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港的经济,那就不能不用到四个字:涅磐重生。回归10年来的香港经济,可以用《双城记》中开篇名言形容:“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
香港,在全球经济竞争力排行长年稳居前10位,人均GDP为27600美元,同时也是全球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基尼系数达0.525。由于经济规模小而极度开放,很容易受外围经济波动出现大起大落。
回归后香港遭到一系列天灾的打击。金融风暴,禽流感,SARS,直到2004年,香港才走出低迷的谷底,久违的升平景象,重临香江。1998年8月,索罗斯等金融“大鳄”携国际对冲基金,对香港股市,汇市,期市三管齐下。情急之下,港府动用1200亿港元外汇储备大量购入港股,一场惊心动魄的对攻战之后,炒家终于撤退。有人说,香港作为一座城市跟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角力,未输已属奇迹。在我看来,香港怎么会输。
1998年底,-5.5%的负增长令曾经亚洲“四小龙”之首的香港灰头土脸。2000年,美国经济的低迷,网络泡沫的破灭,使香港经济又回到低谷。2003年6月29日,CEPA在香港签署,之后的一年,港人期盼已久的转折点出现了。2004年香港GDP实际增长8.6%。2006年底恒升指数突破2万点,股市一片红火。
长久盘桓的晦气似乎已经散去,但昔日的记忆依旧清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