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霧情花強
霧情花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08
  • 关注人气: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卫斯理科幻小说——木炭

(2010-07-18 22:25:59)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卫斯理
【摘录】

我“哈哈”笑了起来:“一只大箱子,可以用来放很小的东西。”

陈长青瞪了我一眼:“体积如果真是小的东西,价值通常在黄金之上!你难道没有想到这一点?”

我被他驳得无话可说,只好道:“那怎么样?总不成箱子里,真是一块木炭!”

 

中国的地方语言,极其复杂,粗分,可以有三十多种,细分,可以超过一万种。我和白素对于各地的方言,都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对于东北语言系统、吴语系统、粤语系统、湘语系统、闽南、闽北语系统,也可以说得十分流利。有一些冷僻地区的独特方言,即使不能说到十足,听的能力方面,也决无问题。同样是山东话,我就可以说鲁南语、胶东语、鲁北语。以及接近河南省的几个小县份的语言。安徽话,我也会皖北语、合肥语、芜湖语等。这位老太太在电话中的那句话,我一听就听出,她说的是地地道道、安徽省一个小县的话,而且,我还可以肯定,她讲的是那县以北山区中的语言,那种语言,在说到“时”、“支”这几个音的时候,有着强烈的鼻音,是这种方言的特点。

 

帮会,是中国社会的一种奇特产物。

一般而言,帮会是一种相同职业的人组成的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形成了一种势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有一定的保障,而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也必须对所属的帮会,尽一定的义务。

 

在职业而论,愈是独特的职业,愈是容易结成帮会,像走私盐的,结成盐帮;码头挑衅,结成挑衅的帮会。在安徽省萧县附近的山区,林木丛生,天然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山中所生长的一种麻栗木,木质紧密、结实,树干又不是太粗,不能作为木材之用,所以是烧炭的好材料。麻栗木烧成的木炭,质轻,耐燃,火焰呈青白色,是上佳品质的木炭。所以,萧县附近,尤其是北部山区一带,炭窖极多,很多人以烧炭为生,靠木炭过活,其中包括了直接掌握烧炭的炭窖工人、森林的砍伐工人、木炭的运输工人等等。

这一大批靠木炭为生的人,自然而然组成了一个帮会,那就是在皖北极其著名的炭帮。炭帮中,有很多传奇性的故事。我会在这里,在不损害故事整体的原则下,尽量介绍出来。

炭帮究员有多少帮众,没有完整的统计,粗略估计,帮众至少有三万以上,炭帮根据烧炭过程中不同的工序,可分为许多“堂”。例如专在树林中从事砍伐工作的,就是“砍木堂”,等等。

炭帮一共有多少堂,我也不十分清楚,堂又管辖着许多再低一级的组织,而在整个炭帮之中,位置最高的,自然就是帮主。

不过炭帮对他们的帮主,另外有一个相当特别的名称,不叫帮主,而称之为“四叔”。

 

谁都知道,在人的手肘部分,有一条神经,如果受到了打击,整条手臂,如同电殛一样麻痹。

 

白老大叹了一口气:“在编目录!”

白老大道:“将古典音乐的作曲家作品,重新编目。现在流行的编目,太混乱了,以贝多芬的作品而论,就有两类编目法,我要将之统一起来!”

我半转过身,同白素伸了伸舌头,白老大当然是在自讨苦吃了,就算是较著名的作曲家,从公元一六七九年出生的法XX卡算起,算到萧斯塔科维奇,或是巴托为止,有多少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又有多少?要重新加以整理编目,那得花多少心血?

白老大瞪着眼:“不多?你至少也可以知道,为什么贝多芬的许多作品,都以“作品”编号,但是一些三重奏,却又以另一种方式编号?”

 

烧炭,并不是容易的事,第一道程序,当然是采木。采木由伐木组专门负责,这组人,在伐下了树木之后,将之锯成四尺长的一段一段,然后,根据树木的粗细、分类,归在一起。这一点十分重要,同样粗细的树木要放在一起。

因为这些木头,要放进炭凼中去烧,使木头变成木炭,一定要粗、细分类,才能掌握火候,使一个窖中粗细不同的木头,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变成木炭。

    炭窖,一般来说,两丈高,有四个火口,那是烧火用的,火从四个洞口送进炭窖之内,火口在炭窖下半部,在炭窖中堆放木头之际,也十分有讲究,最粗的,堆在下面,最细的堆在上面。

堆木,是烧炭过程中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由专人负责,称为堆木师傅。

堆木有什么学问呢?木和木之间的空隙,不能太大,空隙太大,空气流通过多,通风太好,木头得到充分的燃烧,就会烧成灰烬。堆得太密,空气流通不够,木料得不到需要的燃烧,就不会变成炭。

所以,堆木师傅有一句口诀,叫“逢四留一”,意思是四寸直径的木料,就留一寸的空隙。

    每一个炭窖之中,可以堆四层木料,最上层的最细。木料一堆好,就封窖口。窖口留下四寸直径大小,然后,开始生火,四个火口,日夜不断地烧,要烧四日四夜。在这四日四夜之中,负责烧火的火工,紧张得连眼都不能眨一眨,要全神贯注,把握火候。火太大,木料成灰;火太小,烧不成炭。

   火工和他的助手,住在炭窖附近,其余的人,就要远离炭窖,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有毒气,自炭窖之中喷出来,中者立毙,事先一点迹象也没有,等到中毒的人感到呼吸困难,脸色转为深红之际,已经来不及了,十个十个死,没有一个能救活。

    他甚至不知道那种中人立死的毒气是什么,但是我却知道,那是一氧化碳。

  整个烧炭过程,事实上是要木料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形下燃烧,燃烧的热力,恰好使木料中的水分抽干,而使碳质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木炭。也就是令得碳水化合物的碳和水分离的一种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之中,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那是无色无嗅的气体,性质极其不稳定,一和氧气混合,立时化为二氧化碳。如果人吸了一氧化碳,这种性质极不稳定的气体,就与人体内的氧结合,使人迅速缺氧而死,死者的皮肤,会呈现可怕的紫色。)

  炭窖的构造尽管紧密,但是在经年累月的使用之中,可能有一点裂缝,使充在窖旁的人,自然首当其冲,极易中毒。满在炭窖中的一氧化碳逸出,在经过了四天四夜的加热之后,用窖工的方式来说,就是烧了四天四夜之后,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来临了。这个步骤,就是开窖。开窖,是所有烧炭的工序之中,最大的一件事,一定由炭帮的帮主四叔,亲自主持。

拜神之后,所有参加开窖的人,都用在神前供过的水,浸湿毛巾,扎住口鼻,这样,神就会保祐他们。

这更容易解释了,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形之下,木料在窖中燃烧,整座窖内,充满一氧化碳,一旦开窖,大量的一氧化碳,趁机逸出,自然造成极大的危险。而用湿毛巾扎住口鼻,正是防止吸入一氧化碳的最简单的方法,用什么水来湿毛巾都可以,供不供神,并无关系。

    大斧一挥,封住的窖口劈开,四支人马,早已准备好,立刻连续不断,以极快的速度,传递水桶,向窖中淋水。

    这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刻,窖中冒出来的毒气冲天,水淋进窖中去的声响,震耳欲聋,再加上参加淋水的人,动作又快,一路吆喝。一窖炭是不是成功,就要靠这时的工作是不是配合得好。

    等到水淋进窖中,再没有白气冒出来,整个烧炭过程就完成了,好几万斤的精炭,就可以出窖了。

    在整个烧炭的过程之中,“四”这个数字,占着极重要的位置。每一段木料,是四尺长短,炭窖的火口是四个,木料在窖内,堆成四层,烧炭的时间,是四日四夜,几乎每一个程序,全和四有关,

 

    四叔一斧才砍下,窖内突然传来‘轰’地一声响,从被砍开的破洞之中喷出来的,不是无影无踪的毒气,而是雪花一样白的灰柱!

 

我听到这里,也不由自主,“啊”地一声:“这一窖炭,烧坏了!”

祁三仍然不出声,边五道:“是的,这种情形,我们叫作‘喷窖’,‘喷窖’是所有灾难之中,最严重的一种,不但一窖的木料,全成了灰烬,而且极不吉利。经过喷窖的窖,不能再用。这种事,已经有好几十年不曾发生过了!”

祁三接上了口:“那股雪花一样白的灰柱,自窖顶的破柱之中直冒了起来,冒得有三四丈高。一冒起来,就四下散开。所有的人全叫了起来:‘喷窖了!喷窖了!’我也想叫,可是却叫不出来,灰火烫,我们几个在窖顶的人,早已一头一脸一身全是灰。幸好灰见风就凉,我们没有什么伤,

 

皮耀国又走近了些,仔细看:“看来好像是一组波形,但是……X光机没理由可以显示波形!”

我道:“X光机不能,但是萤光屏的显示结构,正和波形显示结构同一原理!这一组波形,是下是会因为这个原因而被记录下来?”

 

皮耀国看出我神色惘然,解释道:“每一种不同的声音,都有不同的波形,可以显示在示波器的萤光屏之上,女人的尖叫声是一种波形,男人的讲话声,又是另一种形状。小提琴的声音,可以形成正弦波;铜锣的声音,形成山形波。”

 

皮耀国道:“不是,我只是说像,而且,从它的伸展,波沟的高度来看,这种声音……如果它是一种声音形成的话,它的频率一定极高,超过三万赫兹。”

我又呆了一呆:“超过三万赫兹?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范围,是频率三十到两万赫兹之间,三万赫兹,那是人耳听不到的一种高频音波!”

 

过了好一会,我才道:“老皮,你刚才说,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波形?”

皮耀国道:“是的!”

我又道:“那么,在理论上来说,只要看到不同的波形,就可以还原,知道是什么声音?”

皮耀国道:“理论上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却并没有还原波形的仪器。也没有什么人,可以根据波形,辨认出那是什么声音造成的,因为有许多声音,听起来大有分别,但是在波形的展示上,差别极小,尤其不是单音之际,更加难分。”

 

白素想了一想:“这也很难讲得通,萤光屏上显示的,是经过了X光透视之后,木炭内部的情形,对不对?”

我点头道:“同耀国说的一样?”

白素挥了挥手:“所以我说,使耀国说他‘看到了一个人’,这句话是不合逻辑的,他看到的,不应该是一个人就算是一个人的话,也应该是经过了X光透视之后的人,那应该是一具骸骨。”

我怔呆了半晌,我根本没有想到过这一点。的确,如果木炭内部有一个人,那么,在经过X光之后,这个人出现在萤光屏上的,应该是一副骸骨!

 

在南京以东的几个县份,还是有独特的语言。同是江苏省南部的县份,丹阳和常州,相去不过百里,可是互相之间就很难说得通。句容县在丹阳以西,南京以东,江苏省南部的语言,到南京,陡地一变,变成了属于北方言语系统,句容县夹在中间,语言尤其难学。

 

所谓“长毛”,就是太平天国。“当长毛”,就是当太平天国的兵!太平天国废清制,复旧装,蓄发不剃,所以,江南一带的老百姓,统称之曰:“长毛”。

 

乡下人起房子,讲的是百年大计,空心墙冬暖夏凉,也不是没有的事。

 

他答应得这样爽快,倒颇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和他虽然相见不久,但是已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极其精明的人。一般来说,精明的人,是不怎么肯爽快答应人家任何事的。

 

我转换了话题:“你可想知道,我向你借了两百万美元,买了什么?”

陶启泉道:“我从来不借钱给任何人!”

 

林伯骏是一个十分精明能干的人,他自然知道再来见我,我不会有什么好嘴脸给他看,所以他一见到了我,就将那铁盒子给我。那使我想生气也生不出来,因为我实在想知道那铁盒子里面究竟有些什么东西!

 

我很可以明白他的心情。人喜欢财富,在没有比较的情形之下,会孜孜不倦,不择手段追求财富,以求躯体在数十年之间尽量舒服。但如果一旦明白了躯体的短短一生,实在并不足恋,有永恒的灵魂存在,那就再也不会着眼于财富的追寻了。

 

我打了一个呵欠,道:“可以,这是你的责任,但是请小心,别弄坏了它,要是弄损坏了,别说是你,整个英国都赔不起!”

英国人真是富于幽默感,他居然同意了我的说法,点头道:“是的,英国实在太穷了!”

 

我略想了一想:“我的看法,灵魂,是人的生命的主要部分。我们的身体,活着和死了,化学成分完全一样,根本没有缺少什么,但是却有死活之别,死人比活人缺少的,就是灵魂!”

甘敏斯点着头:“照你的看法,灵魂是一种什么形式的存在呢?”

我又想了一想:“人的身体,其实只是支持活动的一种工具,灵魂通过身体,能活动,能发出声音,等等。但是生命的本质是属于灵魂,而不是属于身体的。请允许我举一个例子……”

我想到了一个例子,我继续道:“譬如说,有一个由电脑控制的机器人,他能行动,能听话,能作出反应,控制他行动的,是电脑记忆组件,放进不同的组件,他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例如放进的组件是如何下棋,他就是一个下棋蒿手;放进去的组件是打桥牌,他就是一个桥牌高手。”

我才继续道:“在这样的情形下,电脑组件,就相当于灵魂。”

我继续道:“将电脑组件取出来,机械人就没有了活动能力、思考能力,他“死”了。但这并不表示电脑组件不存在了,电脑组件还在,只不过离开了机械人。在离开了机械人之后,单是电脑组件,自然地无法发声,无法活动。灵魂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设法,通过一种不可知的方法,和电脑组件中的记忆,发生联系!”

 

狗的听觉,其灵敏度也远在人类之上。

人类的听觉,对音波高频的极限,只是两万赫,超过这个高频的声音,人就听不到了。人的耳朵听不到,并不表示这种声音不存在,这正像聋子听不到声音,各种声音一直在发生一样。

而狗的听觉,极限比人来得宽。人听不到的声音,狗可以听得到。

 

木炭的体积再小,即使小到只有一粒芥子那么大,但对我来说,还是和整个宇宙一样,因为……让我举一个数字上的例子来说明,我是零,任何数字,不管这数字如何小,和零比较,都是大了无穷大倍。一个分数,分母如果是零,分子不论是任何数,结果都是无穷大!

 

火、烟,都是空气的一种变化,空气也是有分子的,空气的分子对我们来说,自然是微不足道,但对于本身是“零”的林子渊来说,却一样是“整个世界”,那么,是不是林子渊的灵魂,会进入一个空气的分子之中,再去寻找另外的一种生命形式?

 

木炭在经过燃烧之后,“化为灰烬”的说法,不是十分尽善尽美的,应该说,变成了灰烬和消散了的气体。物理学上有“物质不灭定律”,木炭经过燃烧后,除了灰烬之外,当然还有大量已经逸走,再也无法捕捉回来的气体,这气体的绝大部分,当然应该是二氧化碳,还会有一些别的气体,那是木炭中的杂质,在高温之下所形成的。

 

我的感想评论:2010.05.24

    陈长青很有趣,好脾气,我很喜欢他这个好玩的人物。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说,人有灵魂,而且会在死后,突然灵魂就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灵魂继续有思想,可以看和听周围的一切事物。灵魂永久存在于世上,等于永生。人的躯壳可以不断更换,死了可以再次投胎。所以大家都对灵魂感兴趣。

文中的人物,都是太平天国之后人,有着比较古老的言行与帮会规矩。之后的灵媒们,又似乎很超现代。最大跌眼镜的是,陈长青竟然是唯一懂得根据声波图判断发音读字的人。他们最后想出来的方法是,根据拼音来显示声波图,再拼成句子,听灵魂讲述之前的遭遇。这一想法很有新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