过程中,孩子能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所以,明智的父母不会排斥孩子用钱,而会教孩子如何花钱。: T+ B& L' N" G; J0 ]9
零用钱怎么给:0 _5 d6 m# {* F- _
* |  k
  时间
    年龄越小,间隔越短% X6 g: ,孩子年龄越小,计划与控制的能力越差,因此,给零用钱的间隔应该越短。一般说来,10岁前的孩子一周给一次,10岁以后的孩子可以酌情半个月、一个月给一次,直到延长到一学期给一次。  w; q! N% R4 m6 `% }
: ]: U% o& U) O* @) H: m7 }3 D+ S
  定人定时发放
  零用钱的发放最好定时定人,如每周一发放,类似工资的发放形式。在这个时间发放,可以避免周末发放迅速赤贫的现象;定人发放,可以防止重发冒领的情况
0 Q, l! o$ l5 j  m% _
  零用钱的标准应酌情而定,要考虑到零用钱将要涵盖的消费项目,要考虑到父母的经济状况,要考虑到市场行情(参考其他小伙伴的标准),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水平。一般说来,10岁前的孩子的零用钱通常不包括日常的生活消费,如车费、饭钱等。7岁以下,建议每周的零用钱不要超过5元。
2 L% s' s( b0 A4 E- ?! Q
  ·结构- K" b; e3 p( G
/ Q& l; f* n. P# Z8 }7 v+ m
  零用钱可效仿成人薪酬的结构工资制,由基本工资与额外的奖励与报酬构成。除每周固定的“基本工资”外,孩子可通过家务劳动获得报酬或通过出色表现获得奖励。这样,孩子会慢慢领会到,只有靠劳动与努力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美事。) A$ @' ^! D5 w( @7 p
零用钱怎么用:
    1、学知识" _0 Q! G" v8 r/ F) T, _
    3岁以后,孩子就可以学着认识纸币和硬币了。认识钱币不光是让孩子说出钱币的面值,还应知道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如乘公共汽车时,让孩子去投币,知道有空调的公交车票比没空调的贵;夏天,让孩子去买冰棍,了解不同品牌的冰棍,价格是不一样的;去儿童乐园时,让孩子知道10元钱可以玩哪几样游乐活动等。+ y3 M" b8 s8 Z# N+ i
. r- K. J8 p; K& Y7 V! r! L+ z! X
  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见证零兑整、整兑零的交换活动,了解钱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0 C. b# X/ Z' X6 A& z0 Y
# p) y0 W: ~' B6 r3 p0 r. v) X0 F
  2、学消费
 孩子在花钱买东西的过程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审慎决策,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培养基本的消费能力。
    “买什么”——学习按需消费! O8 W. o. S5 ~+ c3 J9 N
* @" g) Z2 Y$ N$ l* D
  有了钱,并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父母要帮助孩子逐步分辨: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浪费,知道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钱要省。通过零用钱,你可以向孩子传递良好的生活理念,如商品是买不完的,我们必须学会理性地取舍,在满足部分愿望的同时,就得节制其他的欲望;一个人的财富与地球上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节俭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使我们能够把更多的钱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I( W- T: j  z6 k! X+ Q8 g1 S- l2 m# `
0 ^: a* B3 i, d
  “向谁买”——学会比较与选择$ w- V3 i# c& |0 i&
    小孩子往往拿到钱就往商店跑,找到商品就是它了。大一些的孩子,也许稍稍懂点质量优劣与价格贵贱,但大多也不能兼顾二者,要么一味追求品牌,要么盲目追求省钱。& a  n1 c- T# W3 ?' a5 {" P7 _# q
3 Z% r4 F5 r$ ^  y0 o' |
  确定要买的东西该向谁买、买哪种?父母不妨在带着孩子逛超市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陈列架前货比三家,比较货品的质量与价格,学会综合权衡。
      怎么买”——学学讨价还价、找零核对
    “讨价还价”其实是一个有趣的心理游戏,让孩子明白商家的出价与物品的实际价值之间是有空间的,学一点“生意经”,避免以后“吃大亏”;附带着,孩子的语言表达也得到了锻炼。
    带孩子一起买东西时,简单的运算可以让孩子去完成;让孩子替大人跑腿买东西时,要求他汇报价格与余额,这些都是训练孩子找零核对的实战机会。
   3、学理财
   孩子上小学以后,就可以利用零用钱进行相关的理财教育了。
c3 @5 s
  A、给孩子开设一个银行帐户,让孩子熟悉金融机构办理手续的一般程序,知道帐户里的钱属自己所有。
   B、学会计划开支,比如可以让孩子拟一个本周开支的清单计划,为自己的各项开支作一个大致的预算。$ z) , x. K6 ~4 y2 h
    C、学会记帐与核算。用一个小帐本记录自己的开支项目,周末核算看是否有不理性的消费,收支是否平衡,各项开支与预算是否有出入,是预算不合理还是消费失度,及时总结以便调整下周计划。
$ G' F3 y" W, l6 k
  D、针对大宗物品,可以让孩子体验一下积攒与借贷的意义。比如,孩子想买一双轮滑鞋要100元。父母可以提议孩子通过劳动报酬与表现奖励争取额外的收入,同时每周积攒5元,攒足3个月,凑满60元,再向父母借贷40元,2月还清,付息2元。在这些半真半假的金融活动中,孩子可以真切地领会到储蓄与借贷的意义与价值。4 O+ D  A6 w3 i) j* R
  4、学习爱6 b* x6 |# n3 n3 m
: w) ?" V' {% z  F1 C2 b3 p6 B/ ~
  总是在算计着金钱,难免会功利,要让孩子知道钱的意义不只是钱。
Q) Z* {
  比如,捐赠活动中父母掏钱孩子捐赠,除了达到募捐的目的,孩子并没有受到爱心教育。最好是让孩子掏自己的钱,孩子就会面临得与失的权衡与选择,这时无论捐多捐少都是爱心的洗礼。节日或生日时,让孩子用零用钱为家人买一些小礼物,用钱来传递爱与表达爱。这样,孩子才能懂得钱除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还有更多更高的价值与意义。
 特别提醒:1 Q& b1 s5 S3 |' F( H1 ~2 y6 M
    不要把家务与零用钱简单挂钩
R% V6 @0 x
  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份内的劳动如收拾玩具、保持自己房间的整洁必须完成,不该计取报酬。额外的劳务可以考虑适当报酬,如帮妈妈去小区的便利店买包盐,找的零头不妨归他。
   钱是钱,爱是爱,不要混淆
  零用钱的有无、多少与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关,这一点父母都清楚。但我们仍然会不自觉地向孩子暗示两者的关系,比如“你最近表现很不好,我不喜欢你这样,再这样做就别指望我下周会给你发零用钱了”、“我爸我妈就是比你爸你妈心疼孩子,你看他们给咱儿子这么多压岁钱”、“亲爱的,今天我过生***什么礼物都没买,是不是你已经不爱我了。”: {; D  r8 N: B$ e8 m9 d
  C: i8 W; H3 {4 ?2 _6 F
  ·让零用钱成为家庭制度* m5 j& I: S$ N* T$ W- J2 k
 关于零用钱,父母应郑重其事地和孩子进行协商,要让孩子感觉到零用钱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制度,不是父母对孩子施压的一张王牌,不会因父母的情绪好坏而随意增减数量。零用钱协议一旦达成,双方都必须遵守。( [4 N6 K" |* v  J
& v+ c! Q8 Y, o* l- g. _' s
  孩子在零用钱的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错,不要责怪孩子,给他机会锻炼,钱就会越花越明白。# p3 V( O) u. H$ Z  `1 z. A" q
' ]+ `; K3 c1 F" c, V# H
  在美国,父母从孩子3岁起就开始利用零用钱由浅入深,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如:4 P  g* E1 D6 i" L8 u
    ·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美元纸币;# y* o3 I: `' |5 }
6 V, p. X; Q3 l0 ?
  ·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并认识到无法把商品买光,必须做出选择;4 q+ x7 R, }: ?) E1 L) r
! d! k8 F/ A7 U  D
  ·5岁知道基本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7岁能够将数目不大的钱找零,能够数清楚大量硬币;9 a( F& v# E( P; f" d6 F( u
4 V; }+ T1 i2 e, g  @% T; A. J
  ·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帐户里;* |3 O' o! t( j) q
% m5 b0 d) r# g' h
  ·9岁能够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 j8 x0 D9 m6 g3 Q# p9 ^
    ·10岁时懂得每周节省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使用;
C& G: |/ L
  ·11岁时懂得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
   ·12岁能够制定并执行两周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让我们也来试试!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