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2008-10-03 16:25:56)
标签:
教育 |
一、行为主义的贡献
(一)强化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特征
(三)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尽管行为主义产生之前,传统心理学研究中也有强调心理学应用的成分,如机能主义心理学就强调心理学的应用,但相对而言,只是局限于一般性的应用研究,而没有具体到心理学的各种具体领域。但行为主义产生之后,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就成为一种趋势。由于行为主义的目标就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因而特别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这种观点应用到教育领域,就出现了“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主张。目前,在美国心理学应用范围之广,涉及领域之多,是不胜枚举的。从政府机关到大、中、小学校;从工厂到生化实验室;从医院诊所到军队海关,心理学的应用更是不计其数。这些都部分地归功于行为主义。
二、行为主义的局限
尽管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发展起了革命性的作用,但却矫枉过正,因而其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
(一)生物学化倾向严重
行为主义起源于动物心理的研究,强调动物心理研究的客观化倾向,践行摩尔根的吝啬律,从而避免了动物心理研究中的拟人化倾向;但行为主义却过于极端,矫枉过正,采用动物做被试并把从动物实验中发现的活动规律推广到人类身上,忽视了人类的特殊性,难免走上人性生物学化的道路。而且,行为主义否认人的心理和意识的存在,把人的行为都归结为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刺激、反应又被分析还原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等生理活动。受吝啬律的影响,行为主义坚持人的行为都可以用生理学的术语加以解释,把人的心理现象还原为人的生理现象,从而走上了生物还原论的道路。
(二)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使心理学成为没有心理的心理学。同时,由于行为主义过分强调人和动物的同一性,否定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仅起联络和传导作用,使心理学成为没有头脑的心理学。
(三)犯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行为主义否认生理和遗传对心理的作用,忽视刺激反应之间人的主体性因素的作用,把人看成是一架被动的刺激-反应机器,认为只要给定适宜的环境刺激,就可以塑造人的相应的行为反应,并认为只要知道人的反应,就可以推知他所受到的环境刺激,把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看作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力量。这样,行为主义在解释人的行为时,就难免要犯机械环境决定论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