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指古建筑物、遗址及其它文化遗迹。而文化资产保存法施行细则明定:“古建筑”指年代久远之建筑物,其全部或重要部分仍完整者;包括城廓、关塞、市街、宫殿、衙署、书院、宅第、寺塔、寺庙、牌坊、陵墓、堤闸、桥梁及其它建筑物。“遗址”指年代久远之人类活动旧址,已淹没消失或埋藏于地下,或仅部分残存者;包括居住、信仰、教化、生产、交易、交通、战争、墓葬等活动旧址。以下为台闽地区第一级古迹之简介: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6/03/wb050603043.jpg
圆山遗址出土的文物
圆山遗址
圆山旧称“圆山仔”、“龙峒山”,海拔36公尺,位于台北市动物园内。77年被指定为第一级古迹。圆山遗址是在1897年由日学者伊能嘉距首先发现,光复后经学者进行考古勘验后,发现此区有数个文化层的堆积,包括先陶时期文化层、绳纹陶文化层、圆山文化层及十三行文化层,出土遗物发现贝冢、陶器、石器骨角器(例如鱼叉、凿形器、锥形器)及墓葬,由于蕴涵丰富文化价值,现已被规划为圆山史迹公园。
位置: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66号(儿童育乐中心)
交通:
★搭乘捷运淡水线至圆山站下车
★搭乘公车:中山干线、279、287、 310、247、 42、21 603、218、40等在圆山站下车
台北府城北门
清朝时期,台北有五个城门, 包括东门(景福门)、西门(宝成门)、南门(丽正门)、北门(承恩门)、小南门(重熙门)。筑城门所用材料为石材,乃采自大直山北势湖的山石;门楼的砖瓦,则指定剑潭大直庄北势湖和枋寮庄砖遥烧制者;至于石灰,则购自大稻埕河沟头石灰遥所烧炼者。粘石之灰,是用糯米蒸后,和赤糖及石灰合舂而成极为坚固。台北建城因较台湾各地城墙晚,故规模设备均较完备,称为全台第一。
台北城的正门为“承恩门”(北门),昔日门外有座木造的接官亭,清代官吏自河沟头上岸,在接官亭行官式礼后入城门,过了接官亭便是北门的外廓(瓮门),石制门额上刻记“岩疆锁钥”几个大字。当年日军进占台北城时,就是通过这个门额底下进城。日治时期,北门外廓上的“岩疆锁钥”石额,被移到日本总督官邸(今为台北宾馆),作八角凉亭础石。北门之基座,以大直山之山石砌成共21层,厚24公分,中有拱门,上筑传统歇山式飞檐屋顶,厚墙直接顶住檐口,使得城门成为一个封闭体,远看似个大碉堡,非常特别而庄严。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6/03/wb050603044.jpg
一八一九年由英国建造的领事馆
淡水红毛城
1629年西班牙人创建红毛城,其原名为圣多明哥(San Domingo),后来被荷兰人所据,称此城为红毛城。城是以粘土、芦苇、竹子和木材为材料筑成之城,控制着淡水河口附近各番社部落。1867年英国即已与清廷订立红毛城永久租约。
红毛城主楼墙体为朱红色,以闽南砖砌成。主楼宽约15.25公尺,高约12.80公尺,为两层正方形棱堡。西南角楼有二长形射口,角楼顶原有一木质旗杆,高约12公尺。其旁之英领事住宅,为一典型的英国殖民地式样之建筑物,洋楼为承重砖壁结构,木桁架屋架,坡水歇山屋顶;入口上方建一山面,屋顶上铺闽南红瓦。底层台基与柱基以花岗岩石补强,壁体为清水红砖,地砖花色甚佳,为爪哇产品。地址:淡水镇文化里中正路28巷1号。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6/03/wb050603045.jpg
基隆二沙湾
二沙湾古炮台位于基隆市,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是清廷为了防止英军入侵台湾,在港口山岗上建造的海口防御台。拱门上悬有“海门天险”四个字之石刻方匾,高约45公分,长约1.5公尺。在中英、中法战争都曾经发挥功能,为具历史价值的古战场。仍然保存完好之法军公墓,就是当年固守疆土的证明。
悬有“海门天险”的城门前,有一广场,城门前为7公尺余宽,台阶有22阶,宽阔的台阶与广场,使城门显得更为雄伟。此座以海石砌成之城门,宽11.8公尺,深4.8公尺,城门内有广场,仍然保存有营房之残墙,高约1.5公尺,进炮位进口,宽约3公尺,两边均以石块砌成的弹药库,其两侧即炮台。在炮区门前有直径约1公尺之古井,虽然无法使用,却散发出思古幽情。地址:基隆市中正路大沙湾民族英雄墓对面山上。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6/03/wb050603046.jpg
鹿港龙山寺的古钟
鹿港龙山寺
鹿港龙山寺有“台湾紫禁城”的美誉,为台湾三大古剎之首。该寺建材如砖石、福杉等皆由泉州批运,并以巨资延聘闽粤名匠来台兴建;全寺占地1600余坪。龙山寺的格局是四进三院,山门前及后殿均有庭园空间,长宽之比例约为3:1,面宽约35公尺,进深之长约115公尺,院落极富有特色。
建筑方面,第一进为山门,属歇山重檐式。中央由外墙门石楣以承重量,出檐部份由十二根木柱承担,结构突出,比例均衡美好,为难得之佳作。第二进为内门,因有五个门,又称为五门或午门。正脊之脊堵有剪粘装饰。五门共有七开间,中央有一对花岗雕制之龙柱,并有斜踏石便于神轿出入。五门后建有戏台连接,戏台之形式及结构复杂特殊,内部有八卦形之藻井,系由十六组斗拱五次挑层层托而成一近似圆锥形之空间,堪称为台湾庙宇戏台之杰作。正殿有一对花岗岩龙柱,柱上端并添雕麒麟、凤,右柱加上龟、鹤,变成“四灵柱”。
龙山寺镇剎之稀世至宝为唐代铜铸的观音菩萨,高约一台尺半的座像,面目慈祥,此尊善男信女称之为“观音菩萨七宝铜”。殿内左前角梁上吊着一口古钟,右墙角则挂着一个大鼓,高两公尺,直径1.2公尺,重千斤,声闻十里,为台湾各寺庙之众多铜钟中最大者。该钟曾被日本人偷偷运往日本,幸及时追回。正殿与后殿间有三口古井,圆井二口称为龙眼井,方为龙喉井。
金广福公馆
金广福公馆位于新竹县北埔乡,为一座四合院古厝,是道光年间闽粤移民垦拓新竹东南一带之史迹。清光六年设官隘,以防山地与平地居民发生事端。明郑成功治台时创屯田制度,因叠红色砖为墙,故称“红线”,其后汉人移民越来越多,进入番界开垦者众,往往私设防御机关,避免番害。姜、周两人,于道光十一年设立合资团体“金广福”。“广”即广东,粤人的意思,“福”即福建,闽人的意思,“金”代表着吉祥。
金广福设有公馆,统辖全部垦务。以此为中心,拓垦今北埔、峨眉、宝山三乡,一面戒备防护,一面垦地。金广福公馆左前方之天水堂为姜宅,即为开辟北埔之粤籍首领姜秀銮的故居。屋宅背后以山为屏障之三合院格局,两侧有外护龙,中间有山门,其燕尾之屋脊,红砖的墙壁,在绿色的山林前,显得格外优美。
八通关古道:光绪元年,由总兵吴光亮督军开凿完成从东埔村一邻下至陈有兰溪,上行八通关古隘,越大水窟至花莲的山路,为台湾境内仅存的最早横贯道路,极富历史价值。日据初期,复辟“八通关越横断道路”,即目前所称的八通关越岭道。而清代八通关古道,直至民国76年,才由玉山国家园组队勘查,被列为国家一级古迹。古道全长265公里,自兴建至完工历时11个月。
从冬天到秋天,从200公尺的平地开到3000公尺的大水窟山南麓,逢山铺阶,遇水架桥。山路时而在密林幽谷里穿梭,时而在悬崖峭壁上盘绕,又能考虑到落差及坡度的减缓。沿途建设塘防八所,为驻扎营地的主要建筑物,其它附属工程如桥栈、沟渠、驳坎、木围以及宿站等,亦配合兴建。大部份的路面宽达六尺余,束马悬车,缒幽凿险,多处以石磴叠造相当牢固。筑路的定线尽量采取最近的直线距离,遇山坡则以石阶翻棱上下,涉溪水则开道至溪床附近架设便桥,所以当年行旅者走在山路上,不觉迂远而尚称便利。
走近高山族
|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6/03/wb050603034.jpg 高山族鲁凯人的服饰
下一页:高山族的服饰和禁忌
高山族现有人口约40万。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中部山区和东部的纵谷平原及兰屿岛上。此外,还有2900多人散居在福建、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使用高山族语,属南岛语系 印度尼西亚语族。有泰耶尔(泰雅)、邹(曹)、排湾3个语群,多达20种语言,现在仍在使用的有13种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高山族信仰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天神、自然神和精灵妖怪。基督教传入后,一部分高山族人信奉基督教。
高山族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台湾就有“左镇人”和“东滨文化”。考古学家在台湾先后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的“大奋坑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的遗迹。这些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极为相似,说明高山族主要是来自大陆沿海一带古越人的一支,融合岛上的居民后形成的。高山族的族源又融合了少数来自菲律宾群岛和琉球群岛的居民。至今高山族人仍然保留着一些本民族的特色,如黥面、凿齿、穿耳等习俗。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6/03/wb050603039.jpg 石板房
高山族这一民族称谓,是1945年后中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统称。它包括了“雅美”“阿美”“赛夏”“泰雅”“布农”“曹”“排湾”“卑南”“平埔”等称谓的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语言、习俗、服饰等都有很大的不同。高山族人主要从事农业、林业和狩猎,其中雅美人主要从事捕鱼。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誉为“歌舞繁荣的社会”。其杵舞和长发舞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杵舞源于舂谷劳动,参加者环绕木臼,边唱边杵击臼而舞。长发舞一般在月光下进行,跳到高潮时弯腰以发触地,舞姿优美,气氛热烈。高山族的节日往往与农事活动有关,比如播种节和丰收节,内容是祭祖、举行农耕仪式、会餐、歌舞娱乐等。 |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6/03/wb050603035.jpg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6/03/wb050603041.jpg
高山族的标徽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6/03/wb050603040.jpg
热情奔放的“发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