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景山和故宫博物院--皮皮的北京一周之行

标签:
故宫博物院育儿 |
当好言壮志地写下带着小皮要尽情游览首都的句子后的一周时间里,我从未像这次的北京之行那么勤劳,天天顶着烈日出门,披着月亮回家(因为起不早,所以要中午才出门)。连门口打扑克的老大爷也养成习惯了,只要一听到皮皮的声音,扑克牌也不看了,扬起脑袋看着小皮,等听到小皮干干脆脆地“爷爷好”后,才低头继续玩牌。(现在皮皮回家了,不知道老爷爷等不到皮皮的“爷爷好”会不会有失落的感觉?)
周一:景山--》故宫
景山是属于计划之外的项目,当出租车开到景山东门的时候,我一时性起,拉着平皮皮下了车。遗憾的是,由于路线不对,没有看到因崇祯皇帝而出名的罪槐,但也偶遇到的“虬龙柏”,据说是嘉靖皇帝宠猫的墓,后来墓没有了,但是由墓而生的柏树却出名了,而且取名叫虬龙柏。看来,皇帝家的猫来头也大的很呢!
从景山的东门进去,看到两处大型的建筑群,名字忘了,反正和皇帝祭祖相关,最大的建筑群在建国初期被改为北京市少年宫,在紧闭的大门外如今还挂着“北京市青少年宫”的牌子,可能现在出于保护古建筑的目的,已经不向公众开放了。可惜可惜呀!
此外,景山最最值得看的还是万寿亭和其周围的四个亭子了。万寿亭的位置恰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站在亭子里向南俯瞰,整个紫禁城收于眼中。遥想皇帝老当年,往此一站,那种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感觉肯定满满的,因为我站在这儿,竟也陡然而生这种“当老大”的感觉了。
从景山的南门出去,正对着的就是故宫的神武门了。站在高高的神武门下,莫名的一种敬畏,看来中国的皇帝皇宫就是要给老百姓一种威严,从城门墙头开始,从你还没踏进皇宫大院开始,敬畏已经渗入你的细胞之中了。还好还好,周围嘈杂的人流和小商贩已经帮我冲淡了这种感觉,让我可以轻松一些的游览紫禁城了。
一直不敢来故宫参观,一是认为故宫太过古老,不了解历史就去游览,一趟下来就和溜腿没两样;二是故宫的建筑太博大,不了解建筑游览故宫,就不会欣赏,不会驻足细细评赏,就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在看了林徽因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在看了纪录片《故宫》后,我才壮壮胆子,带着小皮来了。
故宫实在是太大,我的小皮参观的地方不过是冰山一角。从下午一点开始,到五点闭馆,所走的路线是神武门-->珍宝馆-->三大殿,而且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在整修,所以我们只能观其外表,匆匆而过而已。整个游览过程中,要数乾隆花园游览的最为细致。因为皮皮和一工作人员搭上了关系。皮皮好奇里面的许多石柱,明明是用来摆放东西的,可是如今只有石柱,没有摆件,所以皮皮询问叔叔(园里工作人员)。叔叔的耐心讲解让皮皮更加的兴致高昂,于是又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譬如禊赏亭里是流杯渠的水怎么流,水从哪里进,从哪里出等等。和颜悦色的叔叔给了皮皮详尽的回答,可能过于详细深奥了,皮皮听了一会就走了,就留下我这个老妈认真学习。
原来流杯渠里的水取自亭旁的一口小井,井水倒进两个大缸,再通过竹筒流入水渠,这模拟了古代文人“曲水流觞”的雅趣。禊赏亭三字中的“禊”字,是指远古传下来的一种巫傩行为,后来演变为文人们结伴到水边喝酒的春游活动,装满酒的酒杯从流水的上游漂下来,文人们一边从水里捞起酒来喝,一边吟诗作赋,这就是所谓“曲水流觞”。工作人员介绍水渠是在几块大石头上凿出来的,渠面光滑,石与石接缝严密,都是工匠们按照图纸直接凿好对接的。看了禊赏亭才知道乾隆帝的文人之雅,看了流水渠才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们的巧作天功。
我和皮皮走走停停,走出珍宝馆已经下午四点半了。只好匆匆感到前朝,看看著名的故宫三大殿。与内廷建筑不同,在三大殿前,只有一个“大”字才能描述。在这里,天大,地大,只有人是渺小的,那种在神武门前被稍稍压下去的敬畏又蹦了出来。如果不是广播里反反复复地提醒闭馆的广播,我真的想在这里安安静静地坐上一会儿,因为皮皮也很配合在这硕大的广场前自娱自乐,或在石缝里找他的宝物,或跑来跑去,很少打搅我,只要我不打扰他就好了。。。。。。
渐西的太阳光依旧很耀眼,三大殿在余晖中静静地释放着尊严,肃穆,这一刻是最美的。终于,在关门声的催促下,我和小皮很骄傲很神气从午门的中间那个门走了出来。要知道,只有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帝和皇后才能从此过,只有新科状元才有一次机会从这里走出去。哈哈,我和小皮终于也享受了这样的殊荣,一种让古人羡慕之至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