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斯理科幻小说——犀照
(2011-03-31 00:05:52)
标签:
胡怀玉中国宋体犀角温峤文化 |
分类: 评卫斯理 |
【摘录】
我道:“我倒有点像日俄战争时的中国。”那位男士笑了起来,他听懂我的话,可是 那位女士却睁大了眼,分明不懂,我也懒得解释,要告诉她日本和俄国打仗,战场却是在中国,看来相当吃力,
我和那位男士,不禁一起笑了起来,“温家三少奶奶”又是甚麽玩意儿?这似乎足一些人的通病:自己以为有了点钱。全世界就该知道他们是甚麽人。当然。真到了奥纳西斯、侯活哓士或洛克斐勒,自然有权这样,可是一些小商人,真是,请原谅他们。但是笑还是忍不住,我和那男士一面笑,一面互相举了举杯表示我们都明白各自笑的是甚麽。
他又道:“我是说,世上是不是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空间,都充满了我们看不到又不知道的东西。”人的思想。据说,随看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变得成熟,但是我却一直认为,人的思想在“不成熟”的时候,更多古怪的想法。这种古怪的想法,甚至出现在儿童的言行之中,很多成年人不会赞同或喜欢。责之为不切实际,但这种古怪的想法,在很多时候,却是促进人类思想行为进步的原动力。
甚麽叫“看不到又不了解的东西”?几乎可以指任何东西:譬如说,空气中的细菌,看不见,也不见得对之有多少了解。细菌或者还可以通过显微镜来看,有形体。空间之中,有更多没有形体的东西,如电波、无线电波,等等。或者没有形体的,就不能称之为“东西”。
白素低叹了一声:“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可是人的思想,却早已在探索宇宙究竟有多大、宇宙之外是甚麽?谁说人的思想受环境的约束限制?”我也大为感叹:“当然,人的思想无限,就像宇宙无限一样。”
我正在书房里,查阅一些有关西伯利亚油田的资料。那是苏联的一个大油田,石油产量占全苏产量一半以上。
他说道:“冰块中自然可以孕育生命,在一小块冰中,可以有上亿上万的各种不同的生命。”我自然立时明白了胡怀玉的意思,“生命”这个词,含义极广,人是万物之灵,自然是生命,海洋之中,重达二十吨的庞然大物蓝鲸是生命,细小的蜉蝣生物。也是生命,在高倍数的电子显微镜之下,一滴水之中,可以有亿万个生命,这是科学家的说法,
我最近的研究课题,转为研究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就是生命的原始形式,起源於两极的低温。引致我有这样的设想,是因为现在已经有许多例子证明,低温状态之下,生命几乎可以得到无限制的延长……”
胡怀玉点头:“一些科学家,已经可以把初形成的胚胎,在低温之下保存超过十年之也,在低温保存之下,原始的胚胎,发育过程停止,在若千时日之後,再加以逐步的解冻,把温度逐步地提高,到了胚胎恢复活动的适当温度,发育就会继续。”我“嗯”了一声:“是,我看过这样的记载,把受精之後的白鼠胚胎取出来冷藏,那时的胚胎,还只有四个或八个细胞,经过多年冷藏之後,再提高温度,胚胎就在继续变化,终於成为一头小白鼠。”胡怀玉点头:“就是这样,这不但是理论,而且已经是实践。”
他不好看思地笑了一下:“我的意思是:生命是活动的,即使它的活动再微弱,精密的探测,还是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一个单细胞的分裂过程,它的活动,真是微乎其微,可是一样可以被测得到。”
胡怀玉道:“看到没有,细胞的数字已经增长到了三十二个了,温度每提高一度,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就会成长增加一倍,细胞的分裂成长速度还是相当慢,可是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我指着萤光幕:“现在,可以知道那是甚麽生物?”胡怀玉道:“当然还不能,几乎所有生物,包括人在内,在那样的初步阶段,都是同样的一组细胞,等到成形,还要经过相当的时日。把温度提高的速度增加,可能会快速一些,但我又怕会造成破坏。”
由於三流幻想电影的影响,很容易把史前怪物想像成宠然大物,一脚踏下,就可以合一座大厦毁灭,不容易想到,就算是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一样极其可怕和危险。如果那是一种细菌,一种人类知识范围之外的细菌,自冰块中逸出,在空气中分裂繁殖,而这种细菌对人体有害,那麽,所造成的祸害,足可以和一枚氢弹相比拟,或者更甚。
我摇看头:“就算它不断繁殖,繁殖到了成千上万,只要它形体小如细菌,还是不能知道它是甚麽,根本看也看不见。”胡怀玉盯看那柜子:“那倒不要紧。只要它的数量够多,高倍数的电子显微镜镜头,总可以捕捉到他,怕只怕它已经离开了这柜子。”
犀角是受保护的动物,只有中药还在用犀角,因为犀角而屠杀犀牛。哼,就算犀角真有凉血、清热、解毒的功用,不见得没有别的药物可以替代。”
白素叹了一声:“少年人都有看丰富的想像力,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可是一进入社会之後,现实生活的压力,会使得人幻想的本能,受到遏制,这实在不是好现象。”
犀角作为药材来说,近代科学对其成分的分析,已证明了它约有效成分是硫化乳酸。
硫化乳酸经人体吸收之後,有使中枢神经与奋、心跳强盛、血压增高等现象,更能使白血球的数量减吵,体温下降,药效相当显着。所以一般来说,用量相当轻微,通常连一钱也用不到。
着名的使用犀角的方剂“犀角地黄汤”,据说专治伤寒,也用不到到犀角一两,还是用九升水煮成三卦,分三次服食的,犀角服用的禁忌也相当多,孕妇忌服,如果患者,不是大热,无温毒,服食下去,也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虽然说,吃了一两或以上的犀角,也不见得真会有甚麽害处,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曾焚烧犀角的名人,这个人性温,名峤,字太真。是晋朝的一个十分有文采的人。“晋书”有这样的记载:“峤旋於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出,奇形怪状。
其夜梦人谓之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这位出生於公元二八八年的温峤先生,是东晋时人,原籍太原,是太原人,桃花源记中发现桃源的,也是这个地方的人,官做得相当大,拜过骠骑将军,封过始安郡公,卒於公元三二九年,不算长命,只活了四十一岁。
温峤在历史上有名,倒不是因为甚麽丰功伟绩,而是因他曾在牛渚矶旁,烧过犀角,把水中的精怪,全都照得出了原形来的那件事。
牛渚矶这个地方,在中国地理上。也相当有名,这个名字後来被改为采石矶,不知是为甚麽原因要改名,那是兵家必争的一个险要地点。
有趣的是,这个地方,和中国的一个大诗人李白,有着牵连,传说,李白在醉後,看到水中的月亮,纵身入水去捉月亮。就这样淹死的。
我说有趣,是由於温峤烧犀角、李白捉月两件事,都发生在这个地方。李白捉月一事,只有传说。并没有正式的记载。温峤犀角,记载也不限详尽,只有上面引述过的“晋书”中的那一小段,而这一小段文字,也犯了中国古代记载的通病,看起来文采斐然,可是却禁不起十分确切的研究。
例如:这是哪一年发生的事?牛渚矶在如今安徽省的当途县附近,据记载来看:温峤是在一个大水潭的旁边,传说这个水潭中有许多怪物,所以温峤就焚烧犀角,利用焚烧犀角发出的光芒照看。在这裹,又要略加说明(说明中又有说明,希望各位耐心点看。)温峤为甚麽去燃烧犀牛的角,用犀牛角焚烧时发出的光芒去照看怪物的呢?因为犀角这东西,不知为了甚麽原因,很早就被和精怪连在一起。“淮南子”就有杷犀角放在洞中,狐狸不敢回洞之说,犀角一直被认为有辟邪作用。温峤或许就是基於此点,所以才肯定焚烧犀角发出的光芒,可以照相到其他任何光芒所不能照相到的怪物。(犀角并不是普通常见的物品。何以温峤想看怪物,就有犀角可供他焚烧,不可考,也不必深究。)
(温峤焚烧了多少分量的犀角,发出了何等样强烈的光芒,记载中照例没有,也不可考。)总之,温峤在焚烧了犀角之後,发出光芒,赫然使他看到了怪物:“奇形怪状”。(至於如何奇形怪状,也没有具体的形容的,总之奇形怪状就是,只好各凭想像。)那些怪物,从记载中看来,生活在水中,可是问题又来了,温峤在看到了怪物之後,当天晚上,就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有人来对他说话。
请注意,温峤梦见的是人,不是甚麽奇形怪状的怪物。何以怪物会变成了人?也没有解释。而这个显然以怪物身分来说话的人,所说的话,也值得大大研究。他说:“与君幽明道别……”“幽明道别”,自然不是指你在明我在暗那麽简单,幽,指另一个境界,就是说:“你我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你为甚么要来照看我们?”讲了之後,“意甚恶之”,对温峤的行动,表示了大大的不满。
怪物後来,是不是曾采取了甚麽报复手段,不得而知,温峤然犀角的故事,却传了下来,“犀照”也成了一个专门性的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的眼光独到,明察事物的真相。
後来,李太白(温峤字大真,李白字大白,都有一个“大”字)在牛渚矶喝酒喝得有了醉意,投水捉月,这也很值得怀疑,是不是他的醉眼,在突然之间,看到了水中“奇形怪状”的怪物,欲探究一竟,所以跳进水中去了?还是水中的怪物把他拉下水去的?
我在很小的时候,喜欢看各种各样的杂书,也对一些可以研究的事,发过许多幻想,在温峤燃犀角这件事上,我也曾有过我自己的设想。那些奇形怪状的怪物,根本不是生活在水中的,“幽明道别”,他们生活在另一个世人所不明白的境地之中,给温峤用焚烧犀角的光芒,照得显露了出来,使他们大表不满,所以,就通过了影响温峤脑部的活动,用梦的方式警告他,不可以再这样做。
一千五百多年之前,一个姓温的曾燃烧犀角的经过,就是这样。
我想起了那天温宝裕问的问题:“有一种办法,可以看到平时看不到又不了解的东西。例如细菌,人能看到细菌的历史不算很久,最原始的显微镜被制造出来之前,人类就不知道有种微小的生物和我们在一起,无所不在。”温宝裕侧看头:“可是微生物……还是和我们生活在一个空间裹的。”我拍了拍他的头:“你想得太复杂了,如果说,你想看到生存在另一个空间的东西,首先先要承认确然有另一度空间的存在。”温宝裕道:“不存在吗?”我吸了一口气:“这个问题没有人可以回答,四度或五度空间究竟是不是存在,这是没有一个人可以肯定回答,就算承认鬼魂,鬼魂是某种人类还不知道的能量,只怕也和我们存在於同一个空间之中。”
张坚道:“我在巴利尼岛。”
他说了三四次,我才听清楚了这个岛的名字,我只好苦笑:“这个见鬼的巴利尼岛是在……”张坚道:“在麦克贵里岛以南,不到一千公里,麦克贵里岛,在纽西兰以南,也不过一千多公里。”我不禁苦笑,说来说去,张坚还是在南极。
兴致勃勃地望看我:“冲先生,传说中的土遁,是一种想像,我觉得如今的地下铁路,倒真是土遁从一个地方钻下地去,又从另一处的地下冒上来。”这位年轻警员的说法,相当有趣,和一般人认为“千里眼”就是望远镜的说法一样,
像他的这种情形,其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这种突然之间,爆发无可控制的坏脾气,使得一个本来是温文的人,全身充满了暴力,由理智而变为横蛮的例子,在精神病中十分常见,属於精神分裂那一类,有天生的病例,也有在生活中受了过度刺激而来的病例。
如果胡怀玉真是这样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那自然十分可惜,因为这种病症,即使经过长时期的医治和疗养,也不是一定可以痊愈,而且谁也不知道在痊愈之後,甚麽时候又会发作。
突然之间,我觉得一切全是那麽滑稽,那麽……没有意义……我埋头埋脑在做研究,希望在科学上有新的发现,那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可是突然之间我想到,就算被我达成了目标,又有甚麽意义呢?
他说到这里,用一种十分疑惑的神情望走了我,看来是希望在我这里得到答案,我不禁苦笑了一下,胡怀玉提出有关人生哲理的大问题,岂是在如今这样的情形下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回答的?而且,老实说,就算换一个环境,给我充分的时间,我也回答不出来,这种问题,古今中外,有谁能回答?
梁若水忽然感慨起来:“人脑的构造,真是复杂。像精神分裂症,已经有了不知多少宗病例,它的症状,甚至医疗方法,也都被就定了下来,治疗的百分比高。可是,导致一个人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却一点头绪也没有。只知道脑部有甚麽地方不对头,可是病因、病源,完全不能寻找。”我同意她的看法:“是啊,构成人脑的几十亿个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用的细胞,只要其中单一的一个出了点毛病,整个脑部的功能运行,就会出差错,总不能把人脑的几十亿个细胞,逐一检查。”梁若水叹丁一声:“就算能逐一检查,也没有用,因为即使在放大了几十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也无法知道何者是正常,何者出了毛病,就算是专家,也末必能真正了解自己,唉。”
南极大陆上空,不论是寒季还是暖季,终年受西风寒流所笼罩。
在那里,就算是最“风平浪静”的日子,风速也达到每秒钟二十公尺,风大的时候,风速可以高达每秒七十公尺以上,普通飞机无法在南极上空顺利飞行。
整个南极大陆,有百分之九十叁长期受冰雪覆盖,只有少数边缘地区才在一年之中,难得有零度以上的天气。南极的冰封面债比北极大五倍左右,想找一个没有冰层的地方降落,几乎不可能。
只是说着:“现在是南极的白昼期,你不必采取太高的高度飞行,可以欣赏南极冰原的壮丽景色,甚至可以远眺整个南极上最高的维索高地的冰川。”
我只求飞行平稳,倒不在乎是不是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景色,把飞行高度尽可能提高。
望出去,不是嗤嗤的白雪,就是闪看亮光的冰层。高山峻岭,从上面看下去,显不出它们的高峻,感觉上看来像是一道一道的冰沟。
我“哼”地一声:“你心里在骂我甚麽?”这小鬼头也真可恶,他不回答“没有骂”,却说:“不告诉你。”
温宝裕神气了起来:“一些很奇特的现象,有时会被当作是普通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真相就永远不能被发现了。”
尽管已戴上了深黑色的雪镜,可是向阳光之下的雪原看人了,眼睛仍然不免有点刺痛,雪的反光十分强烈,要是没有雪镜的话,在十分钟之内,就会令眼睛受到严重的损害。
在冰天雪地之中,忽然出现了一大团热雾,足有二十公尺高,热雾在不断向上冒看。
热雾在冒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後,因为寒冷的空气,而使得冒上来的热雾,全都变成了细小无比的冰层。
那些冰层,有的四干飞溅开去,有落在热雾之中,重又溶化,在阳光的照射下,幻成一圈又一圈的彩虹,以致整大团热雾,看起来就像是一朵巨大无比,彩色绚丽无比的大花朵。
我看看自然界形成的这种奇景,忍不住发出赞叹声来。张坚道:“这是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大南极温泉,温泉联结着一股海底暖流。我真不懂,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球,所知还如此之少,却拚命去探索地球之外的事物,真不懂那是甚麽心态。”
他又道:“那股暖流,我去年才发现,它竟然存在於超过两干公尺厚的冰层之下,真是自然界的奇迹,
直到进入了热雾的范围之内,我才看清楚了那个温泉,温泉喷起的高度不是十分高,大约只有三公尺左右,可是它的温度一定相当高,所以了形成了那麽大的一团热雾,而且使它附近的冰层溶化,形成了一个直径约有二十公尺的小湖。
在这个小湖的边缘,冰层光滑如晶,那是冷和热不断斗争所形成的一种奇异的现象,彷佛是大片水晶,经过巧手匠人打磨过。
我对南极的情形不算是很熟悉,可是也知道甚麽是“大风雪团”。
那是一股强烈的旋风,把地面上的积雪,卷向空中所形成。
这种大风雪团,小则直径十公尺左右,大可以到接近一公里,视旋风风势的强刊明度来决定。大风雪团可以贴看地面飞旋,也可以在几百公尺、几十公尺的高空急速旋转。
别看雪花平时那麽轻柔,可是由於旋风力量的带动,雪花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会迅速凝聚,变成大小不同的冰块,记录中曾有超过一百公斤重的大冰块,在大风雪团之中,急速地旋转,别说是一架小型飞机,就算是一辆坦克车,如果被大风雪团卷上了,只怕也会成为碎片。那是南极雪原上最可怕的一种灾害,曾经有一个探险队的所有一切,包括队员和坚固的建筑物,在大风雪团的横扫之下,全部消灭,连一丁点儿痕迹都未曾留下!
我无助地问:“飞机上有很好的雷达设备,应该可以及时避开大风雪团。”队长道:“本来可以,可是当时飞机正在两座冰山之间的狭谷中飞行……”张坚发出了一声惊呼:“天,这似乎不能单怪孩子,田中博士应该知道这种飞行的危险性,两座冰山之间……气流,已足以摧毁飞机了。”
队长用的是探险队员使用的专门代表地点的名词,我不是十分听得懂,可是看张坚听了之後的神情,也可以知道那地点,不会是甚麽风和日丽的好去处。
张坚听了之後,喃喃地说道:“天,那峡谷……是一个巨大的冰川。”队长又闷哼了一声:“他们是在一干二百公尺的空中迎面遇上大风雪团,峡谷下面就算是柔软的弹床,也不会有甚麽分别,你们要去的话,可以不必经过基地,或许可以和拯救队会合,不过别太接近,现在是暖季,你应该知道太接近巨大冰川的危险。”
在南极,有着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冰川,冰川在寒季,几乎绝对静止,在暖季,有着缓慢的移动。这种缓慢的移动,几乎不能被人所觉察。可是却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破坏一切。
张坚已经停止了通话,我声音苦涩:“如果根本无法接近,拯救队……又有甚麽用?”张坚苦笑:“是没有用,只不过是循例在出事之後,要有拯救队出动。”我略想了一想:“我们还是要先回基地去,基地有直升机可以……”张坚一听得我这样讲,尖叫了起来:“你疯了,在南极冰川的峡谷中使用直升机?就算没有大风雪团,你可知道峡谷中的空气对流速度是多少?”空气对流速度就是风速,在两边是高山的地形中,风速通常会更高,直升机在强风之中,最容易失事,我自然知道这一点。而且,事实上,探险队的直升机,只是近距离的联络之用,
我立时冷笑一声:“意外一发生,你就认定了没有希望,那还救援甚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用得看望远镜,救人而用望远镜,那才是希腊神话中的事。”
田中博土提到了南极的一个奇景,冰山与冰山之间的峡谷,景色更是奇特,温宝裕在这时,就开始怂恿田中博士把飞机飞过这样的一个峡谷,好让他开开眼界。
在这里。基地人员发出了警告,告诉田中博士,这样做十分危险。
温宝裕叫了一声,博士的话就停止了,接看,是一下明显的吸气声。一般来说,当人在看到了一种极其奇异和值得令人惊讶的事情或景象时,会不由自主地吸气。
一所以,这一下吸气声,可以证明田中博士在这时,看到了甚麽极奇异的景象。这种景象由温宝裕首先发现的,他也觉得奇讶,所以才叫田中博士看。可是为甚麽温宝裕的惊讶,反倒不如田中博士之甚?我也立即有了解释,因为温宝裕对南极陌生,所以他看到的景象虽然奇特,也可能认为那是在南极冰山峡谷中所应有的。但是田中博士却不同,他对南极极其熟悉,一看就知道那种景象极不寻常,所以他才如此惊骇。
前面甚麽也看不见了,只是一片白。那表示他们已经可以看到大风雪团,离大风雪团已经极近,可能只有几百公尺了。在这样的近距离,要逃避大风雪团的机会,本来已是微乎其微,但是还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
他们……一定看到了十分奇异的……景象,在南极有许多幻象形成,奇异的光团,有时会幻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寒冷的空气,也可以形成幻景,那和沙漠上热空气形成的幻景大抵相类,只不过正反方向不同。南极地区的海市霉楼幻景,十分著名……
张坚的话,表面上看来,是在回答我的问题,但是我却强烈地感到,他是想藉那些话,来掩饰一些他不愿意说出的话。
所以,不等他讲完,我已打断了他的话头:“张坚,别再在幻象上加说明了,我认为,田中博士看到的不会是甚麽幻象。”张望停了下来,又再度现出那种迷悯的神情:“不是幻象,又……会是甚麽呢?在大风雪团快来之前,空气的运动十分剧烈。更容易在视觉上造成……”
基地建筑物的出口处,和潜艇出入口有隔水舱的设备一样,先要经过一个小小的空间,才能出去,以避免寒冷的空气涌进来。
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所穿的全提适宜放在积雪之上行走的钉鞋,鞋底上有看许多尖锐的铁钉,
所以我就从登机架上跌了下去,我才一倒地,就已经知道张坚想干甚麽,张口想叫骂,可是一股强大寒冷之极的气流,自上而下,直压了下来,压得我几乎窒息,这股气流是直升机翼急速转动所带起来的。
我尽力翻了一个身,脸向地下,才能对抗那股气流。
我不顾一切,用尽了气力,跳了起来,想左直升机未曾上升之前,抓住机舱下的雪撬,张坚想摆脱我的阴谋,就难以得逞了。
我这向上一跃,确然用尽了气力,跃得相当高。
事後,好几个探险员对我说,他们从来不知道一个人从雪地上开始起跳,可以跳得那麽高,因为积雪松软,会使人下沉,不会使人上腾。自然,他们不知道我面向下,那一跃,绝大部分用的是腰和背部的力道,与地面上是否有看积雪,并没有多大的关连。
在南极,一离开了基地之後,四顾茫茫,全景嗤嗤的白雪和坚冰南极的冰,在凝结之际,由於夹杂着空气的缘故,绝大多数是白色的,飘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全是白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极少数的例外,冰块才会晶莹透彻。
所以,看出去,通过深蓝色的雪镜,全是一种带看淡青色的惨白色,十分诡异。
我却不肯干休,又提出了我自己的看法:“冰川移动的速度十分缓慢,甚至看也看不出来,每一年,不过移动几十公尺,为甚麽不能在冰川土逆冰川流行方向驾驶雪车?”那四个人一听得我这样说,一起发出了一下怪声来,有两个还叫道:“天!这家伙甚麽也不懂!”另一个比较有耐心:“冰川运动,由於巨大的压力所形成,若起来十分平静的冰川,在它缓慢的行动之中,你根本不能知道甚麽地方是陷阱,只要一遇上了陷阱,就会把任何东西扯进去,在冰块之中,挤榨得甚麽也不剩下。”
那个人又道:“天,你绝不能和冰川对抗,冰川的力量,甚至形成了如今地球上有五大洲的面貌,它的力量,无可抗拒。”我点头:“我知道,甚至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也是冰川的力量推挤而成。
我不断在走看,体能的消耗相当大,口中喷出来的热气,令得口罩的边缘,都布满了冰花。
在那狭窄之处,巨大的冰块,堆得极高,在最上面的冰块,发出可怕的“格格”声,那是由於巨大的压力,缓缓地,但是以无可抗拒的力量,在把冰块挤压出裂缝来的声音。这些巨大的冰块,会随看冰川,向前移动,在若千年之後,会一直移动到海边,成为海面上飘浮的巨大冰山。
攀登由岩石组成的崇峻峭壁,和攀登由冰块组成的冰山,全然是两回事,几乎是十公分十公分地把身子挪移上去,厚厚的手套,又使得手指的动作不移灵活。但如果除下手套的话,只怕在十分钟之内,我的双手,就剩下秃掌,手指会因寒冷而变硬变脆,一起断折。
我咬紧牙关向上攀着,利用着每一个可供攀援向上的冰块的尖角。
冰障的顶部,巨大的冰块十分平坦,我真想在冰块上面躺下来,就此不动,让寒冷和冰雪,把我的躯体,永恒地保存起来。在某些环境之中,人的确会产生这样想法,深水潜水员就知道,如果身在深海之中,而忽然有了这样的念头,那是再危险不过的事,经常穿越沙漠的人也知道,如果口渴到了一定的程度,也会产生永远休息的这种念头。
人在特殊的环境下,产生这种念头,心境甚至极度平静,就像倦极思睡,再自然不过。这是一个人求生的意志已经消失之後的思想反应,所以也是最危险的一种情况。
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种东西叫琥珀,树脂凝结而成,在琥珀之中,往往有看昆虫。如果有一只昆虫,正在展翅欲飞之时,恰好有一大团树脂落在它的身上。把它裹住,若干年後,树脂变成了琥珀,在琥珀中的昆虫,仍然是展翅欲飞的形态。给人的感觉,也就是动态,不是静态。
“这……这情形,就像两千多年之前,维苏埃火山突然爆发,数以亿吨计的火山灰,在刹那之间罩住了庞贝城,把城中所有的一切,全都埋进了火山灰一样。”温宝裕立时道:“情形有点相类,但可能来得还要快,你看,冰中的那些怪东西,有的动作,一看就可以看出,只进行到一半。”我想了一想:“更快,那应该用甚麽来作比喻?快得就像……像核武器爆发?耀目的光芒一闪,不到十分之一秒,所有的生物就完全死亡!”
张坚指看他面前的那个怪物:“这里有那麽多……完整的……我相信在海底冰层中的那些,原来也是完整的,许多年来,冰层缓慢移动,被弄得支离破碎了。”
冰层的移动十分缓慢,但是力量极大
冰层从这里移动到你看到的海底,那要多久?注意,我问的是冰层的移动,不是冰川的移动。
张坚回答:“我懂,冰层的移动极慢,那一段距离,可能要几十万年,几百万年,谁知道确切的时间是多少?人类的历史不过可以上溯几千年,就算从原始人开始,也不过几十万年。”
张坚想了一想:“十多年前,加拿大科学家在南极西部的一个探险站,用特殊设计的钻机,钻下去近两干五百公尺深处,较到了冰块的样本,在那次得到的标本中,甚至可以知道几十万年之前,或者更久,空气中氧的成分,也与如今的空气中氧的成分有异,在极地上取得的标本,可以推算到上亿年之前,不算是甚麽希罕的事。”
谁知道上亿年之前的生物形态是甚麽样子!那可能是地球上三次冰河时期中的生物,早就有人认为,地球文明,由於冰河时期而结束。然後,又再开始。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麽,地球已有过三次冰河时期,有过三次地球文明的覆亡,我们这一代的地球文明,就算从猿人开始算起,是第三次冰河时期结束之後的事,是地球上的第四代文明。
而且,地球上曾发生过三次冰河时期,也只不过是一种推测。推测中的第一次冰河时期称为“震旦纪冰期”,震旦纪,那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估计距离现代,是在五亿七十万年到十九亿年之间。
每一次冰河时期的大毁灭,再出最简单的生命,进化成为复杂的高级生物,无论如何,“下一代”的外形,不能和“上一代”相同。
我们根本无法分得出其中哪一种比较高级,就像是一个完全未曾见过地球生物的外星人,看到了人和狗马牛羊鸡鸭等等生物在一起,也无法分别出何者高级,何者低级。唯一分辨的方法,就是看看哪一种有看人工制造的东西在身上。例如人有衣服,牛却只有天生的皮和毛。
这一共只有四个的东西,既然懂得利用一种制造出来的容器,把自己的身子藏在里面,那麽自然比其他的生物要进步得多。
在冰中的,无法取得出来,上亿年的冰,坚硬程度,十分惊人,
我又叹了一声:“看得见的,并不可怕,看不见的那才真可怕。”张坚徒然挥看手:“我不明白你的意思。”我也激动地挥看手:“第一批登陆月球回来的太空人,为甚麽要经过相当时间的绝对隔离?”
“队长。我们一直在研究大风雪团快速前进时,对空气流动所造成的压力,这个少年的经历,说明了在大风雪团的前端,急速流动的空气,会形成一个气囊,这个气囊是空气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所形成。”队长也“啊”地一声:“自机舱中弹出的两个人,恰好遇上了气囊的边缘,被气囊边缘的弹力震了出来,所以能避过了大风雪团的压力。”
在化学成分的检验方面,找到了各种蛋白质,各种游离氨基酸,包括恍氨酸,喊性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等,也找出了这些氨基酸的分子数比值。还有醇类化合物,其中脉基丁醇的化学成分是:HN=C/NH2NHOH2CH2CH2OH.
由於这截东西曾被温宝裕放在酒精中浸过,在浸入酒精之前,大约又经过他精心的洗刷,所以在这截东西上可以找到的附属品并不是很多,只找到了一种类似树胶状的物体,化学成分是各种糖醒酸。
如今地球上植物的树皮中分泌出来的树胶,也只知道化学上是属於多糖类物质,结构还末为人知。
白素道:“最近美国有一位古生物学家,研究了大量软体动物的化石,发现其中一种类牡瞩属的软体动物,在一亿年左右之前,生态曾发生突变,化学成分也起变化,就是地球曾有过剧变的证明,那大约是白圣纪代时期。”
我的感想评论2011.03.30
这个故事,其实构思很简单。就是在南极的冰川内,发现了古生物被冰封着。类似琥珀的情形。推测为地球前几个冰河期,都有着高度文明,每次都是毁灭后,地球上的生物重新繁衍。某次毁灭,这些生物突然间被冰封住了,留在南极,被他们发现。
这个设想,雷同于恐龙被蚊子叮了一口,蚊子被琥珀罩住。如今科学家发现了那只蚊子,用蚊子的血,抽出细胞,还原出了恐龙。
这篇故事里提到,从南极挖出冰块运过来,没保存好,冰里的微生物没了,应该是逃出来了,之后可能就繁衍或者长大会变成巨大怪物。
另外有一设想,人的精神分裂,可能不是自己的原因,说不定是被不知名或未发现的微生物侵入体内而影响了人的神经和思维。有可能哦!一切皆有可能!敢于想象是好事,可以推动科学进步。
故事就是故事,主人公都幸运活着,配角不幸丧生。面对大风雪团,老卫说得多么可怕,可是最终,小宝躲过了,因为凑巧碰到雪团的边缘是极大压力的气囊,被弹出去,掉进雪堆,所以没死。日本博士善良老实,却因为年迈而摔死了。可惜啊!
后来的发展,老套路。他们带回了珍宝,希望研究那些奇怪物种。偏偏有人认为会有大灾难,比如未知的微生物细菌,而好心地毁灭了那些生物肢体。然后正好地震,翻天覆地变化,一一切都毁灭了。从此我们读者找不到故事所描述的奇异地点。
最后有那么一块角被小宝留着,拿出来解剖分析,还是被定论为地球之前有着高度文明。可能是因为战争,而全体毁灭了。
我挺喜欢张坚的,他有为了科学不顾生命,拼命研究的精神,为了朋友安全宁可自己去冒险。老卫也不错,他把小宝赶回去,不准他留在南极,说明他这人很有爱心,很正直,有责任感。
这篇是温宝裕第一次出场。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个人物。老卫刻意描写他古灵精怪,胆大妄为,想象力丰富,俊美可爱。我还是难以接受他的形象,感觉就是个累赘人物。可能是老卫特意塑造一个小超人,弥补自己的缺点。老卫有很多缺点让读者难以喜欢,把白素写得非常完美,我就不是很喜欢白素,我就是喜欢老卫。至于小宝,其实小宝的想法就是老卫之前许多文章提过的自己的想法、科幻理论,经过小宝这个人物来表述自己的优点和想法。我看来,所有故事中的人物,提出的设想,都是倪匡一个人的思维。看得多,感觉都是作者一个人的思路。老卫和小宝,其实根本就是同样的。所以我最终还是喜欢老卫。
小宝如果只是个小孩子,和日本博士一起在飞机上,他能用流利的日语与博士交谈?能用绳索拉起张坚和老卫两个成年人?
全文特点、亮点是对南极的冰川地带的大幅描写,很美,那就是我向往的景色,经过他的描写,我脑中有了画面。晶莹的冰,南极的特征,映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