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山水
一山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735
  • 关注人气:9,2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美文共享:菩提神树--灵光熠熠的西双版纳

(2010-01-20 15:00:25)
标签:

宗教

菩提树

傣族

村寨

释迦牟尼

西双版纳

旅游

菩提

神树

景洪

傣寨

云南

分类: 西双版纳乐活

我心犹怜:菩提神树--灵光熠熠的西双版纳

      离开村寨很多年,村寨的山水轮廓依稀在记,但很多村寨里的事情却在记忆中逐步变得模糊,甚至随着时间的消逝慢慢从记忆中消失殆尽。
     惟有这样一种景象沉淀在我脑海里:
      晴朗的天空下,目光的尽头是绿色的连绵群山。目光回视,绿到跟前,是一棵高大无比的树,裸于地面的老树根虬髯盘结,并向四周伸延,扣入大地。树径硕大,几个成年人都难以合围。树上枝繁叶茂,犹如上天栽下的一棵巨伞,树的枝条细长柔弱,形似垂柳,千枝万枝柔软细枝在微风中轻抒曼舞,心型完美的树叶翼翼抖动。
      树下,浓荫匝地,村寨里的老人将蜡条、粽子等默默地好好摆放在树根上,然后退下,一起跪在树前,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接着双手伏地跪拜。
      肃穆中,时光、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停滞不动。
      洁白的云彩摄下了这样的景象,纵然飘啊飘,它也都永远定格怀揣。
      茫然无知的我在这一刻强烈地感受到了某种东西存在于这神秘的气氛中。
      “记住吧,孩子。”在离开那棵大树的时候,母亲抚着我的头亲柔地说。像对我说,亦像自言自语。我觉得母亲在这时候也变得神秘,因为我实在不清楚她要我记住什么?
       然而,母亲的这句话竟成了一道谶语。
       “黛绿的大树、心型的树叶、跪拜的人群、肃穆的气氛”从此如影相随地附在了我身上,纵然走到哪里我都永远感知、永远看到。
      在梦里,它让我再度身临其境,虔诚地重拾旧忆。触景生情时,它会漫延而出,让我感怀不已,冥冥之中有什么牵扯着我的心,使我的心犹如那心形完美的树叶在风中翼翼颤动。是我记住了它呢?还是它如神灵般进入、融合到了我的生命之旅。我竟分不清、道不明。而我也竟会在遥想、思索的这一刻宛若天人合一,心无杂念、宁静地洞察天地间的一切。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答案。
二 那棵大树叫做菩提树。
      菩提树属桑科榕树类高大乔木。在印度叫做毕婆罗树。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菩提”原来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悟道成功的意思,释迦牟尼背*毕婆罗树净心修炼,顿然大彻大悟而成为佛祖,后世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名为《二十年代佛主出世纪》的傣文经书记载着28位佛主依树成道的经过,据考证,其中有6代佛主的成道树是四种榕树,而释迦牟尼的成道树也正是菩提树。
       西双版纳佛寺多,菩提树也多。这里的傣族、布朗族信仰佛教,都把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虔诚的佛教信徒认为菩提树是吉祥树,自觉加以保护,把它种在佛寺院内,几乎每座佛寺院内都有高大垂枝的菩提树与之映衬。
--------------------------------------------------------------------------------

      从远古至今,看似愚懦的傣族们修桥铺路,遇上菩提树都要饶开,没有人会砍伐菩提树。从而他们的建筑都懂得依势而建,而不是那种具有破坏性的铲除一切之后再拔地而起。他们把自己小心翼翼地摆放到了大自然中去,把自己溶进了大自然里,不忍惊扰、侵犯世间的宁静。这样的建设保留了很多原来的景致,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抚今忆昔,可以凭借一棵树、一块石具体地看到历史、感受历史,而不是从书本里抽象地读到历史。这样的景致在西双版纳很常见。在泰国比较普遍,泰国是佛教之国,也是旅游之国。旅游者在观光的同时亦可深深感受到当地的历史文化。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底蕴。
      在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在景洪城东南角的曼景兰与曼听两个村寨之间,生长着一棵树龄已逾800多年的古老菩提巨树,树的主干粗大壮硕,要5个人分开手臂方能合围。下部主干此凸彼凹,镌刻着经历百年沧桑的痕迹。根茎部位裸露在地面的树根,如无数蟒蛇互相绞缠攀爬。根基如圆台般高出地面,路人常以根基为椅,坐在树下小憩乘凉。这棵菩提树传说与泰国某地的一棵同龄菩提树是“兄弟树”,是中泰两国两位身居王位的挚友互相种下的,作为友谊长存的象征。四百多年前,勐泐(今西双版纳)与勐泰(今泰国)两位穷少年结识后互相勉励,奋发拼搏,分别在泰国和西双版纳获得王位。那位泰王来到西双版纳亲手种下了这棵菩提树;西双版纳王子也奔赴泰国,手植了一棵菩提树。两位王子愿他们手栽的菩提树同生同长,寓意中泰两国人民友谊长存。景洪市曼景兰与曼听的傣族群众对这棵古稀菩提树倍家爱护,一直把它视为中泰两国人民团结和友谊的象征。

      傣族中有句古训是这样说的:“不要抛弃父母、不要砍伐菩提树。”否则将会遭到报应与惩罚。正是在奉为神树的前提下保护下来的古老菩提树,很多虽然年逾古稀,却树势不衰,树势十分旺盛。如此看来,倒似是傣族群众由于对菩提树的敬畏、害怕遭到报应的古训之使然才产生的保护,我看不尽然。傣族的生态观把森林视为第一生命,历来爱护森林,从来不乱砍伐森林。他们不是到森林中砍柴,而是在村寨周围种上成片的薪炭林,叫做“黑心树”(铁刀木),因树心是黑色而得名。这种树枝杈繁多,而且都是长的笔直。更重要的是这种树发芽生长得很快,人们把主干上面的枝杈砍来做柴后,很快会发出更多的枝杈。
      不仅对待森林如此,在社会中,傣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也充满了如浴春风的礼节,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传统、一种风气。在傣族群众里是看不到有老人被遗弃的,偶有孤寡老人,村寨里都会互相帮忙帮其建盖、修补房屋,挑水、拾柴之类的事都会有左邻右舍的人们顺带着给其捎来,用不着谁动员谁,大家都当是一种习惯而为之。
     这样看来,又似古训之使然,傣族群众接受古训,并将其意义延伸到了其他范畴,代代延续,使之变成了一种传统的关爱之心,对一切存在的事物尽其所能的爱护。
      我赞同这种说法。
--------------------------------------------------------------------------------

      傣族群众对菩提树的爱护从种植的时候就开始了。
     种植菩提树的时候,傣族群众还要举行庄重的仪式,颂经般的唱起《栽树歌》:  
      “吉祥啊,圣洁的树,
      不栽在高山上,
      不栽在深箐,
      就栽在寨边,

      就栽在水田边,

      就让它生长在路边,
      在这里扎根,在这里茂盛生长。”

      然后才把树植入土里。植好之后还要用蜡条、粽子等供品拴在菩提树干上进行供祭。这时候才算种植结束。所以在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傣族群众的一村一寨都种有菩提树,路边道旁也见有菩提树,可以看见傣族群众以供品供祭菩提树。菩提树成为傣族民族文化特征之一。酷暑时人们在树荫下纳凉,农闲和傍晚时在树下编织农具、竹器。而在夜晚,少男少女们在树下烧起篝火,女的纺线,男的吹秕唱歌,互觅情侣,菩提树为他们提供了温馨而又浪漫的夜晚。
       在景洪市勐龙镇广罕大佛寺附近有一棵以树势怪异闻名的菩提树,其树胸径仅有1米,老树先伏地向西呈45度角倾斜伸延2、5米后,转为水平状平伸13、5米,再向下斜伏地生根,形成一道菩提树拱桥以后,又以一棵大树向上生长,分枝长杈,头顶绿冠。所架“拱桥”高1、6米,游人可在桥上漫步。
      世间的菩提树,通常都是青枝绿叶。但在景洪市勐龙镇曼达赫寨子附近一棵胸径达1、9米的古老菩提树,在长青枝绿叶的同时,还生长出一种白色枝条,白如霜雪,不见青绿之色,且每年都发,每次仅发一至二枝,决不超额。民间传说,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出游传教之时,曾经在这棵菩提树下依树小憩。树感佛祖厚爱,特抽白色枝条作为回报。当地群众在这棵树的周围砌上砖墙进行保护。每到菩提树抽发白色枝条的时候,膜拜者、观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要么种了就一直爱护,要么就不种。”老一辈的人都这样说,种了之后又不去爱护,那就是一种遗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德行,也同样会给自己带来噩运。菩提树在种植后的每一年里都要进行一次必须的供祭。当然,其他时候个人的供祭则随时都可以进行。所谓的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

       如果说真的有神灵存在,而神灵是公正的、扶善惩恶的。那么菩提树就是人与神的交流点。人们在节日、喜庆之日不会忘了去供祭菩提树,有病痛也不忘了前去供祭。都在用心的祈求菩提树带来吉祥、驱走灾难。
       如今,母亲也随我住到了城里,但她没有忘记供祭菩提树。节日里,她身着盛装,手提供品,徒步而去。身形佝偻,但步履轻快。每当家里有人生病时,她又忙着准备供品,在傍晚的时候出门。回来的时候她就说:“会好的,会带走的。”她当然知道生病是要看医生、要打针吃药的,她也如此。但她仍然这样。
       每当看到她为这些忙乎时,我都感到鼻子酸酸的。
       虔诚的人们啊,是菩提树具有了佛性,使人们前往膜拜呢?还是人们具有了佛性,不断地在探求人生的真理?

      怎么想我都认为是人们具有了佛性,他们都在行善、积德,都在为善于世。想到这里,我就找到了那一种答案,懂得了母亲原来要我记住的。我获得了心的宁静。那就是他们早已经明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其实,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隐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不“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颗菩提之心。佛性贯穿了人们的道德伦理中,他们的心就是菩提之心。
      人们供祭、膜拜菩提树,不是在供祭、膜拜那棵树,是在供祭、膜拜赐予人们菩提之心的佛祖。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