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性的善与恶——我读《双城记》

(2023-12-23 17:53:23)
分类: 若有所思

很久没有读世界文学名著了,因为人名难记,因为故事背景陌生,种种原因吧。而时隔多年再一次捧起名著还是出自一个偶然的原因……那是夏末初秋的时节,喜欢溜达破烂市的我,无意中在市场里看到一堆译林出版社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全新名著,大概能有18本,这些书我书橱里大都有,也是随口一问价格,摊主见我是熟人儿,此前在他那曾淘过几次书,张口要5元一本,见我无动于衷,随即改口“全拿着就2元一本”,那就不客气,全端了。回到家不能看着这一堆书束之高阁,索性挑拣一下没翻过的,这一挑拣,就选出来了这本《双城记》。
翻开一部书就如同打开一段尘封的岁月,这就是翻书的魅力所在。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把读者带回的是近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作者并没有去品评孰对孰错孰是孰非,而是用一个故事线很简洁的小故事,由小及大,讲明了这场变革的来源,即“压迫”。故事以马内特医生为主线,一个故事分为两次救赎,一次是马内特医生的女儿露西救赎在巴士底监狱被关十多年且已经丧失心智的老人;而再一次的救赎,是已经恢复工作能力的马内特医生,为了营救他的女婿达尔奈而依靠自己的威望和名气四处奔走,虽然达尔奈被成功的被判无罪释放,但因为有着对达尔奈贵族之家深仇大恨的德法日夫人举报,被再次送进了巴士底,获得死刑宣判,而深深爱慕露西的律师西德尼卡顿,为了心中纯洁的爱,不惜使用掉包计,用自己的性命再一次将达尔奈从死亡的边缘拯救了回来……
名著之所以能够被称其为名著,在人世间被人津津乐道长久而不衰,就是因为它能得到不同年代读者的认同。合上《双城记》,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翻看当代中国小说很少有的感觉。300多页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却洞穿了人世间一个大的命题——人性。因为人性的贪婪,贵族之家过的是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生活,在金钱地位的蒙蔽下,视贫苦百姓为草芥,当这种压迫濒临人的承受极限,势必会引起抗争,这应该就是法国大革命的根源所在。翻身而起主宰社会的贫苦大众,在只有激情、缺乏约束的时代大环境下,冲动替代了理性,残暴赶走了良知,将以往所遭遇的苦难变本加厉还击回去,甚至不去顾忌被惩罚者是否无辜,不受约束引发的血雨腥风,也注定会带来必然的结果,但身为作者的狄更斯并未评判,只是让历史向读者做出回答。
强权群体中也有善良之心,放弃贵族身份,散尽家资自食其力求生的达尔奈就是其中的代表,为了营救昔日的管家,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初期逆向而行,闪现的是人性善良的光辉;而有着凄惨遭遇的德法日太太,由“弱”转为“强”后,不择手段寻求报复,甚至不惜欲将对其全家有恩的衰老的马内特大夫乃至其女儿、无辜的露西与她的子女全部都置之于死地而后快,折射的是人性受到伤害后变相残暴的兽性。至于说为了仰慕露西而埋在心底的爱,用自己的死亡换取心上人所爱之人的生还,我觉得西德尼卡顿这个人应该是文学作品中刻意被升华的人物,有点不是太真实,也使得《双城记》这部作品的结尾有些过于完满,这应该是这部作品的瑕疵所在。
善与恶,与出身高贵与贫穷没有关系,狄更斯用这个鲜活的故事已经讲明这一道理。想要扬善抑恶,只有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让“权”和“势”有监督、有约束,才能约束强者、保护弱者,避免“善”转化为“恶”。
说的再远一点,好多公知都在推崇民选,估计他们是没看过《乌合之众》那部书,以阿根廷新选出的那位叫做米莱的疯狂总统来讲,公众赋予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没有约束好他如何行使权力,这才上任几天呢,一系列“休克疗法”的组合拳疯狂锤过,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十几个省已经宣布进入经济紧急状态,苦的是平民百姓,怪谁?自己选出的苦果只能自己吞咽。阿根廷可以学老美那套所谓民主,却只学到了皮毛,老美虽说三权分立制约了效率,但却可以约束住当年疯狂的特朗普不理智行使手中大权,而已经举步维艰的阿根廷却在狂人的治理下前途未明,他的一念之差可能就会导致那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万劫而不复。中国当下之所以能够弊绝风清,与严密的法律、密集的监管是分不开的,用司法手段将恶人关在了牢笼里,警示芸芸众生不能为恶,才能让平民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最大的善。
看过一本有价值的书,把自己不成系统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避免日久天长淡忘了,这也是罗利啰嗦写下这么多字的目的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