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2017-10-25 09:32:08)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 |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1
[北宋]沈括
温州雁荡山2,天下奇秀3,然自古图牒4,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5,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6,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7。唐僧贯休8为《诺矩罗赞 》,有“雁荡经行云漠漠9,龙湫宴坐雨蒙蒙10”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11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嶮怪12,上耸千尺,穷崖巨谷13,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14干霄15。原其理16,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7,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18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19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20;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21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22,亦此类耳。今成皋峡西大涧23中,立土24动及百尺,迥然25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释
1.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本文选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原文无标题,注译者郭南山(昵称东郭先生gns)用原文中的第一句“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作为本文的标题。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其力作《梦溪笔谈》是我国科技名著。
沈括从温州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的奇特地形,推论出水的侵蚀作用,这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代,堪称地质学上的一大发现。
2. 雁荡山:在浙江省东南部,其主体部分位于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分在台州市下辖的温岭市南境。山顶有荡(长草的湖沼),旧传秋雁南归时多宿此,故名。根据瓯江自然断裂,雁荡山被划分成北、南两个山组:北雁荡山在乐清市东北,其主峰海拔1,057米。北雁荡山规模大、景点多,人们通常所说的雁荡山,一般指北雁荡山。南雁荡山在平阳县西,其主峰九峰尖,海拔1,237米。雁荡山的山体主要由流纹岩构成。
雁荡山以山水奇秀而名闻天下,素有“海上名山”“ 寰中绝胜”之美誉,史称“东南第一山”。奇峰巨谷,悬崖飞瀑,灵岩神洞,芳草佳木,犹如仙境。有百二峰、六十一岩、四十六洞、十三瀑等。著名景区有灵峰、三折瀑、灵岩、大龙湫(瀑布)、雁湖、石梁洞、显胜门、仙桥-龙湖、羊角洞、方山、长屿硐天、楠溪江等。
雁荡山自古为游览胜地,历代文人墨客,象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张大千(近现代著名画家)、郭沫若(近现代著名文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等大家,纷纷来此探奇揽胜,留下了传世佳作、美丽诗篇和宝贵墨迹。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但在三游雁荡山之后,却掷笔而叹曰:“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黄山以雄奇著称,而雁荡则以灵奇名世。2005年,雁荡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3. 奇秀:神奇秀丽。
4. 图牒:图册和典籍。此处指地理方面的图册和典籍。
5. 玉清宫:指宋真宗赵恒修建的玉清昭应宫,位于北宋东京皇城西北天波门外。于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四月十六日开建,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十一月建成。玉清昭应宫共有两千多个区,包含长生崇寿殿和3610间房屋。共耗费白银近亿两,约当北宋全国两年之岁入,其侈丽程度令人瞠目!北宋当时的士人田谓称其“宏大瑰丽,不可名似”,而官员张永则指其“竭天下之财,伤生民之命”。
6. 西域书:古印度的佛教典籍,佛书。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属西域范畴,故称佛教典籍(佛书)为西域书。
西域:自西汉起,西域为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以西地区的总称(参见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故址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指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西汉时,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汉宣帝刘询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唐代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当然,此处的西域主要指狭义西域。
7. 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阿罗汉诺矩罗,居住在震旦(指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下的龙湫。
阿罗汉:梵文Arhat的音译。意译则为“应供”,即“当受众生供养的圣人”。这是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也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简称“罗汉”。
诺矩罗:梵文 nakula的音译。为十六罗汉中的第五罗汉。传说诺矩罗就是《阿罗汉具德经》中的诺酤罗长者。他与其眷属八百阿罗汉一起,居住在南赡部洲,护持正法,饶益有情。唐代禅月大师贯休所绘制的诺矩罗像,倚坐在石上,双手执如意形之木童子,置左肩,作搔背状。敦煌千佛洞第七十六窟的壁画,有诺矩罗阿罗汉像,趺坐于石上,右手握拳置于胸口,左手执拂尘按于膝上。
震旦:古印度把中国叫作Cinisthana,佛教经籍中译作“震旦”。东晋帛尸黎密多罗所译《佛说灌顶经•第六卷》:“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有人认为,“震旦”与“支那”,都是秦国的“秦”字的对音。
芙蓉峰:位于北雁荡山大龙湫景区,在西内谷与西外谷交界处的东岭北面。山峰高耸入云,离得老远就能看到,故明人何白有“江上百里见芙蓉”之句。清人方尚惠《芙蓉峰》诗:“云间峰朵朵,锦绣似芙蓉,不待秋风起,花光映日红。”解说了“芙蓉峰”名称的来历,描写了芙蓉峰秋日漫山花开、姹紫嫣红的秀美风光。
龙湫:指大龙湫(音qiū秋),为雁荡山中著名的大瀑布。上有悬瀑下有深潭称作龙湫。清代诗人江堤有“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之句。
8. 贯休:公元832~913年。唐、五代之际诗人、画家、僧人。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今浙江省兰溪市)人。七岁时在家乡和安寺出家,为圆贞禅师之童侍。记忆力极强,日诵《法华经》千字,过目不忘。雅好吟咏,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五代时前蜀主王建天复年间(公元901~907年)入蜀,蜀主王建称其为“禅月大师”。善诗,部分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工画,学阎立本(唐代前期著名画家,官至宰相),笔力圆润遒劲。所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皆粗眉大眼、丰颊高鼻,被称作“梵相”。相传《十六罗汉图》出自贯休之手。善草书,时人比之怀素。著作有《禅月集》。
9.漠漠:密布貌。西晋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廛里一何盛,街巷纷漠漠。”
10.蒙蒙:音méng萌。通“濛”。微雨貌。《诗经•豳(音bīn宾)风•东山》:“零雨其蒙。”
11. 谢灵运:公元385~433年。东晋、南朝宋间著名山水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移籍会稽(郡治所在山阴县,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因幼时寄养于外,故小名客儿,世称谢客。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东晋时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谢康公。入南朝宋后,曾任永嘉(郡治所在永宁,即今浙江省温州市)太守、侍中、临川(郡治所在临汝,即今江西省抚州市西)内史等职。后被杀。其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大部分诗作描写会稽、永嘉、庐山(在江西省北部,绵亘于鄱阳湖、长江之滨)等地的山水名胜,开山水诗派之先河,此后山水诗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原有文集,后散佚。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2. 峭拔嶮怪:峻峭、挺拔、艰险、古怪。嶮:音xiǎn显。同“险”。艰险。
13. 穷崖巨谷:光秃秃的山崖、巨大的山谷。
14. 森然:林立高耸貌。
15.干霄:直冲云霄,直插云霄。形容山峰高峻。干:干犯,冲犯,直冲,直插。
16. 原其理:探求其原理。
17. 冲激:冲击激荡,冲刷。
18. 岿(音kuī亏)然:高大屹立貌。毛泽东主席《西江月•井冈山》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19. 水凿:大水冲削,大水冲凿。
20. 高岩峭壁:高耸的山岩、陡峭的石壁。
21. 沟壑:溪谷,山涧。续范亭(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南泥湾概况》诗:“山陵起伏森林茂,沟壑(音hè贺)纵横雨露多。”
22. 植土龛岩:直立状土柱和佛龛(音kān堪)状山岩(上部探出,下部凹进去的山岩)。
23. 成皋峡西大涧:成皋(音gāo高)峡谷西面的大山涧。
成皋:古县名。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晋以后历为司州、北豫州、成皋郡、荥州、郑州等的治所。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的广武山上,有广武城故址,楚汉相争时,为刘邦、项羽对峙处。有东西二城,中间隔着一条深涧,即鸿沟,后世称作楚河汉界。峡西大涧,当指鸿沟以西的大山涧。有的原文作“成皋、陕西大涧”,说不通。
24. 立土:直立的土柱。
25. 迥(音jiǒng窘)然:高耸貌。
译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而自古以来的地理图籍,却从来没有提到过它的。宋神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因为东京皇城建造玉清昭应宫,在雁荡山伐木取材,才有人发现了它,当时雁荡山还没有什么名气。据西域佛书记载,阿罗汉诺矩罗,居住在震旦(指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代僧人贯休曾作《诺矩罗赞》,其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之句。雁荡山的南面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可以俯瞰前面的大海,然而当时还不知道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后来因为伐木,才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一个大池,被认定为传说中的雁荡;下面有两个水潭,被认定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人根据贯休的诗而命名的。谢灵运曾任永嘉(郡治所在永宁,即今浙江省温州市)太守,永嘉一带的山水,他几乎都游历遍了,却唯独不曾提及此山,可能由于当时还没有“雁荡”之名的缘故吧。
我看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似他山,全都包藏在诸山谷中。从岭外观望,什么都看不到;来到谷中,则见诸峰林立高耸,直冲云霄。推求其原理,应当是因为受到山谷中大水的冲激,沙土全部被冲走,只剩下巨大的岩石岿然挺立在那里。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都是大水冲凿之穴。从下面观望,则见高耸的山岩、陡峭的石壁;从上面观望,则见诸峰的峰顶恰与地面齐平;甚至诸峰的峰顶,还低于山顶的地面。世间沟壑中大水冲凿之处,都有直立状土柱和佛龛状山岩,也属于此类情况。现今成皋峡西的大涧中,直立的土柱动辄高达百尺,高高耸立,相当于缩小了的雁荡山,只不过这里是土柱而那里是石山罢了。雁荡山既然没有高出地面以上,则必然会被深谷中的林莽所掩蔽,故而古人未见,谢灵运未到,按理说就不足为怪了。
郭南山(昵称东郭先生gns)
2017年10月25日完成注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