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诗歌鉴赏之李白诗歌资料汇编

(2015-02-04 16:58:53)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试题大观

高考诗歌鉴赏之李白诗歌

2002年全国卷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曲的寓意本诗的思乡之情折柳的关键作用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注释:

1.洛城:洛阳。2.《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

简析: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2005福建卷高考题: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0(6)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赏析】: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2)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16(6)"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赏析: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 

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

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字,唤醒全

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

字。字,亦从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绿绮:古代名琴。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16.6分)(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赏析:

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喜欢音乐的人恐怕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听了一支美妙绝伦的曲子,感动得不得了,但却很难把乐曲的高妙和自己在欣赏时的那份感动与共鸣告诉别人。无论怎么形容,最后还是只能无奈地说一句: 妙处难与君说啊!所以,很多东西都可以和人分享,唯独音乐却只能独享。尤其是在录音技术和设备没有发明之前,用其他形式来再现瞬间即逝的乐音就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天才就是天才!李白却有着超凡的本领,他用文字为我们保存了一场古琴独奏音乐会的实况。

高僧浚公带着他那把名贵的古琴,千里迢迢从西南的峨眉山东来与我相会。他气定神闲潇洒地拨动琴弦,铮铮综综的琴声,就像万山深谷中传响着棵棵松树在与风云搏击时发出的诸般声响:时而雄浑,时而清越,时而悲沉,时而欢快……。仿佛有一股潺潺的清泉在流动,我的心也变得清澈明净、疏朗纯和;悠扬的琴声余韵绵绵,远方寺庙里的古钟也为之共鸣,发出嗡嗡的清响。不知不觉中,高爽的秋天竟已是层层灰云积聚,碧绿的山峰早已暮色苍茫……” 诗人首联叙述,交代弹琴者的身份和来历:蜀僧即诗题中的,是蜀地一位名的僧人;绿绮,是汉代出生于蜀地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为自己心爱的琴起的名字,司马相如是弹琴高手,绿绮是天下闻名的好琴。这里是借代,说明蜀僧之琴的名贵;峨眉峰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它不仅点明弹琴者是得道高僧的身份,而且还暗示出诗人与他深重的情谊,峨眉山是李白故乡的名山,暗含他乡遇故知的亲切喜悦与仰慕。这是独奏会的开场白:琴是名贵罕有的好琴;人是技艺超群的高僧,而且还是倍感亲切故知。接下来的演奏,就可想而知一定会精彩绝伦了。 颔联和颈联描写弹奏实况:一挥手状写蜀僧弹琴的动作、姿态和神情,很容易让人想到伯牙挥手,钟期听声(嵇康《琴赋》)上古那著名的弹琴场景;万壑松即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古琴调有《风入松曲》,这里化用来比喻琴声,形象鲜明而富有动势和立体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流水 既比喻琴声如淙淙流水般美妙,又是用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琴声融畅,心境澄明,弹者与听者彼此心绪的交流都在其中了; 霜钟指秋日的钟声,(《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物有自然感应而不可为也。)这里也是化用典故来表现琴声有感应天地自然的魅力,而且又与末句的秋云互为映照,点明了时令。这两联是独奏会的现场实录:潇洒从容的演奏,抑扬顿挫疾徐有致的琴声乐韵,天人共应、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全在诗人的巧妙用典中呈现出来,给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的现场感。 尾联融情于景,烘托琴声的感染力:碧山暮,碧绿的青山黯淡下来,笼罩在暮色之中;秋云重叠,就如《列子·汤问》中记载的秦青动情之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那样,天上的秋云也被这美妙的琴声吸引而不愿离去了;不觉二字,将弹者高超的技艺、杰出的音乐才能和乐声令人如痴如醉的魔力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一方面,我们也真切地感到,诗人内心的着迷、陶醉、赞许、钦佩、感激、知遇之情正像这绕梁的余响那样流动不止。这是独奏会的尾声:琴韵的余音袅袅,散入重重夜幕,让人遐想联翩,回味无穷。 全诗一气呵成,弹琴者的身份、来历,演奏的动作、神韵,以及琴声的感人韵律、听者特有的情怀,都生动传神的呈现于纸上。虽然几乎句句都有典故,但都巧妙地被诗人熔铸于现实的情境之中,贴切自然,毫无雕琢痕迹。透过行云流水般的笔触,我们仿佛也现场聆听了一场由非凡之人、非凡之琴演奏非凡之曲的非凡古琴独奏音乐会,我们仿佛也和诗人一样,被美妙的琴声洗涤并升华了心智,进入了音乐那物我两忘的美妙境界。     

千年之前的这场独奏会落幕了,蜀僧濬没为我们留下乐谱,诗人也没为我们附录下曲目,精妙的演出就此成为绝响 。尽管美妙的音乐给了诗人无尽的灵感和慰藉,但曲销诗存的结局却似乎传达出一个真理:唯有文字,才有穿越时空、永恒不灭的魅力和力量。

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0.【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考点】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解析】

1)颔联具体写的是,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概括起来,是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具体写的是,西南三峰并列着,只能见到一半,而另一半似乎隐于青天之外;一条大江,看起来被白鹭洲分割成两道。概括起来,是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颔联反映了六朝繁华不再;颈联反映江水永流,自然永恒。作者通过自然的永恒反衬历史繁华的短暂,抒发了人事沧桑之感。

2)以浮云比喻奸邪,以比喻君王和贤人。作者以浮云蔽日为喻,写奸邪为非作歹、君王被奸邪所蒙蔽,写包括自己在内的贤者不得任用。使人愁,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浮云蔽日、不见长安,是愁产生的原因。

附名家(袁行霈)赏析: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2010年北京卷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     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 竟巢于恶树之中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A

2.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译文】

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万物被严霜覆盖着,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我感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那一江东流水,无情的流逝;人间的诸事都像江水波澜起伏不过在一瞬间。天上的浮云飘浮不定,掩蔽了太阳,掩盖了它的光辉。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贵/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高贵的鸳鸯栖息在多刺的枳棘里。我还是离开这里,回去隐逸吧!我边走边弹剑边高歌《行路难》。

赏析:

本诗风格雍容和缓,属于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之三十九。《古风》并非同期所写,但多具批判精神,此诗亦然。

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

《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2008年湖南卷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呢?接下去便用叙事之笔点明,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感情,也没有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是怀人之愁。而用一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结句颇为奇特,不仅想象超人,而且写得极为开阔,余意不尽,无形中使人陶醉在诗意盎然的境界里。     

《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1.洛城:洛阳。
2.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