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西双版纳勐海布朗山秘境--中国唯一的布朗族乡

标签:
布朗族濮人秘境西双版纳布朗山生活乐活简单生活环保生态旅游旅游 |
分类: 云南的世界遗产 |
情牵布朗山
即使对于生活在西双版纳的本地人来说,布朗山也仍有太多的传奇和神秘气息。那里主要居住着西双版纳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的布朗族。山也得名于此。由于交通闭塞、偏远,除了例行公事的政府公务员、少量零星商贩,本地大部分人实际上很难有机会去布朗山。
布朗山布朗族自治乡位于勐海县东南部,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东与景洪市大勐龙镇交界,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1公里,西北与打洛镇毗邻,北与东北连勐混镇。全乡总面积1016.34平方公里。乡境东西横距约38公里,南北纵距28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人。乡政府驻地勐昂,海拔1220米,距县城91公里。
全乡面积1016平方公里,人口18000多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人)。,是布朗、哈尼、拉祜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其中布朗族占65.6%(其中布朗族人口占全州布朗族人口的30%左右)。其次是哈尼族3400多人,占总人口的18.8%;拉祜族2400多人,再以下还有汉族和傣族(他们才是这里的少数民族哦)这里是中国布朗族分布最集中的地方. 人们说布朗山是“守着宝山干受穷”。因为这里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78%,也极其适合粮食、茶叶、水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
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山这片山地,西南部低矮,北部高耸,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有2000多米,在北部的三垛峰和三堕山,最低处仅530多米,在布朗山西南部。布朗山南北相对高差达1400多米,形成了立体型气候自然景观多样的特点,常绿阔叶乔木林和阔叶混交林为主.
布朗族
布朗族与柬埔寨的高棉人是同一种族,是高棉人南迁时的掉队者。高棉人创造了吴哥文明,作为西双版纳最早的土著,布朗人却成了茶文化的一个源头,其凉拌茶、酸茶和竹筒茶的制作工艺,在茶叶界独树一帜。令人不安的是,由于布朗族人又不善接触,对外面的文化吸收较少,自己也没文字,本民族的文化也就渐欠遗失,所以缺少强大的自身发展能力。其人口呈负增长
他们在最高海拔为2082米的三垛山和最低海拔为535米的南览河与南桔河交汇处之间的坡地上,一代接一代地繁衍生息,并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古老文明,而茶文化即是其中之一。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就曾把布朗人称之为茶艺的始祖,是他们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
布朗族,历代称为“濮满”、“濮人”等。解放后,国家改“濮满”为布朗族。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现有人口不到十万。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打洛等地,还有普洱和双江一些地区。根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云南古代“濮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在西晋时,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隋唐以后,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其分布更为广阔,唐宋时期,“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现在的布朗族。
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全民信仰小乘佛教,解放初期布朗山还处于半原始、半封建的社会。作为国家级的贫困乡,当地的布朗族人几年前大部分还处于刀耕火种的生活状况中,经济生产十分落后。
两年之前,我曾骑自行车穿越布朗山,先送上两年前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