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一词有两种词性,一种是名词,一种是动词。它们可能在不同语句中有着不同的词性,甚至在同一语句中有着不同词性,但大多容易辨别。然而标题中的它们却并不那么容易辨别,有些如果不加以特别说明会产生歧义,以下我们用梦想n表示名词,梦想v表示动词。另外,个别容易误解或产生歧义的语句也用上述符号加以标记。
1.论梦想v的“自由”
在此处,我们沿用叔本华在《论意欲的自由》一篇中关于自由的定义,即自由就是“与必然性没有任何关联”、“不依赖任何原因,没有根据”。
梦想n是意欲受到动因作用的结果。由于动因是通过认知这一媒介才能起到刺激意欲的作用,所以梦想能飞多高除了自身意欲作用之外,全凭认知的领域能延伸多远多广。
假如梦想是一只风筝,那么这只风筝制作的结果,包括它的大小、样式、质地等等都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同样,风筝能飞多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飞行,以及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更确切地说,梦想是那只风筝以及其所飞行的环境和周遭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梦想不会是孤零零的那只风筝,因为人的认知不可能单单认知到那只风筝而忘却了她所要飞行的环境以及周遭的一切事物,它们是个综合体、不可分割。如果一个人了解太阳系这一概念,那么他就可以梦想太阳是一位放风筝的人,环绕它飞行的行星都是他的风筝;另外,不妨假设这个人知晓色彩的概念,那么他便可以把他梦想出来的风筝添加颜色,这样他的梦想会更加绚丽多彩,如此等等。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梦想,除了他自身意欲作用之外,还跟他的认知相关。就好比是,倘若一个孩子没有数学家这一概念的认知,那么他怎么会梦想自己将来成为一名数学家呢?叔本华在《论意欲的自由》一篇中指出:“先有本质,然后才有本质的发挥”。在本文中,由于讨论的范围是关于人的。所以,“本质”可以单指是一个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意欲(即一个人的真正内核)之中;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任何活动、变化和行为都是本质和本质以外的原因(动因)作用的结果。显然梦想也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也离不开这一大自然的真理。
梦想是对认知范围内的现实世界和抽象世界的又一次抽象。
也许人们会说:“我可以梦想v我意欲梦想v的任何梦想n”。但是别忘了,“意欲并不自由”,而任何活动,包括梦想,都是以意欲这一真正内核为前提的。所以常有类似这样的一些对话:“你将来想做什么?”“科学家。”“为什么呢?”在接下来的回答中,被提问者的内心肯定有一个模糊的答案,前提是被提问者说出“科学家”这一句是真诚的,那么被提问者的认知领域内有科学家这一概念,也就是说应对“为什么”的答话不管是不是沉默是不是真诚都已不重要,因为被提问者自己有了模糊的答案。也就是说,被提问者做出这一梦想(不妨假设被提问者还没有树立理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即并不自由。
结论:梦想v并不自由,而且梦想v并不自由只因意欲并不自由。
2.论梦想v的“价值”
在这里,我们定义,“价值”是根据一个人的本质所体现或作出的符合道德及人生层面的积极活动或行为,也称为“存在价值”。
我们把“价值”分为“道德价值”和“人生价值”两种。叔本华在《论道德的基础》一篇中指出:“人的推动力只分为利己心,同情心,毒害心三种,其中利己心为人的首要和根本的推动力。一个人做出道德的行为是以一个人的同情心这一推动力为基础的。”(具体详见《叔本华伦道德与自由》一书,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所以,“道德价值”是由同情心这一推动力为根本(即基础)所作出的公正或仁爱的行为或活动,这一价值大多以先天为主,即由性格决定。由康德关于“性格”的学说可知:性格中的“悟知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包含一个人的本质;验知性格是后天的,以“悟知性格”为根源,通过后天认知而习惯形成,不包含一个人的本质。所以,道德价值多为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美德的流露。而“人生价值”是由利己心这一推动力为根本所作出的积极行为或活动。
梦想v毫无人生价值。
梦想纯粹是人们的胡思乱想,并不包含任何生存意识或探索自己人生价值的意识。梦想不等同于理想,理想是人们通过认知而建立起的一个长远人生目标。梦想不等同于想象,有益的想象是利用想象力(想象力属于认知范畴)这一认知工具,对已认知的知识的重复利用以到达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能力的目的,梦想虽属于想象的一种,但却是人们的胡思乱想,毫无人生价值。同样,梦想也不等同于希望,希望是建立在目前的状况上,利用认知,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美好事情。而梦想是人们因无法实现某些意愿而作出的幻想,用来满足人们因现实所造成的痛苦无聊烦闷而无法解脱所作出的一次抽象。然而这一抽象并没有起到解脱痛苦无聊烦闷的作用,只是人们对自身暂时的麻醉。当这些梦想的人们重归现实的时候,也便是他们认识到梦想毫无人生价值的时候,他们像坠入更深更黑的深渊,倍加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无聊烦闷。例如,一位双腿瘫痪的人梦想成为一名百米健将,这是何等的愚昧!人们常说,人应怀有梦想。这里的梦想应作理想解释,请不要误解。梦想好比吸毒,是人们应对痛苦无聊烦闷的一种错误手段,愈是深陷其中,愈是无法解救。雨果也曾说过:“思想是智慧的活动,梦想是妄念的活动。以梦想代思想,便是把毒物和食物混为一谈”。但是,雨果认为片刻的梦想是怡情的。在这里,我们在上述的论述中已经否定了这一命题,其中“片刻的怡情”作“暂时麻醉”解释,而在这短暂的怡情之后,是更深的痛苦无聊烦闷。
梦想v是否也不具道德价值呢?
我们先通过一个例子:儿子得知父亲去世,而且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孝顺的他梦想父亲能够活过来。虽然片刻之后,他又否定了这一梦想。尽管这一梦想结束之后,他便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但却是他人性中美德的流露。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再做一个假设:在上述的例子中,儿子成天的沉溺在梦想中,梦想父亲能跟他说上最后一句话。这样的梦想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依然是道德价值的流露,而且是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所以说梦想好比是吸毒。这样便出现了道德价值与人生价值相违背的局面。任何沉溺梦想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然后道德价值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公正,它还包含很多情感因素,一旦这种情感因素过于强烈,即便与你的认知想违背,也依然无法避免这样事情的发生。也就是有些人因爱人或兄弟去世后也悲痛离世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说,并非任何体现道德价值的梦想都是可取的。确切地说,梦想总是“不可取”的,这种“可取”是在于人生价值与道德价值之间的一种博弈;另外,道德价值大多是与生俱来的美德的流露,并不会因为缺少这一梦想而造成道德价值的流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以考虑人生价值为主来构建自己的人生。梦想毫无人生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尽可能的不报梦想(但不是说不报希望,没有理想)。
结论:梦想v毫无人生价值。某些梦想存在道德价值,从而人生价值与道德价值相违背,此时,我们的态度是尽可能的不报梦想。
3.其它简要结论
(1).人一开始,先有梦想,再有理想,但这并不代表梦想为理想提供选择性,这只是一个人不断认知,提高智慧、探索存在价值的过程。例如,一个孩子从未有过做数学家的梦想,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树立要当数学家的理想。
(2).智慧之人少梦想;多梦想者为平庸之人。
(3).悲观者少梦想,因为悲观更趋于智慧;多梦想者为乐观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