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话的确很难——读巴金老人《随想录》的一点感想
(2023-02-02 21:15:18)分类: 若有所思 |
着实没有想到的是,2023年因为疫情政策调整,使我的全年开局一下子变得很被动,元旦三天假期父母接连中招,因为他们年纪大且有基础性疾病,弄的家里很是紧张,以至于整个元月都是在帮助老人与病毒抗争中度过的。
陪伴老人的闲暇时间里,着魔似的接连翻看了8本书,超出了以往翻看图书的效率。春节长假也是足不出户,房间里散放的图书翻看过后,翻腾上了书柜,里面已经落有灰尘的一套《随想录》引起我的注意,这套书还是在巴金老人在世且被各媒体炒的火热时候购得的,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购书时翻看了几页,因为当时年轻,很多事情难以理解,读起来觉得枯燥无味,也就搁置在书柜中再未翻看。陪伴老人不能外出,正愁没有合适的事情打发时间,索性拿出来翻看翻看,而这一翻看就放不下了,虽说是5册一套的杂文集,但每册都不厚,以每一到两天一册的速度,在一月份最后一天整整翻看了一遍,不由得感叹自己的青春早已不在,巴金老人的所思所想所感已经不再难于理解难以接受,这在刚刚购书的年代是无法做到的。
捧起《随想录》这套书的第一感触是,对于写书时已年近80并患有帕金森等多种疾病的老者来说,没有甘于躺在大作家光环下享清福儿,而是选择去回顾、剖析自己在特殊的十年中做过的违心事、说过的违心话、写过的违心文,哪怕因为肢体难以控制,哪怕每天仅能写上二三百字,仍然坚持了8年成就了这套文集,不能不感到由衷的敬佩!想想未来如果能够活到70岁、80岁,我们是否能够依然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真的很难想、很难说!而在耄耋之年能够干一点点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常人来讲,更是极为难得的。
薄薄五本小册子讲述的核心就是“讲真话”,静下心来想一想,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受环境、受对方感受等诸多影响,谁能保证自己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委婉的、应景的乃至违心的话,想必我们每个人都会时不时说一些,只不过有多与少的差异,有善意与恶意的差异,有主动与被动的差异。对于在社会上打拼的人来说,讲真话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能办到的事情。何况在那个特定的岁月,为了委曲求全,做一些违心事、说一些违心话,只要没有伤天害理,我想是可以谅解,也是不难理解的。
对于一位已经置身于中国近代文学殿堂中心位置的标志性大作家,耄耋之年的巴金老人完全可以为了守护住自己头上的光环,轻而易举地绕过“十年”的话题,何况他在那段时间里处于“被”的状态,被教育、被审查、被批判……完全不必过多自责,更不必用损及个人形象的代价,将十年所思所想所做付诸笔端让世人评判。但巴金老人一边与衰老、与病魔持续做着不懈的斗争,一边以常人无法企及的决心和毅力,用颤抖的手记录着自己的记忆、自己的感慨、自己的自责……留给后人的是文化巨匠视角中的“十年”伤痛。
人生在世应该坦坦荡荡,把心里淤积的话实事求是地表达出来、记录下来,等同于把体内的尘埃、垃圾清除干净,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可能就是这个道理,虽然晚年各种疾病加身,而巴金仍旧能够成为世纪老人,活过了百岁高龄,成为当时文学届屈指可数的老寿星,我想与他坦荡为人,敢于讲真话讲心里话有很大的关系,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记忆,而这项惠及子孙的文化工程,也使他自己成为受益者,这是他老人家的功德。
拜读过《随想录》后,扪心自问,自己仍没有底气说今后我能保证句句说的都是真话,但我想做个与人无害的人,我是有底气能够做到的,即使是回到那个特定的“十年”,我仍然可以拍着胸脯打保票“我能够不伤害任何人”,哪怕是被人伤害,我也会恪守自己的做人底线。而在此基础之上,不说欺骗的话,少说应景的话、违心的话,这是我应该努力的目标。讲真话难,但努力去做吧,不求尽善尽美,但求问心无愧!能够将上述想法付诸行动,我想这套书我还是没白翻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