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可爱中国 |
清乾隆御制诗款茶碗、盘
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12/qingdai.jpg
这件清乾隆御制诗款茶具,有两个盖茶碗,一个茶盘。造型端庄规整,制作均甚精致。盖碗、茶盘精美纤巧,令人爱不释手。诗词装饰,以红彩楷书书写, 诗词结尾写着“乾隆己卯(即公元1759年)御制”。边饰红彩蝙蝠纹。蝙蝠纹样,在民俗文化中,寓意“幸福”,这种装饰,在清代瓷绘中时有所见。特别是乾隆时,常把封建伦理和福禄寓意的画面用于瓷器上。
清霁蓝釉描金银图案盖茶碗
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12/qingdai2.jpg
这件霁蓝釉盖茶碗,造型规整秀美,图案纹饰金银,描绘工细,盛世特征鲜明,给人以华贵侈靡的时代风尚。
金彩绘瓷器,是清代的创新品种之一,最早出现于康熙时期。此类器具耗资巨大,多见于小件器物。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金彩器,器外通体施金彩,珍贵罕见。金银彩绘的施彩方法是,先将金银磨碎成粉,与水混合,等金沉淀后,将其干燥,使用时,取出溶于适量的橡胶水中,再掺加铅粉,金子与铅粉的配比为三十比三,然后同其他釉上彩绘颜色一样,用笔绘于瓷器的表面,入窑焙烧。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鼎盛时期,金银绘瓷器都采用此法。清代后期,德国人居恩发明的“金水”传入中国,于是用金描绘的瓷器数量大增。金水的使用,改变了用金粉作画耗金量大,成本高的缺点。金银彩绘茶具,在清代后期较为普及。
此盖茶碗的色地是霁蓝单色釉面。霁蓝是景德镇窑从元代开始成熟使用深远的釉色,釉料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含量为2%左右。清代乾隆霁蓝釉瓷是名贵的单色釉瓷器。霁蓝釉上描绘金银图案,更为珍贵。
清陈鸣远梅干壶
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12/qingdai3.jpg
这把梅干壶属紫砂茶壶,为清代著名宜兴紫砂陶艺大师陈鸣远所作,成壶于康熙、雍正年间(公元1662—1735年), 迄今已有300年左右的历史。现存于美国西雅图博物馆。
梅干壶系仿生型紫砂茶壶,因形似梅干而得名。它由壶身、壶嘴和壶把组成,从壶的整体看,这把壶成了一件强有力的雕塑作品。壶上梅花采用堆花手法,用有色泥浆堆积塑造成形。壶身犹如一段苍老古拙的梅桩,前倾,但由于上小下大,重心低,因此稳定性极好。而壶身两侧的壶嘴和壶把,似两根茁壮生长的短枝,伸展自然。整个造型,给人以一尊精工细刻的雕塑之感,堪称仿生壶中的佳作。至于作者采用梅干造型,是经过一番深思的。明·袁宏道有《梅花》诗曰:“空阶绿净影疏斜,戏把清枝压鬓华。老去已无儿女态,春来犹爱典刑(即型)花。苍云白石长相对,明月寒塘自作家,摈却炉香与尊酒,幅巾聊试五夷茶。”近人徐珂的《清稗类钞》,也谈到用“梅花点茶”清香自来。作者陈鸣远仿梅制壶,足见其用心之良苦。
清清德堂款圆珠壶
http://gb2.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2003-8-12/qingdai4.jpg
清康(乾)乾(隆)年间的紫砂茶具,总的说来,造型较简单,惟注重装饰。清陈次传葡萄杯就是具有这一时代特征的紫砂茶具之一。
这件葡萄杯的造型继承了前人琢玉、金工的工艺和形式,以连着枝叶的半个葡萄作杯,杯的口沿和壁的内外磨得平整光润,显示出杯的细腻和洁净。又将捏得粗老苍劲的葡萄主干,以单柄的形式,与主干相连的枝、叶、果、须等和杯的外壁相贴,从而增强了杯的装饰美。又利用稍稍伸出杯底的枝干和叶端,形成三足鼎立,而它们的最低点,正好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成为杯底的支撑点,使杯子具有稳定感。从葡萄的叶较长,果较稀的特征来看,这种葡萄是标准的南方葡萄品种之一。最有天趣的是在葡萄的枝干上,有一只跃跃欲试的小松鼠,形象十分可爱,似在偷吃葡萄。小松鼠的出现,使这只葡萄杯显得更加生意盎然,趣味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