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乱象的根源在人类自己,扭转局面从调整你我的价值观开始--傅佩荣

(2019-11-05 21:24:44)

傅佩荣:社会乱象的根源在人类自己,扭转局面从调整你我的价值观开始

原创: 傅佩荣 傅佩荣国学馆 10月8日

一般讲价值,都是以人为中心去思考,什么对我们最重要,或是相比之下什么是优先的顺序。

 

这就与价值观有关。

 

但在老子的系统里,就要换个角度思考。

 

首先,老子说天地万物都有价值。为什么?

 

因为是“道”选择了这一切,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有价值,是“道”给它这样的机会。

 

相对的,天地万物都尊崇道而重视德;


并且,万物这样的做法是没有人安排和命令的,自己就是这样子。

 

这显然是一个相当和谐的系统。

 

但问题是人类出现了,人类以自己的认知能力,在人的社会里形成了自己的比较小规模的一套价值观。

 

这样的价值观在老子看来,问题就复杂了。

 

所以我们要环绕三个重点来探讨:


01

人的问题何在

 

 

在老子看来,人的社会出了问题,叫做天下大乱。

 

譬如,他说圣人要“复众人之所过”,代表众人有很多过失,圣人他要设法去弥补这些过错;

 

在《道德经》第58章,老子直接说“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类陷于迷惑的状态已经很久了;

 

在《道德经》第62章,我们特别提到老子的宗教维度,说明每个人都希望“求以得,有罪以免”。

 

从上面引述的三章,都看得出来,人类社会的价值观有严重的偏差。

 

这就是我们第一步要说明的,问题确实严重。

 

那么,这些问题怎么来的呢?


人类社会的问题,是人自己造成的;不能怪别人,要怪就怪人类自己。 


因为人的认知能力只在区分和避难里面打转,很难上升到启明的层次。

 

区分使人产生欲望;欲望一旦放纵的话,人与人之间必然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


02

如何化解这些问题

 

老子一再强调“观”这个字。

 

《道德经》第16章讲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讲到修炼,从“虚”和“静”来修炼;

 

到最后,“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万物都一直在发展中,我要观察它们回归的方式。

 

最后回归到哪里去?回归到“道”里面去,这叫做“反者道之动”。

 

所以“观”这个字很重要,代表要先客观地去了解、去观察。

 

更具体的是在第54章,老子最后结论说,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

 

关键就是“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国去观邦国,以天下去观天下”。

 

等于是我从我自己生命的处境,去看其他人的处境,这样一来的话,就知道天下的问题到底怎么回事了。

 

所以我们说“观”这个字,在老子思想中是一个重点。

 

人要如何达到启明的层次呢?

 

就是先设法“观复”,然后“观身”,然后再由“道”来看万物。

 

由“道”来看万物,老子是怎么描写的?

 

《道德经》第21章,他说我怎么知道万物的起源呢?

 

“以阅众甫”,就是要看到万物的父亲、万物的起源。

 

如果要修养人的德行,要“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大德的一种表现,是完全追随着道,这样才有可能观。


最后“观”到什么情况?

 

老子用了两个词,一个叫做“袭明”,即保持启明状态;另外一个叫做“袭常”,保持恒久状态。

 

而“明”和“常”又不能分开,就是所谓的“知常曰明”。

 

这就是所谓的“启明”。

 

袭明和袭常,这样才能够让一个人达到所谓的“玄德”。

 

“玄德”就是神奇奥妙的德的表现。

 

每个人都有德,德里面最明显的就是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到达玄德的境界,就代表你所看到的是一个整体了。

 

老子又提到“玄同”,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

 

《道德经》第1章就已经告诉我们,“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人只要能够突破人类中心的观念,从道来看一切的话,就会看到这一切都非常奥妙,神奇之中还有神奇,一层一层深入。

 

老子也提到“要妙”,就是这是一个精微奥妙的道理。

 

最后,当然希望做到“大顺”,就是最大的顺应。

 

像这些都是老子提醒我们:


你要认真地去修炼,怎么样去避凶,然后再趋吉,从区分到避难,然后再到启明,到启明的话,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人活在世界上,他的德很特别,是认知能力;但他能够从认知作为区分,提升到避难,再提升到启明;

 

从道的角度来看一切,他本身自然而然就常保平安喜乐,可以活得长久,各方面都很顺畅,没有问题。


03

从真实到审美

 

由上面的描述,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老子的价值观最主要的特色,就是从真实展示了审美。

 

一般讲价值观,就是按照人的心智能力来分的:

 

第一个,我有认知能力,那我追求真实;

 

第二个,我有感受能力,那我追求审美;

 

第三个,我有欲求或欲望的能力,我就要追求行善。

 

所以,一般讲人类社会的价值就分三种:“真”“美”“善”。

 

但是老子不一样,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他的价值观怎么调整呢?


首先要把握的,就是真实。

 

人的认知能力有区分、避难、启明。

 

启明代表悟道;不要忘记,“道”才是最后的、永恒的、绝对的、究竟的真实。

 

一切从道而来,最后回归于道。

 

宇宙万物本身只要是真实的,都代表它被道所选择,都有它的价值,值得我们肯定,肯定之后就能加以欣赏。

 

所以老子是先把“善”放在一边,设法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人的生命。

 

先不要计较善不善,他认为道的可贵在于,它是善人的宝贝,也是不善人获得保护的一种重要条件。

 

所以善人不善人,不要太计较,都要包容。别人善,你对他好;别人不善,你也对他善,最后大家都获得善了。

 

怎么理解从真实到审美?

 

就是说,你如果肯定了万物都来自于道,都是真实的,就很容易去欣赏它。

 

像庄子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是这一切都来自于道,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你只要把人类中心的观念放在一边,纯粹从道来看的话,宇宙万物都值得欣赏。

 

别人问庄子道在哪里,他说:道在蚂蚁身上,在杂草里面,在瓦块里面,在屎尿里面。

 

这个说明什么?

 

说明道无所不在。人类以为这边高贵,那边卑贱;这边非常美好,那边非常肮脏,那是人的看法。

 

从道来看的话,根本没有这种善恶、美丑、高低的区分。

 

所以我们学了老子的价值观,对于什么是人类应该有的价值观,可以稍微调整一下。

 

不要只局限在狭小的人类社会里,只用一种相对的观念去区分善与不善;

 

要尽量像道一样,对一切都包容。


所以,我们谈到老子的价值观,要明确这三点:

 

第一,人的问题在于从道所获得的德,这个德主要表现为认知能力;

 

而应用从区分开始,使人的欲望不断往错误的方向发展,最后造成天下大乱。

 

第二,怎么化解这些问题?

 

当然是要设法去悟道。

 

首先要“观”,等于是由小见大,见小曰明;

 

同时要设法去学习道的作为,进入玄德、玄同、玄之又玄的境界,保持启明与恒久的状态;

 

最后才能保持你自然的样子,道就在里面了。

 

第三,在“真”和“美”和“善”三种重要价值中,儒家的重点放在“善”这个范畴;

 

而老子的重点在“真”与“美”这两大范畴。

 

宇宙万物都是真实,而道是究竟真实;

 

以道为基础,作为来源与归宿,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欣赏,可以获得无限的审美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