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沟文物古迹(延庆篇)

标签:
转载 |
分类: 昌平文史 |
关沟文物古迹(延庆篇)
2013年春天,在一个月内去了四次关沟,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关沟内的文物古迹。关沟就是太行八陉最北端的军都陉,是太行山与燕山两大山脉的地理分界线,是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关沟的南端处于北京平原,海拔仅100余米,属我国地形的第三级阶梯沿海平原。而到了八达岭,海拔已升至700余米,进入了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现在的关沟纵跨了昌平和延庆两区县。在关沟长18公里多、宽仅百余米的峡谷中,有京张铁路、京藏高速路以及原八达岭旅游公路(S216线),曾经是明代北京防卫体系的重中之重,有八达岭关、水关(不在关沟主沟上)、上关、居庸关、南口关,因关城林立而得名关沟。
提到关沟,就不能不说著名的“关沟72景”,分为城堡类、寺庙塔庵类、山峰类、泉水类、台寨驿站类、摩崖洞窟类、奇石类、碑坊类、其他自然景观类、其他人文景观类等类型。现已不能确指72景了。本文因是从“关沟文物旅游”的角度出发,因此大多不再专门说明是否属于关沟72景。
关沟实际是西北-东南走向的,为方便起见,本文大多将出京方向路右侧认为是关沟东,进京方向路右侧认为是关沟西。
个人认为:狭义的关沟,是指从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城村至昌平区南口镇南口村。因此,本文从岔道城开始写起,拟以延庆、昌平二篇文章写完全部关沟的文物古迹。
市郊铁路S2线八达岭车站,出站沿沥青路北行300余米路北侧,过铁路有岔道停车场。停车场的西端即为岔道城东城门。岔道城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在西门外南侧)在八达岭西北
1.5公里处,是居庸关外重要的军事城堡和驿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也有人考证最迟应为弘治十八年(1505年)筑城,隆庆五年(1571年)重新加固并砌砖。现存城址为砖石结构,东西长449.5米,南北宽185米,高8.5米,城上设有垛口、望口等。城内外遗存大量明清古建、民居以及其它文物。城内有三关庙、城隍庙、关帝庙、清真寺、衙署等古建筑遗址,城外有石板桥、烽火台等遗迹,还有少量碑刻等。近几年已复建一新。可以从东城门内北侧登上城墙,向南顺南城墙上面一直走,转向北到西城门下来。回来时再从村内东西向的主街东行。
岔道城西门外北侧百米内,有岔道万人坑(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有纪念性建筑,东西 45米,南北50米,是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杀害大批中国农民的地方。1943年,日军从山西、张家口和延庆等地抓来6000多名农民,修建岔道至永宁的封锁沟。在恶劣的条件下,民工伤病者众多。日军不分死活将伤病者推下坑中,用柴草、汽油焚烧,死者达七、八百人。1997年,北京市市委、市政府从30余处候选项目中确定了首批北京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地暨国耻纪念地,5月24日,举行了标志碑揭幕仪式,共8处。其中有“延庆岔道城万人坑遗址”。
从岔道城西门沿路南行,有岔道城西环岛,环岛的西侧有岔西停车场,停车场西端的花楼子山山坡上,有延庆县烈士陵园(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是为缅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由中共延庆县委、县政府在1954年由延庆县城三清观迁建至此的。陵园占地5850平方米,正门在南端,为一座中西结合式院门,园内两旁为烈士墓地,北山中央建八角碑亭,东西各有一座六角形碑亭。
在岔道城村西约1.5公里,有黑龙潭(另一种说法是:烈士陵园对面马路南约400米,当地人称为小南沟,沟的尽头)。三面绝壁,西北开一口,面积约80平方米,深2-3米,景致颇佳。其东侧原有黑龙潭揽胜题诗碑,立于明嘉靖四十四年。黑龙潭及其揽胜碑1985年被公布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潭至今尚存,黑龙潭揽胜题诗碑现被存放于岔道城城隍庙院内。
在八达岭镇岔道东沟村村西半山腰处(现已被圈进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只能从动物园内到达,是动物园内的一处景点),有石佛洞石佛(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又叫佛岩寺。有一处面积很大的天然石洞,洞内有一尊石刻的释迦牟尼坐像。宝蓝的发髻、猩红的袈裟、青绿的文饰,这些矿物颜料现在还完好如初,塑像高约1.8米,端坐在洞内中央。佛背上刻“开泰四年”(辽圣宗年号,1015年)字迹。洞前崖上刻“明昌元年”(金章宗年号,1190年)字迹。洞北石壁上刻“大德十一年”(元成宗年号,1307年)字迹。
回到S2线八达岭车站,向东到达919公交八达岭站。停车场对面的路东北侧山坡上,有水长峪河分界碑(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就在八达岭滚天沟停车场沟口的西侧。碑竖式,花岗岩质,下有长方形碑座。为明代岔道与八达岭管辖范围的分界碑。碑阳正上方楷体阴刻“水长峪河”,左下为“迤东八达岭交界”,右下为“迤西岔道城交界”。碑阴楷体阴刻“辛亥岁(明宣德六年,1431年)吉旦,钦依守备八达岭城地方都指挥使汴梁夏熟”等字。此碑原在路南,因拓宽公路,迁到路北。
在八达岭“北门锁钥”关门西300米的八达岭步行街转弯处路南侧的天然石壁上(在原八达岭特区办事处院内,有三栋坐西朝东的三层办公楼,最东侧一座楼的东南角对面),有藏文摩崖石刻(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开光高80cm、宽85cm,藏文,大字为密宗佛教的六字真言,即“阿弥陀佛”,落款小字待考。我在“华夏收藏网
居庸关一带三处藏文摩崖石刻”一文中看到:八达岭到居庸关一带共有三处藏文摩崖石刻,分别位于:原八达岭特区办事处院内,八达岭高速公路弹琴峡隧道东侧的“五贵头、弹琴峡”石刻旁、居庸关城北河滩内“仙枕石”上。但据我实际看到的,在四桥子村北的路旁还有一处,后文将一一介绍。《日下旧闻考》载:“元泰定三年(1326年)五月,遣指挥使元都蛮镌西番咒语于居庸关崖石”。据此推测,这几处摩崖石刻的年代可能为1326年。
继续向东的八达岭步行街内,有一座这样的建筑物,我原以为是那种一般的的广场小品,后来才知道这是历史遗迹,是当年修铁路时的工程设施。原来100多年前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翻越八达岭,为此需要开凿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曾经有诸多外国专家断言:如不使用外国的先进机械以及技术人员,仅凭中国人的力量不可能完成。在詹天佑的策划指挥下,八达岭隧道采用南北两头同时向隧道中间点凿进的同时,采用中部开凿两个直井:在隧道所经山顶处挖了一个深达33米的竖井,在康庄方向入口处的上方也打了一个小竖井,使八达岭隧道有6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施工,分别可以向相反方向进行开凿,增加工作面,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在短短的2年内,依靠人力建成了这条中国筑路历史上的第一条长大隧道。这个建筑物就是当年竖井法所用的井口(外表看到的是装饰物)。
向东到达八达岭长城入口处。从西门的“北门锁钥”经翁城内部到达东门的“居庸外镇”。八达岭长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瓮城的东西两门各有一块文保碑。长城登城口处的院子内(在检票口内),有铁炮两门,我在“延庆文化网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看到:八达岭瓮城铁炮是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但铁炮附近没有文保碑,后来才得知:这里的铁炮是复制品,原铁炮现存于长城博物馆内。
.
八达岭东门外路南,有望京石(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块高1米、宽3米、长15米的天然花岗石,上刻“望京石”三字。传说当年慈禧太后逃难时路过这里,曾站在上面回望京城。此石为金代望京寺的一部分,寺毁石存。其实这只是一块普通的天然花岗岩大石,但因“望京”而被公布为文保单位。旁边有文保碑。我在“延庆文化网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看到:望京石及天险石刻是一项两处文物,但望京石旁的文保碑上仅见“望京石”,没有天险石刻。
在八达岭东门外500米西北山崖壁口(在八达岭熊乐园正门西南侧山崖上)的一块大石上,有天险石刻。“天险”二字各半米见方,为隶书,字东南向,距地面约10米。下题“知延庆州事四明(今属浙江)童恩摩崖、同游元和(今属江苏)宋骏声、四明张仲恕、张嗣鸿。道光十五年(1835)四月辽阳刘振宗镌”,有开光。
从这里沿公路而下,再上到出京的京张铁路线上,顺铁路向东转向北去往青龙桥老站(如果是自驾车,可以从八达岭森林公园及八达岭陵园停车场旁的一条沥青路穿过一座1905年修筑的京张铁路涵洞,从红叶谷处左行上坡到达)。这里有詹天佑铜像及墓(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青龙桥火车站还基本保留着100年前的原貌,曾任京张铁路会办的关冕钧书写的“青龙桥车站”的牌匾依然悬挂在车站的外墙上。车站旁竖立有一尊詹天佑全身铜像,为1919年詹天佑逝世后中华工程师学会所立;铜像旁是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字的碑;铜像的后边拾级而上,是呈台状的詹天佑墓,建于1982年,是由铁道部等单位从北京海淀六郎庄迁移至此的。
回到八达岭陵园停车场(如果是徒步可以顺便考察人字形铁路,直接走人字形铁路转向东南,再下到旅游公路上),八达岭陵园停车场对面的森林公园停车场内,有一棵粗大的国槐,长势很好。据说修建八达岭旅游公路绕行线时,曾为此树修改方案。
沿旅游公路南行约600米,路东侧有“六郎影停车场”,停车场以南的路东侧坡上乱石纵横的山中,一块表面平滑的巨石上,雕着一尊3米高、盘膝而坐的佛像,这就是六郎影摩崖造像(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就在旅游公路的东侧。这里是一座铁路隧洞,六郎影就在隧洞外侧,面朝西北,体态清瘦,佛像上边还雕刻有人字形屋顶。如果从旅游公路南行,远远就能看到,应为元代雕刻。实际上无论是正史还是北京地方县志都没有记载过杨家将中的任何人曾经到过北京。这里的六郎影和后面的五郎像摩崖造像都是佛像。我从《延庆文化文物志·文物卷》中看到:从形象上分析,六郎影应为观音菩萨造像(网上许多游记认为是地藏菩萨的石像)。人们出于对杨家将的喜爱,把他们和“穆桂英点将台”一起,冠之以名的。
在旅游公路(S216线57Km处)西侧的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丁香谷景区内,有两处摩崖造像。2010年7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延庆县文物部门在丁香谷发现两处石刻佛像。经过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勘查后,初步鉴定为元末明初所造。其中一处位于半山腰的山崖上,造像左侧是龙女献宝珠;右侧为善财童子;中间的造像高1.9米,专家初步断定造像是阿弥陀佛像。在距离此处石刻大约25米处,有另一处三世佛摩崖造像,雕于一块面向东偏南的巨石上。三尊佛均头戴冠而无发髻,身披袈裟搭毯,盘膝而坐,雕刻圆润细腻。因发现较晚,这两处摩崖造像目前还未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沿旅游公路去往水关长城,在即将到达路南侧的水关长城景区停车场(大车停车场)时的路北侧,有已经废弃的石佛寺山洞,这是詹天佑最初修的铁路隧道,由于当年资金有限,铁路修建的高程太低,上世纪60年代铁路改线时废弃了。当地人把洞口一堵,做了其他用途。如今火车走的是新线位。不知何故,水关长城南侧的五桂头山洞(亦已废弃)已公布为延庆县保,而这里的石佛寺山洞却未公布。
水关长城景区路北侧的小车停车场的东南角,有石佛寺石佛群像(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佛爷台,其实这些石雕像有的是佛像,有的不是佛像,现统称为佛像),石佛寺建于明朝,寺中原有千手千眼佛和十殿阎王像,现庙已毁,寺中佛像也多遭毁坏。1985年,延庆县修公路时,在五贵头和石佛寺附近出土了许多缺头断臂的石像,于是在公路边专门修建了一座平台,将残损的石像加以修复后,置于平台上,供游人观赏,共14尊(现在这里共有13尊)。台中坐者为千手千眼佛;两旁四尊小石佛原是弹琴峡关帝庙中的关平、周仓、王甫、赵累;另外的八尊石像据说原供奉在石佛寺的偏殿内。这些佛像为元代遗物,已有700多年了。
水关长城城门洞内的西侧,有上世纪九十年代移位重新建造石佛寺(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寺中有两进院落,有复建的殿堂,前院内南侧有5尊石佛,为元代遗物。
“石佛寺石佛群像”以及“石佛寺”这两处,目前分别是两处延庆县保。但两者是什么关系,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未弄明。据网上资料:石佛寺有二,一在三堡村北半里西山坡,寺已毁,有盘膝坐式石佛5尊移于石佛寺村独山南侧;一在石佛寺村附近,寺已毁。传说寺建于明初,石佛寺村因寺得名。寺内供有千眼千手佛,曾是关沟一大胜景,寺毁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简单地说:原有两座石佛寺,南石佛寺位于原来的金鱼池附近,早年已毁,1985年将出土的的散落的14尊石像(已遗失2尊)集中陈列于石佛寺村口,建佛爷台供游人观赏(现在这里共有13尊)。石像除了正中的一尊是千手千眼佛,其它大都是古装文武官员,不是佛像,当地介绍说创于元代。北石佛寺位于水关长城关城以北的石佛寺村附近,后毁于战乱,上世纪九十年代移位重新建造于关城内西侧坡上的现址。并将出土于原金鱼池附近的五尊盘膝坐式石佛移至其前院保存。
水关长城(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入口处西侧坡上,有詹天佑旧居(不知是否是延庆县普查登记文物)。
水关长城停车场入口处的路南侧,有现代人移位复建的金鱼池。从其北侧的小水泥路东行200余米,路西侧的崖壁上有水泥标牌“金鱼池”。估计应该是金鱼池原址的标志。
一直沿小水泥路南行约300米,从下面穿过八达岭高速路,路右侧有五桂头山洞(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实际就在八达岭高速出京方向的弹琴峡隧道北口东侧。洞高7米,宽4米,长30米。原是旧京张铁路一个隧道,是詹天佑修京张铁路时修建的,隧道完工以后,詹公改变了原来的方案,调整了线位,这个山洞就被弃用至今。另有一种推测:詹公建这座隧道,不一定是原来设计的铁路线位,原铁路线位就是现在铁路的位置(沟的东侧),这个山洞实际就是一座过水涵洞。因五桂头这个位置是关沟中天然宽度最窄的一段,詹公建隧道就是为了增加这一段的沟底过水流量,从而保护铁路路基免受洪水冲击。从这座隧道的沟底高程来看,是有这种可能的。
五桂头山洞的对面,有听琴弥勒(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窄小的石券门镌刻着“弥勒尊佛”四个字。弥勒石刻粗犷,高1.45米,宽1.35米。石像成于元代。1900年存放石像的殿堂被八国联军付之一炬。1986年修建八达岭旅游公路时,石佛得以重见天日,公路部门重新修建了一座小庙保存石佛至今。
顺路转过一个小弯,向南不远,右侧石壁题上有五贵头、弹琴峡(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大字石刻,落款为“邑人王福照书”。这里原是关沟著名景观:“弹琴峡”。大字石刻左侧的摩崖石碑上有清同治三年刻写的“重修关帝庙创建魁星阁碑记”,原魁星阁应该就在附近,现已无存。旁边还有四块有开光的摩崖刻字,其中二则为梵文,一则为蒙文,一则为藏文,内容均为佛教咒语,梵文的二则已漫漶不清,蒙文、藏文尚可辨认。这里是“华夏收藏网
居庸关一带三处藏文摩崖石刻”一文中介绍的第二处。这四块摩崖刻字应该是元代题刻。我推测:现在的“重修关帝庙创建魁星阁碑记”这块摩崖碑,应该是清同治三年时磨去元代石刻后重新刻上的。
五贵头、弹琴峡大字石刻的左侧,有小天梯,爬上去右转十几米,过一处需要特别小心的地方,看到的就是曾经在绿野网上被几位驴友争着注明所有权的“一个单间”。在五贵头、弹琴峡大字石刻的右上方的即可看到。是一处小山洞,洞上下是两座庙,上为关帝庙,下为观音阁。顾炎武说:弹琴峡“水流石罅,声如弹琴,上有佛阁”。如今佛像已无,只剩洞口门楣。
从五贵头、弹琴峡题刻的南侧,登上50多级水泥台阶,在一处石壁上,浮雕着一尊4米多高的佛像,这就是五郎像摩崖造像(为延庆县文物保护单位)。实际就在八达岭高速公路弹琴峡隧道的外侧,面朝东,体态圆润,应为元代雕刻,佛像上边还雕刻有人字形屋顶。与前文的“六郎影”相同,实质是佛像。我从《延庆文化文物志·文物卷》中看到:从形象上分析,五郎像应为阿弥陀佛造像(网上许多游记认为是地藏菩萨的石像)。
五桂头山洞、听琴弥勒、五贵头弹琴峡、五郎像这四处延庆县保,以及关帝庙、观音阁遗址,都在200米以内。这段应该是关沟最窄的一段。
回到台阶下,沿水泥路向南从下面穿过铁路、高速公路及旅游公路共约2公里多(沿途经过“三堡”车站),即可到达延庆县与昌平区交界处附近的乌龟石(属延庆县)及上关城(属昌平区)。或回到水关长城乘车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