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消失的黄河文明

标签:
七大古都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旅游 |
分类: 中国古迹名胜 |
洛阳究竟是几朝古都有不同说法,甚至有说有十三朝在洛阳建都,但通常说洛阳是九朝古都。除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5代时的后梁和后唐外,隋朝后期从西安迁都洛阳,唐朝时期有长安和洛阳两个都城,洛阳称为唐东都,武则天时期(武周)就以洛阳为都。虽然夏朝和商朝都有说法在洛阳建都(即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和偃师商都西亳遗址),但夏商时代明确文字记录甚少,也不是一个统一国家,算不上一个首都。
洛阳真正成为都城的,是东周时代。从东周洛阳王城到隋唐洛阳城,洛阳的都城经历了数次迁移。真正留下的古迹少之又少。
东周洛阳王城:
西周的国都在镐京,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太子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都城(王城)位于现洛阳市中心地段。早在1955年,便在王城遗址处兴建了“王城公园”,洛阳市中心的一个市民公园,内种有很多牡丹,使牡丹成了洛阳的市花。
东汉雒阳城: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在绿林军配合下,攻破长安,摧垮王莽政权,建立东汉。由于此时西汉长安城已经遭受战火严重毁坏,刘秀决定迁都洛阳,在东周的“成周城”基础上兴建“雒阳城”。东汉雒(luo)阳城在现洛阳城以东15公里,也就是白马寺东边约1公里的洛河老虎滩一带北面,背靠邙山(mang)。据说城垣周长约为14公里。现在除南城垣被洛河冲毁外,其余三面城垣仍遗留部分残迹。
东汉历12帝195年。东汉的12座帝陵中,其中5座包括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墓位于雒阳城以北现孟津县白鹤镇铁榭村的邙山上,黄河南岸,当地人称之为“汉陵”。
东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均达到顶峰,张衡地动仪,蔡伦造纸术,华佗的“麻沸散”均为我国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西汉张骞第一次开拓丝绸之路之后,东汉汉明帝时期的班超也派大将前往大秦,开拓了更多西域路线。佛教的传入也是在东汉时期,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派遣中郎将前往天竺(印度)取经,回来在雒阳城外兴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作为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的白马寺,虽然地位很高,但原来寺庙早已被毁,如今见到的白马寺是明清时代重建,否则,早就列入世界遗产了。如今的百姓,造不出地动仪不说,只会破坏文物。
魏晋洛阳城:
东汉末年,豪强军阀混战。公元22年,曹丕在许昌称帝,改国号为“魏”,并于次年迁都洛阳。魏晋洛阳城,基本是在东汉雒阳城基础上重建。
曹魏,西晋的帝陵均在洛阳城附近。2012年轰动一时的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现,至今仍然争议不断,都是经济利益驱动。曹丕墓位于洛阳首阳山南麓(首阳陵),南蔡公村以东,偃师市西北15公里处。
西晋仅历四帝51年。开国皇帝司马炎一生荒淫无度,后宫佳丽上万,在位26年终因耗精过度病死宫中,葬于河南偃师市南蔡庄以北2.5公里的山坡上(峻阳陵)。
北魏洛阳城: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由蒙古高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王朝。北魏于公元493年从“平城”(大同)迁都洛阳,在魏晋洛阳城基础上扩建了北魏洛阳城,规模也变得更大,把白马寺也包括在了城廓里。
由于从东汉到北魏的洛阳城基本都在一个位置,习惯统称为“汉魏洛阳城”,其考古遗迹于2014年列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
北魏期间,佛教昌行,迁都洛阳之前在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迁都洛阳之后,又在洛阳城外开凿了“龙门石窟”。
北魏皇帝中,葬于洛阳邙山的有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和孝庄帝静陵。孝文帝长陵。
隋唐洛阳城:
隋唐时期的国都在长安,但均在洛阳设立“东都”。隋唐时期的洛阳城建于现在的洛阳城市中的洛河两岸,北侧为宫城和皇城,南侧为市民居住的古城。
隋唐洛阳城的宫城并不在城的正中央,而是在左侧,主要是利用了当地的山坡天然屏障。千年岁月,隋唐洛阳城已经彻底消失在洛阳平原之中。八大古都中,洛阳和郑州留下的遗迹最少。近年为保护历史遗迹和开发旅游资源,洛阳政府开始兴建一些隋唐洛阳城的遗址景点。
2009年10月,作为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工程之一的“定鼎门遗址博物馆”首先建成开放,重现了当年定鼎门的模型。
2012年4月,洛阳政府在隋唐宫城遗址附近建造了一个“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对外开放。
在隋唐洛阳城宫城正门“应天门”遗址的右侧,建有西周时期协助武王伐纣灭商被誉为“天下第一圣人”的周公姬旦的祠庙,周公庙。周公庙全国有多处,洛阳的周公庙始建于隋末唐初,现存建筑为明嘉靖年间重建之物。
洛阳城北郊的邙山,东西延绵长达100余公里,自古以来被誉为风水宝地,从东汉至北魏年间,大量帝王将相都选择邙山作为永年之地。但是邙山的帝陵早年盗墓严重,如今保留下来的帝陵寥寥可数。1987年,洛阳在邙山的冢头村,兴建了一个“古墓博物馆”,仿制了一些汉代和北魏时期风格的建筑,人工建造了一些古墓,壁画馆。后改名“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相比开封,洛阳城显然要大很多。入住市中心的新天鹅国际大酒店,四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