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土路
黄土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7
  • 关注人气:9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纸上的黄土路——— 读散文集《谁都不出声》/刘永娟

(2014-01-20 09:49:39)
标签:

文化

分类: 哎,评论:)

纸上的黄土路

——— 读散文集《谁都不出声》

 
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rb/images/2014-01/17/07/7s173_b.jpg读散文集《谁都不出声》/刘永娟" TITLE="纸上的黄土路——— 读散文集《谁都不出声》/刘永娟" />

 

 

    □刘永娟

    “年轻些的时候,我能把烟从耳朵里鼓出来。可是,现在我年纪大了,就不表演把烟从耳朵里鼓出来的绝技了,权且给你们表演一下烟是怎么从鼻孔里喷出来的罢。”酒桌旁,喝了几杯后,桂林作家黄土路点燃了一支香烟,大声说着话,成为了酒席的焦点。其实,没喝酒的黄土路是不抽烟也不吹牛的。

    坐在开往忘忧谷的大巴上,我打开了从一个文友手里抢过来的这本书。“在摇晃的车里读书对眼睛不好!”大巴爬一段险坡时,身旁的伙伴提醒我。于是我把打开的书倒扣在膝盖上,转脸对着窗外不再苍翠的树林。一只鸟从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树冠里飞出来,停在一棵落光了叶子的银杏树上。我跟身旁的伙伴开了个玩笑,说,快看,黄土路的老爸站在那棵桂花树上打老鹰。

    《谁都不出声》这本集子的第一篇散文是《父亲传》,《父亲传》的第一章就是《站在树上的父亲》。一个在城市里奔忙不能回家的儿子满怀负疚地与站在老家黄皮果树上摘果的父亲通电话,这样的场景钻进了多少读者的心灵缝隙?唢呐声里的祖父、躺在地上盖着白布的早逝的母亲、自己用木头手枪顶过的偷桐果的中年男子,父亲的鞭子和猎枪、母亲的坟墓和怀抱、山上的野花野果、赐福湖湖面泛起的波纹,这是黄土路的流年。“流年”是散文集第一小辑的名称。是流年推着黄土路进了城市,还是三马车载着黄土路进入城市的,谁能够说得清楚呢?不记得是谁说的话了,大概意思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生活了一百年,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城里人”。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对的。散文集的第二小辑“烟火”里,进入了城市生活的黄土路仍然与在赐福村的小道上奔跑的黄土路有着永远无法切断的关联。在沿海地区的一家报社做广告策划工作,小村的青石板上写的文字“你们有谁看见我的马请告诉我一声”是两个黄土路的关联(《想起远离广告的人们》);在城市里逛书店的时候,那个偷了一本价值4.2元的《机器猫》的女孩儿是两个黄土路的关联;在南宁当编辑的时候,那个脖子上长了不知名肿块辗转城市多家医院却查不出病因已经瞎眼的乡亲,是两个黄土路的关联(《家乡来的人》)。也许是真的,其实所有人终其一生的努力,不过为了追寻回到母亲子宫的安全感。黄土路给自己这本集子的第三辑取名为“地方”,这个小辑里收入的是几篇类似游记的散文,其中两篇名为《山那边的凤山》和《从一片枫叶上回家》。至今为止,我在三个不同的场合听到过不同的人对这两篇散文的极高称誉,这些称誉分别来自评论家、编辑和普通的读者。这些记录作者到家乡巴马附近的县份走动的看起来很普通的文字,何以感动了来自不同层面的读者?如果让我来解答,我会说,因为这些文字演绎了重回母亲子宫的原发性的执着。

    这本小书的中间,还收入了黄土路的48幅摄影作品。黄土路的摄影在朋友圈中小有名气,他常能在我们看来平常的景物中拉出打动人心的镜头。墙根下的爬犁、颓败的门上残缺的对联、在鞋摊前擦拭眼泪的孩子,这是黄土路的家乡影记。

    “你们一定要对我好一点,因为我来自长寿之乡巴马,我应该是我们这些人中间活得最长的那个人。你们不对我好一点,我一百五十岁写文学史的时候是不会给你们好词的。”说这话时黄土路没有喝酒,听这话的表面你会以为黄土路狂狷。当然,我们都知道,这只是玩笑。这个玩笑背后的黄土路,和纸上的黄土路一样,朴实、谦卑,对万物充满了同情。和我一样,和很多人一样,他这辈子永远也没办法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了。

    (《谁都不出声》,金城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