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诺:留住我们西双版纳傣族在橄榄坝的根!(ZT)

(2011-10-17 10:18:14)
标签:

勐罕镇

艾诺

傣族

傣文化

博物馆

橄榄坝

乐活

旅游

泰国

西双版纳

杂谈

分类: 西双版纳乐活

配音:这是勐罕镇傣族园的一处小竹楼,从外面看,这栋小楼和随处可见的傣家院落没什么两样,可是一推开门,你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没错,这不是一栋普通的小楼,而是一个关于傣族文化的原生态博物馆,庭院中陈列着各种反映傣族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的物品。这个傣族生态“博物馆”——艾诺书库的主人,艾诺老师,更是一个傣文化宝库。


配音:这座一个人的博物馆,发轫于艾诺年轻时的经历。1970年,艾诺成为了云南省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个用傣、汉两种文字采写新闻并且播发新闻的记者。

同期:当记者跑了很多傣族地区嘛,临沧,耿马,还有德宏的,我每到一地,一边采访,一边收集一下我们傣族这些历史文化这类

配音:虽然在省城过得不错,但艾诺心里总有一种浓浓的情愫,那就是对养育自己的傣乡的依恋。

同期:1975年,我就开始越来越想家了,我一定要回到家乡,边做新闻工作边收集自己傣族的一些东西

配音:到了西双版纳报社,艾诺如鱼得水,四年过去,他收集了一大批关于傣族习俗文化方面的书籍,开始追寻、传播傣族的文化。1979年,一场大火突然而至,让老人至今心痛不已。

报社被火烧了,我收集的书籍,有四箱多啊,都被火烧了,那下太惨了,太伤心了,贝叶经的,还有傣族的关于武术习俗这类的记载那些,书籍相当多啊,四箱,太惨了

配音:然而,他没有时间悲伤,在一次次的采访中看到的许多事情,让他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同时也有了一种深重的危机感。

我们傣族啊,怎么说呢,太随大流了,人家怎么就跟着怎么,比如说,你盖好了新房,把自己祖宗留下来那东西都烧了,这么一个我说很危险,那么(竹编)年轻人又不会编,老人又传不下去,那么这样一来,我就对文物开始收集了,包括人家所抛弃的东西,我都留下来,比如说我们赕佛用那个小桌啊,小神桌啊,都丢了,我就捡回来,我说,人家看不起的东西是我艾诺的宝贝,

配音:1997年,艾诺在自己的出生地勐罕镇置办了一块土地,建起了240平方米的艾诺书库。他的收藏重心,也开始慢慢由书籍转向器物。

我说蛇过留皮,人过要留个痕迹,包括人工的痕迹,你做什么东西,痕要留着,所以我就开始收集这类的,包括土锅土罐,还有我们那个火灶,三足灶,现在没有了,我今天煮饭煮菜用这个嘛,现在已经消失了,一个民族,这些代表性的东西都没有了,过去说是傣族什么什么文明,什么文化悠久,历史悠久,我说,凭嘴说话不可信的,要有个见证的

配音:艾诺的收藏是个只赔不赚的苦差事,从别人那里买宝贝,得真金白银掏出来。但把辛苦收藏的宝贝送出去,却经常是一句话的事情。

都是自己用钱了,我有多少钱就尽量,如果今年我这个月我消耗大了,我就没有办法,只能让人留住,我有钱的时候就去买过来,不给一点又不行,因为那些老人又保留得很珍贵,

我外甥儿子他从橄榄坝搞来一个铜鼓,人家很关注,我看是唐代时候,青铜鼓,那我就把它送到我们云南省民族大学的博物馆去了,

这样你舍得吗

舍不得也不行,只有靠你,你不奉献谁奉献?

配音:奉献的往往不只是金钱,2000年,艾诺被诊断出患有肝硬化,曾经三次接到病危通知。有人专程上门告诉他一个傣医的老方,他终于死里逃生。而现在,他依然需要以药代茶,和糖尿病做斗争。这些年来,他的心病也是越来越重。

我觉得值,我还没有做到位,还没有做到位,但是随着年龄和身体状况有点不太佳,也有些担心,现在一部分,该让给人家的就让,

我现在忙着搞那个大辞典,傣族卷,以外呢,还有创作了刀美兰的生平,现在写完了,报纸上也连载了十八期了,现在我准备要出书,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农民也知道我在这儿,因为他们语言上不通,确实很可怜的,连离婚都要来找我,我帮他出庭代理。


配音:艾诺所担心的,并仅仅不是这个小博物馆的延续和发展,在他眼里,傣族的年轻人,正在慢慢地对傣文化失去兴趣,他们向往物质生活,任凭传统逝去,他们向往成长,却往往忘记了把根扎进傣文化的宝库里,这才最致命的事情。

现在担心的事比较多,我为什么要留下这些东西,因为我们的年轻人又看不起老祖宗的东西,为什么看不起

不知道,特别是年轻人,我的老根,他能够雕鼓,鬼面什么这些,都没人学,看不起,但是他们要用,跳起来必须要象脚鼓,他们又不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我说你们要抬高价格,我说一个象脚鼓1500、1600最低,我要压他们年轻人学,要不然真不行了,我们傣族空有虚名了以后,包括从表面上,特别是穿戴用,慢慢地变了,那么语言上,要同化了,那么风俗上,保不住了,很危险的事情,

配音:没有外力的推动,牛钟“丁冬”的摇摆总会归附平静,没经过傣家传统文明濡养的傣家人,又怎么把自己从民族之林中辨识出来?

我们的根,主要是文化能够传承下去,传承下去文化,因为文化没有了,淡化了自己的很多东西,比如习俗上,傣族本来是像水一样的,很文明很礼貌的一个民族,现在到处都粗粗鲁鲁的,说话啊,有点钱好象不得了了,我说这不是傣族,

配音:这个水与火的民族,走到物质繁荣的21世纪,突然被蜂拥而来的财富迷了眼,物质大潮汤汤下,乳胶泛金滚滚流,原本坚定的信仰,原本恪守的理念,突然面临着一万种可能的消解。民族文化断裂的危险,刺痛着艾诺的神经。

我说我们人像知了一样的,人生知了命,早晚不好定,因为知了活在世上很不长的,据我了解,十六天最长,它一活下来,从土里面爬出来变成知了,从蛹里面变成知了,唱啊跳啊,晚上唱歌白天死了,我说人也是一样,很短命的,那么你能做什么就要做到底,你活在人间不是来毁人间的,不是来吃人间,是来要建造人间,包容人间,为什么你现在,年轻人就不考虑到这些东西,

配音:在艾诺老师看来,傣族要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赢得更多的尊重和发展,恰恰要从傣文化的传统里找药方。而艾诺书库,为将来的努力提供了镜鉴,发出了一声呐喊。

人总是要归宗的,但是在世的时候,像刚才我说的,能做什么就做到底,做得要让人爱,做得要让人喜欢,要把自己传统的东西不断地改进,发扬,老师老了也不可能,但是能做一个借鉴的东西,有了过去才有今天,有了今天才有未来的考虑,汉语有一句名言,盛世兴收藏,乱世买黄金,这句话给我们启迪很大,我们现在必须要学习一些本土的古老的比较优秀的能够启发能够养活自己的一些知识的东西,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记者手记:我们并非在责备一代人,也不是在慨叹一个时代的逝去,民族文化断裂的危险也并非只在傣族中存在。时代总在发展,观念时刻更新,我相信,终有一天人们会明白,只有传统文化的根扎牢了,发展了。物质文明的大树才会万古长青。到了那时,人们或许会换另一种眼光来看赖以安身立命的传统文化,人们也一定会想起艾诺老师和他不知疲倦的呼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