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绿领巾”扼杀了学生尊严被叫停

标签:
时评少儿教育绿领巾红领巾学校谈天说地文化教育 |
分类: 时事评论 |
西安“绿领巾”扼杀了学生尊严被叫停
作者:空中飞
湖南作家网报道:近日,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部分学生佩戴“绿领巾”一事引发不小关注。据传这所学校给表现差的一年级学生佩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校方称此举是为激励学生上进,家长认为这是给差生贴“标签”(10月20日解放日报)。小学生佩戴红领巾,本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是每一名少先队员应有的基本权利,不容侵犯。给孩子佩戴“激励”的绿领巾,人为地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造成红领巾与绿领巾的隔膜,让人们无法理解。
少先队作为一个覆盖广泛的全国性少年儿童群众组织,在基层组织设置和重要标志上必须严格执行《队章》和有关文件的明确规定,做到规范统一。然而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了改革创新,从10月14日开始,该校90多名一年级学生中,约有一半学生都收到了学校发放的绿领巾。该学校解释:“第一批一年级有50多名孩子加入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而对另外一批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孩子,为了让这些孩子也体验到加入少先队愉悦的心情,也给他们一个进步的动力,所以给孩子佩戴了绿领巾以资激励。告诉他们要努力,下次争取戴上红领巾”。遗憾是这样的“教育探索”,小学生以及家长并不领情。道理很简单,此举隐含的是一种“刺激”而非“激励”。家长们指责学校把孩子从小就这样分成等级不正确,伤害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纷纷向报社和教育机构投诉,一时网络铺天盖地的对该校作法进行讨伐,引起社会对教育方式的巨大争议。
面对这次的“绿领巾”事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秘书长施进军说:“教育方法可以创新,但是要旗帜鲜明的反对伪创新,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不能被大众认可的创新,是失败之举。学校方面除违背了教育规律之外,更显示出学校教育理念出现了的差错。给学生戴“绿领巾”的做法,显然是注重惩戒性的“鞭策”而忽略了正面鼓励方式。这样的单纯注重“鞭策”,却不考虑学生心理感受的教育方式,本质上和对学生犯错后毫不留情的抽教鞭无两样,它直接伤害学生的人格。甚至比抽教鞭的做法更严重。因为“教鞭”惩戒只有一次,不会天天发生。而戴“绿领巾”的惩戒却是数月甚至数年,只要学生一天不能摘下来,就意味着耻辱无限延长下去。
我们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它是用革命先烈鲜血染成的,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它是中国少先队采用的标志。少先队队章写的很清楚:凡是7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的同学向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可以戴上红领巾。这个门槛并不是高不可攀。小朋友们戴上红领巾就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对于初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与向往,没有戴上的同学总会用羡慕的目光看着他们,眼睛里总会流露出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鲜红的红领巾挂在胸前,代表的是一种正义、一种责任、一种信念。红领巾不仅是少先队员的一个象征,它还是老师教育孩子们对党的热爱,对少先队的热爱,对亲人的热爱的一种具体表现。当亲人、家长看到孩子们戴上红领巾后,会为取得的成就露出高兴的笑脸,孩子自己也会喜气洋洋感到自豪。每个少先队员不仅要佩带红领巾,而且要用自己的行为保持红领巾的荣誉,并为红领巾不断增光添彩。
几乎所有中国孩子胸前都曾飘扬过红领巾,都知道“红领巾”是进步的标志。那么和它相对的“绿领巾”就不会是什么好东西,学校和老师的解释,就连年幼无知的孩子们都哄不了。要不然,为什么佩戴“绿领巾”的孩子一出校门,就急急忙忙地取下装在书包里?虽然孩子年龄小,可他们也有自尊心,嘴上不说出来,眼睛看得出戴绿领巾不光彩。这一创意,既受到学生的反对,也受到家长的质疑。把好学生与坏学生用“绿领巾”区别开来的做法,实际是给这些佩戴绿领巾的学生心灵上系了一个“死结”。使他们从小产生自卑感,对他们的成长危害很大,这也是极不公平的。
小学生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身心尚未健全,对社会的认识尚处于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此时此刻,用“绿领巾”将其中一群人“分门别类”出来,让校内外每一个见到他们的人,经过这种醒目的颜色刺激,都本能地产生“他们是差生”的条件反射,其后果恐怕比古代“象形之刑”更严重。凤凰网手机民调今天显示:94%的受访者对“绿领巾”的“差生含义”表示强烈不满,名为激励实为歧视。仅占3%赞成,能激励差生学习上进。还有3%的人说不清。一个整日戴上绿领巾的同学,时时承受着老师、学生们异样的目光,从小就背负这种精神压力,究竟是让其知耻后勇还是自暴自弃,结果一时难精确考证,但我认为还是弊大于利,这样的激励创新还是不要为好。一条绿领巾虽说是轻飘飘的,可这里的绿色表达却是沉重的,不能让小小的孩子承担如此沉重的东西。
老师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可能只是因为不懂教育规律,不按儿童心理才出此下策。他们的做法也给全国所有的学校提了一个醒。如果一个人从小学的时候就被“绿领巾”之类的标志划分了等级,为了做一个被学校和社会承认的好学生和好人,必须遏制住自己任何一点出格的想法,循规蹈矩地完成学校和社会设定的“规定动作”,即使再有天分,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一点点消磨掉。在这样的环境中,只会产生读死书的套中人,难以产生乔布斯。我们想要拥有天才的学生,就要先把学校里和社会上所有的“绿领巾”都摘掉。
孩子的自尊心最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特别是在稚嫩心灵的成长中,更需要来自学校的温暖滋养精心呵护。红领巾派生出“绿领巾”,鼓励机制反成等级标签,如此肆意践踏孩子的自尊心,怎么能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呢?当然这个绿领巾创新不是今天未央区才尝试,以前上海就搞过这种所谓儿童预备期的教育形式的玩意儿,早在2004年,团中央就明文禁止,并下令全国彻查这些变色的红领巾。陕西省少工委主任段小龙表示,《中国少先队队章》中并没有“绿领巾”的规定,“我们不支持学校这种做法,佩戴绿领巾不符合全国少工委有关规定。”共青团中央少年部宣教处处长顾淑华也表示:“我们对这些违反队章规定的做法肯定是坚决反对,要求校方立即改正。
全国少工委对少先队标志的规范使用有明确规定,加入少先队并无差别化要求,所有年满六周岁的孩子都可以入队。给差生戴绿领巾本身就是一种差别化的歧视行为,它破坏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连最起码的尊重学生都做不到,怎么还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呢?此次,绿领巾在西安这所小学“重出江湖”,引发的效果估计是校方事先未曾想到过的。需要分析的是校方的初衷,如果是把绿领巾当做是区别差生的标志,那么此举显然是学校领导教育理念出了问题,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是想学习上海的经验,激励学生的上进之心,从目前的效果来看,也只能说是好心办了坏事,创新之路没有走正。
为什么时至今日,这所小学仍然错把痈溃当桃花?捡起过时的破烂,当作时髦的利器。说穿了,他们既不想与时俱进,也不能甚至不会对孩子因人施教。作为教师来说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创造力。教师不是学生的监督者,而是一位鼓励者。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成长,促进其个人的自由发展。学生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个性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而不能是“一刀切”。只有进行差别教育,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心锁,才能让每一颗小金子都能闪闪发光。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和特长,给予激发和培养,挖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教育达到应有的功效。
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那就需要从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教育入手,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家长把一个一年级的新生,送进学校,就是来接受基础教育,谋求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他们是纯真无邪的一张白纸,等待画上最美的图画,他们是一块块等待雕琢的璞玉,是否成才,学校有着天赋的责任,也是义务教育法的要求。这么小的孩子,就以明显的红绿标识区分开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上等级的烙印。与其说是激励,毋宁说是戕害差不多。绿领巾不能激发学生上进,只能“戴出”应试教育之丑。
校长就此事向公众道歉,他承认由于学校前期调研不够充足,没有严格按照少先队章程规定执行,也没有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做法欠妥已经改正。绿领巾的出现让红领巾“变味”,想用等次来刺激学生,仅是学校的一厢情愿,其结果适得其反。用“绿领巾”区别孩子不仅不会对孩子激励,只会让他们感到失落、屈辱、不解甚至嫉恨、乃至低人一等的感受。更会影响到孩子们的交往被排斥,以及正常的心理发育,是不是有一些残忍。对于缺乏尊重、缺乏人格的教育,即使学校成绩再好,品德素养不健全教育仍然是失败的。一个刚刚施行了五天就被叫停的“绿领巾”创意,也给教育工作者如何改变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还能现出“绿领巾”的创新是多么的尴尬,说明我们的一些学校老师们仍然试图将孩子们塑造成传统观念上的好学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下基础教育的偏颇。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考量,惟成绩是问。追溯源头,根子在现行教育评价考核体制出现了扭曲。不彻底摒弃应试教育模式,学校和教师的利益考量将一直拿成绩说事,这也是快乐教育始终难敌应试教育的魔力所在。只要“差生”难以咸鱼翻身,绿领巾还会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