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可爱中国 |
国宝迁往海岛
故宫,顾名思义,旧王朝的宫殿,指的是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192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发动北平事变,强令“皇帝”溥仪出宫。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开辟铜器、书画、瓷器各陈列室供民众参观。由此,普通民众得以眼见秘藏深宫之千年国宝。然时世艰难,因日寇侵华,抗战爆发,为了保护国宝,故宫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文物万里大迁徙”。从1933年至1944年,故宫1.3万余箱书画、铜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图书善本历经11年,行程万余里,一迁上海、二迁南京、三迁西南大后方。每一迁都惊心动魄,每一迁都留下了难忘的故事。“万里大迁徙”中国宝保存完好,创下了世界文物史上的一个奇迹。故宫博物院在危难中保护了国宝,中国人民在危难中维护了国宝的尊严。
直到1948年,故宫的国宝仍在祖国大陆,分别藏于北京和南京,仍是一个故宫博物院。1948年年底,由南京迁往台湾的国宝分三批。第一批于1948年12月22日启运,由国民党海军军舰“中鼎号”运载,计有古物295箱,图书18箱,文献7箱,共计320箱,于12月27日到达台湾基隆;第二批文物1949年1月6日启运,由“招商局”的“海沪轮”运载,计有古物496箱,图书1184箱,共计1680箱,于1月9日到达台湾基隆;第三批文物1949年1月29日抵达台湾。三批文物共计2922箱,数量上虽然只有存放南京文物的1/4,但在质量上多是精品。
这些国宝迁往台湾后,先存台中市,租借台中市糖厂仓库存放。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仓库落成,迁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藏。1957年在亚洲协会的赞助下,在仓库之外建一小型陈列室,公开展览所藏文物。1961年,台湾“行政院”决定在现址即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建设新馆,1962年6月奠基,1965年落成。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同时,台湾当局的“行政院”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条例规程,其中规定:“将来国家统一后,故宫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馆。至此,运往台湾的国宝开始有了良好的保存和展览环境。也正是由这一天开始,中国有了两个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比北京故宫博物院晚成立40年。
国宝藏在台北外双溪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座仿古典样式的现代博物馆,坐落在台北山清水秀的外双溪,建院基地面积为161519公顷。建筑设计吸收了我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米黄色的墙体,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新雅丽。内部陈设完全按现代博物馆的要求设计。自上世纪80年代,所藏国宝已进入恒温、防火、防潮、防震以及24小时安全监控的现代化科技维护。
在这个现代化的博物馆里面,珍藏着由祖国大陆运往台湾的文物60万件。其中器物、书画5万余件,善本书籍近16万册,清宫档案文献38万册,加上迁台后征集的文物总计65万件。这个数字虽然不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数量,然其中的精品却是举世无双价值连城。如玉器中的新石器时期鸟纹玉饰,汉代的玉角形杯、玉辟邪,清代的碧玉鳌鱼花插;青铜器中的商代兽面纹方尊,西周的祖乙尊;瓷器中的宋代钧窑丁香紫尊,明代景德镇釉里红菊花大碗,清代康熙窑的宝石红观音瓶;书法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轼的《前赤壁赋》;绘画中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以及古籍善本中的宋元刻本,都是无上的国宝。
到台湾看国宝
无论是参观北京故宫,还是浏览台北故宫展品,同样的感觉是美不胜收。正如已离任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先生所说:“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有机会去台湾的朋友,一定要去台北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作一审美的巡礼,因为这里存放展示着别处看不到的中国艺术珍品真迹。
书画:当你走进书画展厅,迎接你的是唐、宋、元、明、清书画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书画9120件,其中,元以前绘画574件,元以前书法155件,均堪称国宝。
在这里,可以看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领略到魏晋书法的风韵,而且能了解到收藏史的一些掌故。《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封短信,内容是大雪之后向友人问候,笔法圆劲古雅、意态闲逸。在优美的姿态中,流露出潇洒的意蕴。清代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此迹,誉之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当年乾隆将此迹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稀”,特建“三稀堂”收藏。时至今日,“三稀”中的两稀在北京,一稀在台北,原本一个整体的“三稀”,北京是三缺一,台湾是三缺二,都不完整,不知何时“三稀”能团圆重聚!
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也藏在这里。颜真卿是一代忠臣,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平息叛乱时被叛臣李希烈杀害而壮烈殉国。此文稿是颜真卿为悼念其侄季明在平叛中罹难的祭文。书法向有书如其人之说。颜真卿一门忠烈,生平