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茶叶地理志(开篇续二,开启云南古茶山旅游)
(2010-05-23 20:32:30)
标签:
茶树大叶茶茶文化普洱茶茶叶西双版纳原生态云南普洱茶乐和家园热 |
分类: 普洱茶和古茶山 |
有人赞美普洱茶产地曰:“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
三、古茶树资源价值评述
西双版纳悠久的产茶历史,在全州世居13种少数民族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西双版纳的古茶树资源无论是种类、品种、数量、面积,还是历史、民族、文化均有其特殊性。茶种多样性、民族多样性与茶文化多样性三位一体,集中于西双版纳,在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难以找到第二个地区。而且是我国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因此,无论从古茶树的文化底蕴还是从其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观赏价值来看,西双版纳古茶树、古茶园都是“世界级”的资源,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珍贵遗产.
我们呼吁:应对西双版纳古茶树、古茶园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并申报世界遗产,以争取国家及国际组织对古茶树、古茶园保护的支持。
1、环境和物种资源
西双版纳古茶园分布区域,地形比较复杂,海拔高差大,造就了各古茶区不同的生态系统。古茶树经过长期的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特植物学特征的地方群体品种,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基因,无论从树型、叶形、叶质、芽叶色泽到产量、内含物、抗逆性等都各具特色,既可从中直接选育良种,又可作为人工杂交育种的种质资源,是宝贵的种质资源库,分布于树林之中,大都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较好,加强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了保护。
2、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
勐海17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南糯山800年的栽培型古茶树,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马古道”、勐腊易武“茶马古镇”,吸引着中外茶人的目光,而傣族的香竹筒茶、布朗族的腌酸茶、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基诺族的凉拌茶、拉祜族的火罐茶、佤族的烤茶、彝族的火焯茶等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这些古老的“茶文化”蕴含着厚重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将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与旅游相结合,开展古茶资源、民族茶文化生态旅游,一方面可对民族茶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整理,使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可在生态旅游中让茶农得到实惠,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古茶树、古茶园的保护。
3、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西双版纳各民族的重大节日和礼仪习俗中,茶是必不可少之物。布朗族有在寨子中心祭台祭祀茶树、敬奉祖先的习俗;傣家人的婚俗中,订亲少不了订亲茶;哈伲族称茶叶为“诺博”,其含义就是奉献吉祥之物;基诺族则在盛大的“特懋克”节祭祀大鼓时,要用火烤的茶叶祭祀大鼓。可以说“茶”是各少数民族人民通天、通天、通神的祭物和媒介。
遍布于西双版纳境内内的古茶树和古茶园,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是我各民族悠久种茶饮茶历史的见证。大面积保存的古茶树、古茶园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生产应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古茶树资源,实际上就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古茶树资源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是其它任何物种都无法代替的。
4、开发利用价值
利用我州拥有享誉全球的野生型“巴达大茶树”、栽培型“南糯山大茶树”及丰富的茶树资源和独特的民族茶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茶业生态旅游。既顺应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大省”的发展思路,又有助于西双版纳茶文化的传播,也有助于西双版纳旅游业与茶文化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