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织锦傣锦傣族文化遗产生态旅游生活民族乐活和谐旅游傣家民族文化 |
分类: 西双版纳乐活 |
“锦”在字典中指“精美鲜艳的纺织品”,傣族人早有棉布和丝绸织锦,现在,我们看到的通常是棉布织锦。傣族手工艺人用这一布上的“美丽云霞”,做出了傣裙、围巾、沙发垫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它们也成为许多游客必买的版纳纪念品之一。
由于工业化的冲击,这一布上的“美丽云霞”越来越少,由于它的稀少而弥足珍贵,目前,相关部门正准备采取各种措施,希望把“云”留住。
在傣家“竹楼”上放着两台织布机,织布者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这两台织布机都是她丈夫做的,因为结构不同,两台机器织出的花纹也不同。织布机的原理和缝纫机很类似,将梭子穿过线的纹理,踩下脚下的脚蹬,然后再将织布机上的木档拉一下,之后反复……
为什么织锦会成为版纳傣族的传统技艺,这主要是交通问题,以前当地到处是山,和外界隔绝,包括衣服、床单、被套等生活必需品都要自己织。甚至连线都要自己纺、染。玉金海的家里还有个纺线机,但她说现在已经很少纺了:“这里的人都不种棉花了,没有了纺线的原料,我们都是去市场上买线来织。”玉金海还兴致勃勃地走进卧室,取出她20岁时所织的一块布,摸上去手感要比现在织出的布硬一些。
发展:将现代气息融入傣锦
玉金海的卧室中还有许多她的作品,不过傣家人的卧室一般不让外人进,玉金海把它们抱出来,让我们的摄影同事拍了个够。玉金海所织的东西现在绝大多数都是作为商品卖给游客,早在1987、1988年的时候,就有许多外国人慕名来买她的东西。
逐渐丰富着织锦的图案,除了传统的大象、孔雀图案外,她也开始织一些雅致的花纹,让傣锦雅俗共赏。玉金海还开发了一些比较现代的织锦,如吃西餐时所用的餐巾。走的时候,我们买了几条她织的围巾
传承:学织锦要有兴趣
作为版纳有名的织锦村中最有名的织锦艺人,玉金海表示很愿意将自己的技艺教给更多的人,去年她曾应邀义务到景洪的一个职业技术学校教那里的学生。当时她教了14个人,上了6个小时课,但最后只有1个人学会。学织锦真有那么难吗?“不难,最主要的是学习的人喜欢,肯动脑研究。”玉金海说。我们采访的时候,玉金海的女儿一直站在阁楼上,静静地抱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旁观。这个有些羞涩的女子说自己也会织布,是妈妈教的,不过不经常织,她绝大多数时间要去做农活,以便让妈妈安心在家织布。问她等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是否会教她织布,她笑着说:“这个嘛,就看她自己愿不愿意了。”
102岁的织锦老人玉庄:随傣锦“车轮”转过90个春秋
历史:最年长的织锦艺人
我们拜访的时候,玉庄正躺在阁楼下的一张木床上乘凉。玉庄很瘦,几乎可以说是皮包骨头,花白的头发上围着头巾,左眼因为疾病已经看不清楚了,但她看起来精神非常好。看到我们过来便握住我们的手,招呼我们坐在床边。床的旁边有一台织布机,玉庄的孙女,同样是织锦艺人的50多岁的玉蛾甩告诉我们,这台织布机是奶奶当年的嫁妆,是奶奶的爸爸做的,这台已经有80年历史的织布机和玉庄老人一样,是村里织布机中“最年长”且“最德高望重”的。
代价:为织锦瞎掉左眼
7年前,玉庄每天都还在织布机旁织布,虽然家中早已不需要靠她织布来维持生活,但对于从15岁就开始与织布机朝夕相处的玉庄来说,织布早已成了她的生活习惯。
2000年前后,一位日本游客到版纳旅游,看到当时90多岁的玉庄织出的美丽花纹,兴奋地在织布机前与其合影。这位日本游客说自己的云南之行不仅欣赏到了精湛的傣族织锦技艺,还看到了最年长的织锦艺人,他要把自己的这一收获和日本的亲友分享。玉庄家中有一张被放大的照片,就是那位日本游客与玉庄在织布机前的合影,是日本游客回国后专程寄过来的。玉庄把这张照片当作家中的宝贝,她很开心地让孙女玉蛾甩拿出来给我们看。
玉庄虽然说不来一句汉语,但却是个很善谈的人,她通过孙女告诉我们,当年,有许多马帮人只要路过她们的村子,就会用普洱茶来换她们的傣锦。那时她们的“工作量”很大,不仅要织布,还要把织好的布缝衣服,除了供家里人穿,有时还会有外村的人定做,于是常常通宵达旦地又织又缝。由于没有电,到了晚上就点煤油灯,长此以往,生生把左眼给“织”瞎了。玉庄絮絮地说着,她的语气,她的神情让我们感受到她对织锦绵长的感情和织锦带给她的乐趣。
革新:纺线机“牵手”自行车
谈到过去与现在织锦技艺的比较,玉庄说都还不错,可喜的是现在的花纹样式更多了,况且,家里有三代人都在织锦,这让玉庄感到很欣慰。但20多岁的重孙辈们就不太愿意学了,觉得这个技艺不挣钱,又累,她们要忙着做农活或是生意,这让一心想把技艺传给重孙女们的玉庄有些生气,“可惜啊……”
阁楼旁的一架纺线机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与一般全木制作的纺线机不同,这个纺线机的轴是用自行车的轮子代替的。它是玉庄的儿子,玉蛾甩的父亲做的,由于自行车轮直径比较大,纺线机的转速及纺线速度便提高了不少。玉庄坐在纺线机前感叹:“年轻人就是办法多啊,我们那会怎么会想到这个。”
感情:坐在织布机前就开心
现在,已过百岁的玉庄已经很少织布了,不过见我们来,她戴上老花镜,坚持要为我们露两手。我们唯恐老人家会摔倒,一起将她扶着坐到织布机旁。听说要拍照,老人家很高兴,还特意将自己的头发拢了拢。玉蛾甩告诉我们,奶奶对这台织布机很有感情,虽然现在因行动不便很少织布,但她特意将自己午休的床放到织布机前,每天看着女儿、孙女织,有时忍不住了就亲自上去织几下,一坐在织布机前,老人家便会特别开心。踩脚蹬,拉梭子,玉庄的动作看起来已经迟缓,但我却很感动: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傣族织锦悠久的岁月,体会到了织锦艺人的执着、坚守与快乐。在工业化的今天,正是有许许多多像玉庄这样的人,用双手为我们传承和保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西双版纳傣锦以白色为底,用红色和黑色纬线织成花纹,傣锦线条宽窄有致形体夸张简练,图案较为规律化,色调较为浓重,常用黑红、翠绿、黄、蓝等浓艳色彩的丝线和棉线掺用金丝锦线织制,图案以菱形、方形、六角形及回形纹等几何形为主。
附:
傣锦可以做成傣裙、围巾、垫子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傣族最常用的又叫“佛幡”,傣语称“幌”,是傣族人民在朝拜佛祖、祭奉佛祖时赕佛后敬献给佛寺的一种祭祀用品因此在傣族地区佛幡被虔诚的傣家人赋予一定的“神性”与“灵性”,故而在今天又被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一般情况下,傣族佛教徒们在赕完佛后,将其所敬献给佛祖的“佛幡”悬挂于佛寺大殿堂佛像前的左右两侧,以示
祈盼全家身体健康、平安幸福、五谷风登和来世大吉。至今流传于傣族地区的“做摆”,就是大型的赕佛活动。傣族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因而往往以“赕”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