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兹德,沙漠边缘的世界遗产古城

标签:
旅游伊朗旅游亚兹德风塔 |
分类: 西亚和中东:7国 |
在伊朗众多的古城中,亚兹德是其中最独特的一座。沙漠边缘一座没有任何高楼的城市,一座完全用泥砖砌成而千年不倒的城市。屋顶上千姿百态的风塔,构成了这座古城的独特的天际线。
拥有165万平方公里的伊朗国土虽然辽阔,但四周都有山脉相隔,形成天然屏障,中央部分是个平原,却是两个巨大荒漠(卡维尔盐漠和卢特荒漠)。亚兹德就位于这两个荒漠之间一块勉强称得上绿洲的地方,也几乎恰好位于伊朗的心脏部位。
亚兹的城市外围,都是一片火星地貌般的不毛之地,让人深感伊朗高原自然条件的严酷。
离亚兹德不到10公里的地方,就是沙漠。
耸立在亚兹德城里的马卡钟塔(Markar
Tower),被认为是伊朗全国的中心点。这座建于1942年的钟塔,外形好像是一座方尖碑,是由一位叫做马卡的琐罗亚斯德教徒出资,钟表系统由英国人建造,至今还在运转。
亚兹德是伊朗高原上最古老的城邦之一,在第一波斯帝国尚未形成之前的米提亚王国期间(Media,距今3000多年),这里便已有人居住。古代波斯人因地制宜,在沙漠的边缘地带,用砖头和粘土建造了许多小城邦。
现在的亚兹德,是伊朗亚兹德省的省会城市,古城地区的建筑少部分属于15-16世纪,大多数建筑建于19世纪的卡扎尔王朝期间(距今约150年)。作为世界上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沙漠地区幸存下来的波斯古城,2017年整个古城登录世界文化遗产。
亚兹德最古老的建筑,是耸立在古城中央的聚礼清真寺。这座初建于12世纪,14世纪中期萨菲王朝期间进行了改建的清真寺,至今已有600多年,是伊朗最杰出的建筑之一,被用作为200里亚尔纸币的正面图案。
这里的两座塔楼,是萨菲王朝时添加的,高达52米,也是伊朗全国最高的塔楼。塔楼的外立面,以及大圆顶的内外都贴满了鲜艳的马赛克,光彩夺目。
亚兹德的另一座古老建筑是建于帖木儿帝国(15–16世纪)的阿米尔乔赫马克建筑群(Amir Chakhmaq
Complex),这个建筑群原本是一个包括一座清真寺在内的综合建筑群,如今只剩下两个尖塔和一些空壳。但前方的广chan和喷泉,成了亚兹德人民傍晚纳凉的好场所。
多莱特阿巴德花园(Dolat-abad
garden)是9座列入世界遗产的波斯花园中的一座,始建于18世纪中期,原本是亚兹德省长的官邸,长方形的分布围绕着很长的水系。
这里的风塔是亚兹德众多风塔中最高的一座。
在沙漠地带,白天气候非常炎热,人们除了在地下建造房屋,风塔是他们用来通风,人造自然风的绝佳工具。风塔就像是烟囱,依靠空气的压强差,而将地下空气抽出形成自然风。
站在风塔下方,阵阵凉风迎面吹来。
风塔的下方,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波斯茶馆。
风塔是古代波斯人民的智慧结晶,外形各异的风塔和通风孔,竖立在亚兹德古城的屋顶上,构成了亚兹德的一道独特的天际线,亚兹德古城列入世界遗产的重要依据。
亚兹德古城的所有房屋建筑,都是用砖头和粘土建成。伊朗的泥土粘性好(所以伊朗的马赛克瓷砖也特别优异),参入一些草本,用此粘土建造的墙壁不仅隔热性能极佳,甚至能经受数百年的风吹雨打,犹如一种天然的水泥。
在亚兹德郊外的哈拉纳格村(Kharanaq),还能见到用这种粘土建于1000多年前的房屋。有不少墙壁依旧坚如磐石,甚至这座高高的风塔依旧屹立不倒。
在千姿百态的风塔中,不难发现横七竖八插着很多棍子,看起来影响美观,实际上这些是为了空心的风塔增添的筋骨,就像是水泥中的钢筋,让其更加坚固。
巨大的亚兹德古城据说有70多个街区,被成百上千弯弯曲曲迷宫般的小巷相连。前往亚兹的游客,在这些泥砖小巷中慢悠穿行,欣赏各种形状的风塔和房屋大门,无疑是游览亚兹德最大的乐趣。
小巷中也时常能够见到一些用来加固墙壁的横梁。
在许多已经世俗化的伊斯兰国家中,妇女的服饰已经比较自由,出门也无需带头巾。但伊斯兰习俗极为严格的伊朗,特别是1979年的伊斯兰GM后,妇女被深藏在闺房,再热的天气,出门也必须戴头巾。即便是外国游客,来到伊朗,也无例外,出门都必须严格披戴头巾。
伊斯兰妇女的头巾和罩袍有很多种,通常头巾(hejab)是最简易服饰,只是包住头发就可,伊朗女人平常出门大多数也只是佩戴这种头巾。Chador是裹住全身露出整个脸部的罩袍,妇女前往一些要求严格的清真寺(比如库姆的圣陵)都必须穿戴Chador。最严格的Bukar则是遮住全身,即便是眼睛,都只能通过有孔的罩子,已经比较罕见。
在伊朗,比较讲究的人家,特别是大户人家,其大门的门环兼做门铃,左右两扇门的门环设计成不同形状,男女来客分别敲击不同的门环,以便让室内听到不同的敲门声,便能知道来客的性别,让室内做好准备(如果男性来客,女性去开门必须穿戴整齐)。
途径一家大户门口,恰巧听到紧闭的大门内有开门声音,赶紧做好拍摄准备,只见一个女人先是探出脑袋左右张望,记下了这千载难逢的时刻。
穆斯林女性戴头巾的规定源于伊斯兰教的“羞体”观,认为人类穿衣服不仅用来遮羞,还用来敬畏真主。毫无疑问,这种近乎苛刻的习俗,在普世价值观看来,是禁锢在妇女身上的沉重枷锁。相信在伊朗国内,也有不同意见。
大热天,在亚兹德的迷宫小巷中走累了,有很多民宿和大宅的屋顶,都开着装饰精致的茶馆。一边喝着藏红花茶和鲜榨果汁,一边欣赏着天际线上各种风塔,是一种至高的享受。
亚兹德艺术之家(Art
House)的屋顶茶馆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里不仅离聚礼清真寺很近,是一个拍摄日落的绝佳场所,装修也非常精致,也可以吃饭。
原本想找一处能俯瞰整个古城的高楼以便拍摄,但整个古城都是泥砖房,没有超过三层的房子。
即便是豪华酒店,也通常是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入住的Dad
Hotel,传统的波斯庭院风格酒店,清真寺圆顶的客房,从圆顶上彩色玻璃窗射入的自然采光,一生中都难以忘却的回忆。
亚兹德也是伊朗的原始国教,拜火教的发源地。虽然这种古老的宗教在11世纪阿拉伯入侵后就已逐渐被放弃,至今不仅在伊朗,中东地区依然有不少拜火教的教徒。亚兹德的拜火教火庙(Fire
temple)。
拜火教的正式名称为“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以一个老头坐在鹰上的图案为徽标,因信徒在火前祷告而又得名为拜火教。
无论是这里的风塔,这里迷宫泥砖小巷,还是这里的风景和民风,亚兹德都是一座让人难以忘却的沙漠古城。
前一篇:设拉子,诗情画意的浪漫波斯古都
后一篇:卡尚,荒漠中的伊朗花园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