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和世界遗产点

标签:
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运河水闸运河古桥 |
分类: 中国古迹名胜 |
大运河(Grand
Canal)无疑是我国除长城以外,规模最大,最能引以自豪的伟大工程。不仅是世界最长的运河,也是开凿时间最早的运河(可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北起北京,南至宁波,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途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全长2000多公里。
隋朝大运河,北京并不是都城,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北运河,最北端在通州一带(应该就是现在的通州运河文化广场一带)。元朝定都北京,就开挖了通州至皇城什刹海的通惠河,把南方皇粮直接通过漕运运到皇城仓库中。通惠河的北京城区段由于北京城的多次改造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靠近什刹海的一小段约0.5公里长的“玉河故道”。
大运河于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46个世遗项目,包括27个河段(河道长度1011公里),58处世界遗产点。
正式所说的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元朝后的京杭大运河,以及后来追加的杭州至宁波的浙东大运河。其中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有部分是重叠的。而通常把大运河说成是京杭大运河,其实也包括了隋唐大运河。
大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末年吴国吴王夫差为了与中原的晋国争霸,于公元前486年修筑邗城(今扬州附近),作为北上据点,并在城下开凿运河北上到末口(今淮安)的“邗沟”,并于前484年完工,沟通了长江和淮河的水路,这就是现在的大运河中的“里运河”河段,全长约170KM。淮安运河入淮河河道的枢纽。
真正完成京杭大运河的是隋朝。隋朝统一全国定都洛阳后,隋炀帝为了把北方和长江三角洲的大量物质运往洛阳,从605年开始,用了6年时间,以洛阳为中心,南边开通了“通济渠”和“江南运河”,并对原来的邗沟进行改造。北面开通了“永济渠”,南北相连使隋唐大运河总长达2700
KM。
唐宋时期,应该对大运河没有多少建树,基本找不到唐宋时期兴建运河的描述。但南宋定都杭州和绍兴,浙东大运河作为皇家御道,无疑是有所修建的。
到了元朝,洛阳已经不在是首都,加上洛阳以北的永济渠已经淤塞严重,忽必烈皇帝从1283年起先后开通济州河(济宁到东平县,全长150余里)和会通河(临清至徐州,也叫鲁运河),连同山东的天然湖泊,把南北大运河又再次连接起来,并且大大缩短了航运长度。临清运河钞关(督理漕运税收的机构),是目前仅存的建于元朝的钞关。
明清两朝,对大运河的一些河段进行了改造,形成了现代大运河,分为7个河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和江南运河),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全长1794公里。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包括太平天国,运河的争夺战事,使得大运河遭受严重破坏,加之黄河改道,铁路建设,大运河的作用也日益低下。如今黄河以北的运河基本已经干固,有的河段甚至已经消失。能够通航的运河河段里程仍有为1400多公里,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00多公里,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苏州到杭州的客轮直到几年前还是开通的(最近因为亏损严重已经停开)。
1. 通惠河(北京至通州,元朝)
连同玉河故道一同列入世界遗产点的包括,什刹海,故道上的澄清上闸,澄清下闸。澄清上闸是运河和什刹海之间的闸口,就是如今的地安门外大街上的那座不起眼的古桥,已经不见水闸迹象。
澄清下闸已经完全干沽,在原址上兴建了一个玉河遗址博物馆。
通惠河的通州段,虽然河段列入了世界遗产,但没有具体遗址列入世界遗产点。在北京通州八里桥处能见到大运河世界遗产桩。
2.
北运河(通县至天津三岔口,186KM,隋朝)
北运河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北段,自通州至天津入海河的三岔口,全长186KM。为配合大运河申遗,2007年5月在通州建成了运河文化公园。公园地面设有长浮雕,介绍大运河的大事记。
北运河只有一个三岔口列入世界遗产点,没有河段列入。
3.
南运河(三岔口至临清,524KM,隋朝)
南运河和北运河一样都属于隋朝的永济渠,之所以在山东临清作为一个分界点,只因为元代后从临清开挖了会通河(鲁运河)。南运河的水流是从南向北的,从聊城的临清,经德州,衡水,沧州,注入三岔口的海河。临清运河钞关(督理漕运税收的机构),是目前仅存的钞关。
4.
鲁运河(会通河,临清至枣儿庄,380KM,元代)
鲁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段(临清至台儿庄),
利用汶水和泗水的水源,沿途经过南阳,独山,昭阳,微山湖的水面,全长480KM,其中水流在南旺镇逆反。南旺作为大运河上的水脊,成了运河畅通难题。明朝初期,在南旺镇戴村兴建了南旺分水枢纽,使汶水西行,从南旺入运河,七分想北流,三分向南流,是大运河上最重要的水利枢纽。
大运河上有众多船闸,大多集中在江苏,山东境内。58处列入世界遗产点中,水闸占了最多的比例。水闸的作用就是调节水位,由于大运河从北到南地势有落差高低不平,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渠的水主要来自交汇的河流(如黄河,长江),因此大运河的水的流向每段不同,同时为了保持运河中的水位,特别是地势落差大的地段,水闸必不可少。山东和江苏地段的地势落差大(特别是徐州到临清地段),因此水闸也特别多。
5.
中运河(台儿庄至淮安,186KM,清代)
自台儿庄向南穿过淮河至淮阴清江大闸的中运河,长186KM。中运河沿途经过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
其中淮安的清口水利枢纽曾经是中运河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已经成了遗址。
6.
里运河(邗沟,淮安至扬州,170KM,春秋时期)
这是大运河上最早形成的一段,沟通了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这一段在扬州境内留下了大量的世界遗产点。淮安大运河文化广场。
7.
永济渠和通济渠(隋朝大运河)
永济渠和通济渠是隋朝大运河的特殊一段,不属于京杭大运河。主要世界遗产点基本位于河南省境内。
8. 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400KM,隋朝)
江南运河集中了大量的世界遗产点,包括水闸,古镇,古桥和古纤道。作为江南运河最北端,长江入海口的谏壁船闸,号称是江南第一闸,不知为何,未能入选世界遗产点。
江南运河无锡段,从北门外黄埠墩入城至江尖分为东,西两水道,至南门再合流形成月1公里的环城河段,入选世界遗产河段。
无锡古城区内的清名桥和历史街区是此段的唯一世界遗产点。运河上的古桥,是世界遗产中除了船闸外的重要遗产点。清名桥是大运河上的单孔花岗岩石板桥,长43.4米,高7.4米,始建于康熙八年间,是大运河上保存较好的古桥之一。
江南运河苏州段,拥有盘门,山塘历史街区,平江历史街区,宝带桥和吴江古纤道等6个世界遗产点。
苏州盘门是苏州古城中保存最好的古城门和水门,世界遗产点。
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的宝带桥,与赵州桥、卢沟桥等合称为中国十大名桥之一,其建造目的其实是作为纤道使用。这里地处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有个宽约三四百米的缺口,如建纤道,就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唐元和11年(公元816年)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的顺利畅通,决计下令广驳纤道,建桥湖上,并且捐出自己玉质宝带以充桥资,宝带桥因此得名。宝带桥全桥用金山石筑成,桥长316米,设桥孔53孔,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
古时的漕运,漕船没有机械动力,只能靠水流的自然流动,风力(帆船)和畜牧动力甚至人力。古纤道是为纤夫拉纤在河中行走铺设的道路。大运河上现存的古纤道有两处,一处是位于绍兴的浙东运河古纤道,还有一处是苏州吴江古纤道,都列入了大运河世界遗产点。
吴江古纤道位于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吴江客运站东侧的大运河西岸,全长约1800米,旧称“九里石塘”。唐元和五年(810)苏州刺史王仲舒始筑土堤。宋治平三年开始始垒筑石堤。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以巨石修筑,并开水窦136处,以泄水势。其后明、清两代数度修治。现在看到的除了两座清代石桥。都是最近才新铺设的。
江南运河浙江段,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从王江泾进入浙江,穿过嘉兴城区后,过石门,崇福在长安折向西部流入杭州。河道长度约81KM。
江南运河嘉兴以北河段称为“苏州塘”,嘉兴以南称为杭州塘。
大运河上,横跨运河的古桥除了杭州拱宸桥,塘栖广济桥,就是嘉兴的长虹桥,三座古桥均列入了世界遗产点。长虹桥位于浙江嘉兴王江泾镇长虹公园旁边,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嘉庆十七年(1812年)再修,太平天国时桥栏石损毁,光绪六年(1880年)修复。此桥是三孔实腹石拱大桥,形似长虹。桥全长为72.8米,桥面宽4.9米,东西桥阶斜长为30米,各有台阶57级,用长条石砌置。主孔净跨16.2米,拱矢高10.7米;东西两边孔净跨9.3米,拱矢高7.2米。
江南运河浙江段运河随着时代的变迁,河道也几经改道。浙江段的最早运河是开凿于秦朝时代时代的上塘河。上塘河源自杭州施家桥(现朝晖路),从杭州城区丁桥镇进入余杭境内,穿越星桥镇,临平镇,至施家堰进入海宁,经海宁盐官镇进入钱塘江,全长48公里。
南北走向的崇长塘和东西走向的上塘河在嘉兴海宁长安镇交汇,由于上塘河水位比崇长塘高,长安镇上建有长安闸,这是江南运河浙江段上最大的水闸,世界遗产点。
长安闸始建于唐朝,宋代是江南运河上重要的水运和军事枢纽。长安闸由上中下三个水闸,两个澳口(水塘)和一个水坝(长安坝)组成,船只进入长安闸,利用上中下三个水闸调节水位,让船只通行。
元末至正年间,江南运河改由崇福,经塘栖至杭州,这就是杭州塘。杭州塘流经塘栖古镇,古镇上的广济桥,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朝,大运河上跨度最大的五孔桥。
还有一条运河支流,这就是从湖州城东门迎春桥经南浔至江苏省平望镇的頔塘。頔塘全长约60公里,是西晋吴兴郡太守殷康主持开凿,因沿塘多芦荻而古名荻塘,唐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主持重筑,故名,又因起自湖州城之东而称东塘河。明代后多次重筑修缮,如今北岸有318国道并行。頔塘的作用在于将东西苕溪之水逐渐分流至大小河港中,既减轻旱涝之灾,又利于灌溉,同时也成为湖州通往北京、上海的交通要道,并对沿途各市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杭州塘和上塘河在杭州施家桥附近汇合后,穿越杭州城汇入钱塘江。杭州拱宸桥,无疑也是杭州城中最古老最出名的的古桥,虽然只是一座三孔桥,却是杭州城运河上最高最长的古桥,建于清光绪年间。
拱宸桥的旁边,还兴建了一个大运河博物馆,有大量介绍运河的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义仓是旧时中国隋唐以来各地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杭州富义仓,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由于位于运河河畔,一同列入了世遗点。
为了大运河的申遗,除了已经消失和干沽的河段,江南运河全线都进行了大量的修复工作。除了通州和淮安,杭州也在武林门兴建了运河广场。杭州西湖文化广场,运河在杭州的拐角处,也是武林门码头所在地。
杭州凤山水城门遗迹,建于元朝,民国时期杭州的所有古城门全部拆除,仅留下此水门。
位于杭州钱塘江入海口的三保船闸和等待过往的船只,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这个并不是世界遗产点),至此,京杭大运河从北京什刹海,穿越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最终汇入钱塘江。
大运河沿途穿越不少古城,使这些古城都变成了江南水乡。扬州,镇江,无锡,苏州,南浔,塘栖,杭州。各地的运河,为这些古城增添了风韵,运河沿岸也都是豪宅集中地,运河河畔更是市民们休闲的好场所。
9. 浙东运河
2014年的申遗把浙东运河也列入了大运河中,这使得大运河从原来的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末端从杭州延伸到了浙东的宁波。浙东运河从京杭大运河的入钱塘江的入海口对岸的萧山西兴镇开始,经过绍兴市内,在上虞穿越曹娥江,至宁波的三江口入甬江,全长239
KM。
浙东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当时仅是绍兴境内的山阴水道。西晋劲无地时期,为了灌溉需要,修建从西兴至会稽城的西兴运河(西兴官河),后来又延伸至宁波。浙东运河的入钱塘江处,建有永兴闸,如今仍能见到其遗迹。
西兴官河就是如今官河路旁的这条小河,小河的尽头已经被淹没,只通道永兴闸,旁边是西兴过塘行码头。世界遗产点。
绍兴古纤道位于浙东运河绍兴段柯桥至钱清一带的运河上,有104国道与之平行,保存最完整的两段位于小佐路行义桥的两侧,一段长502米,149桥孔。另一段长377.4米,112桥孔。
绍兴古纤道基本保留了清代以前的原有摸样,长度也更长,更为壮观。两面临水的古纤道,其路基是用石条砌成的一个个石墩,高出水面0.5米左右,墩间用三块长约3米、宽约0.5米的石板平铺而成桥面,故有“白玉长堤”的美誉。
浙东运河穿越的绍兴古城内,河道密布,城内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石桥5000多座!包括500多座宋代,元代和清代重建的古桥,当之无愧国内古桥最多的古城。最古老的古桥是位于八字桥直街东端的“八字桥”,也是绍兴古城最著名的古桥。
前一篇:世界的秘境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